他是初中語文課本裡《驛路梨花》的作者,也是70年如一日孜孜創作的老一輩軍旅作家。7月24日早上6時53分,雲南作家彭荊風因病去世,享年89歲。就在前不久,彭荊風剛完成的生前最後一部《太陽升起》被中國作家協會確定為2018年度重點扶持優秀作品,遺憾的是,彭老沒來得及捧起這部即將正式出版的書。
彭荊風曾感慨:「為什麼我這麼執著,因為文學就是我的生命。文學延長了我的生命,讓我常青,我覺得很快樂充實。我也經歷過不少艱難困苦,但我並不發愁,曾經的艱難也是生活,是我創作的寶貴財富。」
根據彭荊風小說《當蘆笙吹響的時候》改編的電影《蘆笙戀歌》20世紀50年代,彭荊風以《蘆笙吹響的時候》《邊寨烽火》等作品享譽文壇,成為雲南邊地軍旅文學開拓者之一。
從事創作70年,他寫出了幾十部約數百萬字作品,代表作包括《當蘆笙吹響的時候》《驛路梨花》《今夜月色好》《解放大西南》《揮戈落日——中國遠徵軍滇西大戰》《旌旗萬裡——中國遠徵軍在緬印》等。其中《解放大西南》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今夜月色好》獲第八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49年,彭荊風參加了解放大西南戰役,隨部隊進駐昆明後從事宣傳,他經常背上背包,前往邊疆瀾滄。上世紀50年代的瀾滄是外地人眼中的蠻荒之地,沒有公路,一條步行小道蜿蜒在莽莽群山間,冒著雨水,彭荊風踏著泥濘小路走了一個月。
雖已不堪重負,但他身上一直揣著西蒙諾夫的小說《日日夜夜》。「背包淋溼後,背包越背越重,但是再重、挎包裡還是一本書一本筆記本,還有一批墨水和一隻鋼筆是捨不得丟的,半塊肥皂我都要輕裝把它丟了,但是書我是捨不得扔的。」
彭荊風祖籍江西,但在雲南生活了70年,他已經把這裡當成第二故鄉,走遍了雲南山山水水……「我對雲南邊地深山大嶺的險峻,有著不同於一般作家的感受,一寫到邊地生活,我就會很自然地融入我的特殊感情和經歷。」
生前彭荊風在邊疆生活戰鬥,經常吃不飽、沒地兒住。在拉祜寨子,他白天上山剿匪,晚上就著火塘的光亮寫作,等到寫作告一段落,通鋪已擠滿了先睡下的戰友。他曾寫下:「一個老鄉的雞籠,雞籠上面有一塊長長的板子,我就把那個背包打開,就在上面睡。到了半夜雞籠的跳蚤聞到人的熱氣,全部爬到人身上。」
1955年參軍時的青年彭荊風上海文藝出版社曾推出彭荊風《揮戈落日》,與彭荊風相識30多年的上海文藝出版社原副總編輯魏心宏追憶道:那些年,老爺子為了書多次來上海,「彭老樂觀且執著,對寫作很上心。彷佛生活的目的就是寫作,他一輩子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不管順或逆境,都看得很輕,唯獨寫作始終心懷敬畏,孜孜不倦。懷念老爺子!」
彭荊風對待筆下的文字,精益求精。2010年,他耗時12年創作的《解放大西南》,修改了10次,光是手稿就重達27公斤。到了《揮戈落日》姊妹篇《旌旗萬裡》,"2005年到2015年,《旌旗萬裡》創作了10年,修改了7次,從無數史料中還原現場,力爭讓作品兼具真實性、文學性、可讀性。" 彭荊風生前曾感嘆。
(原標題為《 你是否還記得語文課本裡的<驛路梨花>?軍旅作家彭荊風去世,他說文學延長了生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軍旅作家
相關推薦
評論(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