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裡,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這段充滿雲南風情的文字出自2019年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文章的作者吳然是雲南本土作家,他的另外一篇作品《走月亮》也入選了2019年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
作品紮根雲南 傳遞雲南美
作家吳然已出版散文、散文詩集《歌溪》、《一碗水》、《我的小馬》(臺灣版)、《小鳥在歌唱》、《天使的花房》等10多部,曾獲中國作協第二、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以及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多項。這些作品的主題有一個共同點,即作品紮根雲南,展現雲南風情。
「我是雲南人,我的老家在宣威,八九歲的時候因為身體不好,跟著父親在昆明一邊治病一邊上學,在大觀小學上了一年,父親工作調動,又隨著他轉到大理,整個童年、少年在宣威、昆明、大理度過。作為一個雲南人,我自然而然有雲南情節,正如評論家們所說,我的散文寫作,從不曾離開我生長的這片風物奇特的土地,也不曾離開這片土地所生養的一切活潑的生命,這些作品的文字也因此暈染上了這片土地的各種色彩。」吳然介紹,他深愛雲南這片土地,熟悉雲南生養的植物、動物、風光,不斷在邊疆採訪和生活中到小學和孩子們接觸,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欲望想把自己的感受寫成短小作品,把雲南的美傳達給全國更多小朋友,讓孩子們從小就感知家鄉與祖國的美好,通過作品培育孩子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
尋找回到童年的路 寫童年生活
寫作《走月亮》時,吳然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如何保持童心寫作兒童讀物,每個兒童作家都有自己的辦法,吳然的辦法則是讓自己回到童年,尋找回到童年的路,寫童年的生活。
和很多認識吳然的人一樣,晨光出版社的責任編輯親切的把吳然老師稱為「白髮少年」、「白髮男生」。「描述小學放學,平常人也許只會覺得喧譁吵鬧,孩子們到處亂跑,但在吳然老師的筆下,放學湧出校園的孩子們就像一群小鳥嘰嘰喳喳的飛出了鳥巢。他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樣,非常自然,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是沒有經過過分雕飾,流露出自然的美,同時也充滿了童趣。」該編輯說。
給中小學生閱讀的建議
談起中小學生的閱讀,吳然認為閱讀要趁早,要「吃雜糧」,要有聲。
「14歲以前是大腦最活躍,孩子記憶力最強的時期,也是閱讀的黃金期。」吳然建議中小學生在這個時期大量閱讀母語作品,通過漢字的形、聲、意發現漢字美,大量的閱讀寫作,把漢字內傳達給別人。「但看課本不等於閱讀,課本只是起到引導作用,要大量閱讀一些課外書籍。同時真正的閱讀應該是將目光集注於紙質書上,因為網絡上的內容龐雜,參差不齊,不像正式出版的書籍經過嚴格把關,容易出現錯別字和不規範的用法。閱讀紙質書能夠給孩子在識字用詞上提供更加準確的引導,也能真正聞到書香味,防止孩子養成網癮。」
「人是雜食動物,閱讀也一樣,不能局限於課本和某一個領域。」吳然認為,閱讀還要「吃雜糧」,要擴寬閱讀面。散文《走月亮》的創作,正是基於他對一本雜書的閱讀,在《浮生六記》中讀到江浙一帶「走月亮」的風俗,激起他兒時在大理生活的記憶才創作了展現大理風光的作品。「如果沒有讀到這本雜書,就不會有《走月亮》這篇作品。」
不僅如此,吳然認為讀是語言的一種形式,讀聲的陰陽頓挫更能體現文字美感,閱讀要有聲,在閱讀中獲得文字美感。「冰心說積累詞彙就像在銀行存錢,平時不斷查字典,積累詞彙,用的時候拿出來就會有一筆存款,寫作時再將一個個文字組合搭配調動成文。」吳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