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然的作品入選小學教材。記者餘蘇晏攝
「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裡,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這段充滿雲南風情的文字出自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文章的作者吳然,是雲南的本土兒童文學作家,他的另一篇作品《走月亮》,也入選了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
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中小學生統一使用部編版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教材。此次雲南作家的本土題材作品入選部編版教材,通過語言文字,讓全國的孩子們領略了雲南風光之美、文化之美,也展現了雲南兒童文學的質樸美好。本土作家、本土題材也讓昆明市各學校教師、學生倍感親切,教師們也在課文基礎上,展開教學研究,結合本地情況,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了豐富的拓展,讓學生們不僅學到了課文內容,也在課本之外拓展了知識。
那麼,你是不是也很好奇,「大青樹下的小學」在哪裡啊?《走月亮》那麼美,作者是怎麼寫出來的?記者與這兩篇文章的作者吳然面對面,請他為學生們揭秘課文背後的故事,並給出閱讀文學作品的建議。
創作故事1 「大青樹下的小學」在哪裡?
和吳然見面,是在他的家裡,他一邊聊一邊翻開收錄著《大青樹下的小學》《走月亮》的課本。對於吳然來說。儘管已過去了30多年,但當初創作這兩篇文章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創作《大青樹下的小學》是在1985年。當時我走訪瑞麗、畹町、隴川、騰衝等邊疆地區,最後來到怒江片馬。剛走進片馬古浪鄉村寨子沒多久,就聽到讀書聲。順著聲音走去,看到青瓦白牆的小學校舍,校園裡就有一棵大青樹。」
吳然還記得,學校裡的學生告訴他:「老師『撿』到一隻小熊。」並領著吳然去看。原來這是學校老師在樹林裡撿到的小黑熊,暫時收留在校園中,等大一些再放走。這樣的經歷讓吳然感覺很有意思。
後來,吳然一直記得這所大青樹下的小學,再聯想自己一路上參觀過的民族小學,見過的各民族學生,看到這些校園裡悠閒信步的野生孔雀、麂子、猴子等,忽然來了靈感,於是很快寫了這篇400多字的短文。
「這篇文章是在一種『美麗的感動』中寫成的。我想描寫這些鄉村小學生機勃勃的樣子,也希望向小讀者傳遞各民族小朋友一起學習時的團結與快樂。」吳然說。
創作故事2 「走月亮」走出母愛的溫暖
如果說《大青樹下的小學》是在閱讀大地後得到的靈感,那麼《走月亮》的靈感就來源於閱讀書本。
吳然出生於宣威,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大理度過的。他記得,那時自己和妹妹、母親住在一間小屋子裡,天冷時要靠火塘微弱的柴火取暖。母親到地裡幹活,經常很晚回家,吳然和妹妹就站在高埂上等母親。「當山梁的埡口出現了一個黑影,黑影的邊緣被山月鍍了一道清白的亮邊,那就是母親。她背著一背刺柴,頂著山月從山梁上下來了。」於是孩子們就牽著母親的手,踏著月光回家。
很久以後,吳然讀到清代文人沈復的《浮生六記》時,看到江浙一帶有「走月亮」的古老習俗,說的是當地婦女在八月十五的晚上,踏著月色結隊而遊。
「看到『走月亮』三個字,我忽然被觸動了,不禁就聯想到童年時,和母親踏月而歸的情景。」
於是,吳然動筆寫下了這篇散文,借用江浙民俗的「走月亮」三個字,把文章的地點放在蒼山腳下,筆下寫出了洱海之月,也寫出了母愛深情。
創作心得 用孩子的感覺去寫
不久前,雲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張春驊在昆明約見了吳然,對兩篇雲南本土文章入編部編版語文教材表示祝賀。
「張副廳長說,很高興看到雲南的作品進入教材,以此向全國的小朋友們展現雲南的風土人情,讓孩子們對這片土地的美麗、富饒和神奇產生嚮往之情。」吳然說,自己也希望全國的小學生們,能夠通過這兩篇文章,領略雲南風光之美、民族文化之美。
吳然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多年,在他看來,兒童文學是「成年人寫給孩子的大文學」,「兒童文學作品是寫給孩子看的,創作過程中要用孩子的耳朵去聽,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靈去想像,用孩子的語言去表達,用簡單淺顯的語言表達美的意境」。
吳然說,近年來中國兒童文學作品發展很快,湧現了不少優秀作品。除了課本上的課文,孩子們也可以在課外閱讀更多兒童文學作品。比如曹文軒的作品,曾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青銅葵花》《草房子》等都值得孩子們去閱讀。孩子們可以從閱讀經歷中,汲取豐富的語言文字營養,在心中培育美的種子。
吳然給中小學生的閱讀建議
從部編版教材的變化不難看出,目前我國語文課程的改革趨勢下,閱讀能力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那麼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吳然也給出了建議,以供各位同學和家長參考:
大聲朗讀
有一句話說「字在書頁上睡著了,大聲讀才能把字叫醒」。朗讀是文字最美妙的飛翔,朗讀才能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感,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
擴大閱讀量
課本中的課文不能代替閱讀,更豐富的內容還是在課本之外。一開始可以根據興趣來選擇讀物,培養閱讀習慣,但也要漸漸穿插一些經典的作品。閱讀就要雜要廣,要吃雜糧,在雜與廣當中發現廣闊的天地。
讀寫結合
養成一邊讀書一邊摘抄好句子、好詞的習慣,學會積累詞彙,就像把它們存入「銀行」,寫文章時就可以方便取用、仿寫。
課堂教學 從課本閱讀延伸至課外
日前,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為了鼓勵學生進行閱讀,新教材也想了很多辦法。多數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昆明市各學校的教師們也結合部編版教材精神,在課堂教學方式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和實踐。以《大青樹下的小學》《走月亮》兩篇課文為例,記者採訪了五華區春城小學、盤龍區盤龍小學的語文教師,請她們展示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案例。(記者餘蘇晏 楊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