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姑娘寨,山泉甘甜、日光溫暖,先鋒作家馬原隱居於此,寫作、繪畫、飲茶是他的日常生活;香港的灣仔,車水馬龍、霓虹閃耀,文化名人馬家輝成長於此,風趣、幽默、博識是他給人最直接的印象;西溪溼地的麥家理想谷,綠植茂密、充滿生機,諜戰作家麥家在此創作,《解密》《暗算》《風聲》是他最終紅極一時的作品。這些原本隱藏在書本背後的作家生活藉由熒幕直觀的展現在了觀眾眼前,作家的真實人生在《文學的日常》中得以呈現,作家們在好友面前打開心扉,直面人生的酸甜苦辣,向觀眾講述自己心中文學與日常的聯繫。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是一檔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的人文紀錄片,節目藉由一位朋友拜訪知名作家的形式,通過作家與朋友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體現作家們對於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從日常了解作家,用文學照亮日常。
朋友來訪,敞開心扉的交流碰撞
朋友永遠是打開心門最好的一把鑰匙,習慣於通過紙筆表達感情的作家在面對鏡頭時的拘謹被好友來訪的喜悅所化解,與好友在街頭巷尾的閒聊往往碰撞出了最激烈的思想火花,他們是朋友亦是知己,是思想的夥伴,也是最聊得來的對象。
畫家吳嘯海是作家馬原的老朋友,在談及他與馬原的關係時吳嘯海稱「這幾年媒體對馬原的報導常常說他是文壇先鋒、隱居雲南或者說他是肺癌作家、逃離北上廣,但是對我來講,馬原就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聊得來,聊得開心的朋友。」無論外界給予了馬原多少個頭銜和稱呼,在吳嘯海心中馬原只是世上難得的知己而已。
身為畫家的吳嘯海面對鏡頭難免有些許的拘謹,與一直或侃侃而談或開懷大笑的馬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一差別卻絲毫不影響二人的溝通與交流,吳嘯海總是能用簡短直接的語言與馬原的觀點形成共鳴。吳嘯海仿佛擁有一枚鑰匙,可以輕而易舉得打開馬原的話匣子,二人在雲南的山林裡漫步,暢談個人價值與藝術;在破敗的工廠外談論現實與虛構、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光線明亮的畫室裡談論小說與繪畫的區別。他們的對話看似隨意卻都內涵深遠,涉及的領域從藝術到人生,思想的火花常常能夠引發觀眾深思與共鳴。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五集中共涉及到了5組嘉賓,他們分別是作家馬原和畫家吳嘯海,古典音樂研究者焦元溥和作家馬家輝,編劇史航和作家麥家,文學評論家謝有順作家阿來,作家小白和作家高翊峰。他們之間或許從事的領域不同,或許性格迥然相異,不同的藝術體驗經歷使得他們在談話時有著各自獨到的見解,但總能在不經意間觸達話題的本質,推動話題討論達到高潮,從而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故鄉童年,文學創作的活水源泉
童年,是每個人記憶的起點,而故鄉則是每個人記憶中最柔軟的地方。作家們或有意或無意,創作中總是會帶有童年的印記,故鄉的氣息。
馬家輝50歲動筆寫的小說《龍頭鳳尾》,囊括幾十項大獎,而其故事的發生地則是在一個方圓只有幾公裡的地方——灣仔,馬家輝的故鄉。馬家輝在《文學的日常》中用粵語在香港的街頭念著書中的內容:我在灣仔長大,至今仍喜自稱「灣仔人」,把灣仔視為故鄉,這裡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回味。這句話即為馬家輝的內心獨白,故鄉在知天命的年紀裡始終縈繞在他的腦海,召喚著馬家輝心底寫作的欲望。
在《文學的日常》的第四集中,阿來帶著好友參觀李劼人故居,李劼人是阿來在寫作上的前輩,也是阿來的老鄉,李劼人曾說:「故鄉是我寫作的根源,我們是互相成就的。」阿來也同樣認為作家和他所成長的土地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隱秘而不可分割的聯繫。在李劼人故居,阿來面對鏡頭講述了自己對於故鄉的矛盾心理,一邊想要掙脫一邊又感覺到眷戀,而最終促使阿來與故鄉達成某種和解的唯一方式則是書寫。在阿來寫完《機村史詩》後,徹底的放下了曾經那些覺得不能原諒的人和事。
故鄉從來都不是一個空泛的詞彙,這兩個字本身包含的情感、文化、倫理甚至生活習慣,都在不知不覺間塑造了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每一個人都會藉助某種方式與故鄉相遇,這些方式可以是美食,可以是影像,也可以是文學。
生命無常,歷經歲月的真實感悟
「現實比小說更荒唐」這是馬家輝談及現實與小說關係時的一句感慨,寫慣了其他人的人生故事的作家們在面對自己的人生起伏時顯得更加的豁達與開闊。
作家馬原在2008年確診肺癌,馬原形容自己是準確意義上的癌症患者。世界上每天有無數人面對生老病死,但這種抽象化的概念降臨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這種改變似乎是巨大的。而馬原在面對這一重大打擊時則顯得格外的超脫,他說「我既然得了不治之症,那我就不治了,我善待它。」馬原離開曾經的工作地點,舉家前往雲南,過上了「歸隱山林」的生活。馬原寫過小說,拍過紀錄片甚至做過生意,他經歷過人生的精彩,也面臨著人世間的不如意。在經歷了生活的起起伏伏後,馬原選擇定居在雲南南糯山的姑娘寨,和妻子兒子一起共享歲月的平靜與安祥,現在的馬原認為和氣的家庭、和氣的日常生活是人生中最大的美好。
比起馬原的樂觀,馬家輝選擇用一種幽默的態度面對人生,他常常用漫不經心的語氣說出令人驚心動魄的話語,正如他說「經常寫小說的人會告訴你現實比小說更荒唐」。與其他作家帶領嘉賓參觀山水名勝不同,馬家輝選擇帶領焦元溥去到香港的墓地,在墓地的綠樹下二人談論著生命的無常,馬家輝自己在面對鏡頭時稱「好笑是我的表達方式,可是事情本事我覺得不一定是荒唐,是蒼涼啊。」馬家輝用自己的方式向觀眾傳遞著自己對於生命的理解,幽默自嘲的背後展現的是他對生活更透徹的領悟。
由於作家寫作的特性,他們在小說裡構建了更加廣闊的人生,從而在看待生命的時候也比其他人多了幾分通透。他們在文學中書寫其他人的人生,又在自己的日常瑣碎中感受著生活的酸甜苦辣,而文學則不僅是他們的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更是使他們直面人生風雨的堅實盔甲。
《文學的日常》所探討的不僅僅是文學與日常生活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更重要的是探究文學對於人生成長的重要影響。《文學的日常》是對作者人格魅力的真實碰觸,是對作家日常的直觀展示,是與文學的一次全新的相遇。它令觀眾真切地體會到了文學的力量,真正走進了作家的心靈世界,了解了在作品背後,作家經歷著怎樣的人生,從而可以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作家、作品,更透徹的領會到作家在作品中想要傳達的思想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