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獎小說《北上》被開發成文創 作者徐則臣表認可:把文學通過日常...

2020-12-10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近些年來,博物館的文物成為文創的素材來源,已經屢不鮮見。但是把小說裡的一些細節變成文創產品,就顯得比較稀罕了。徐則臣長篇小說《北上》就被他的一位文旅界朋友,開發成了不少文創產品。這些文創產品包括小說《北上》中描寫過的「小波羅菸斗」「雪茄」等,不過這個雪茄不是菸草,而是普洱茶做的「一支雪茄茶」,此外還有鎮紙文房,以及手作黑糖、玫瑰花醬等「北上」聯題產品。

據具體開發「北上」文創系列的創始人徐曉亮表示,2020年他將陸續推出「北上」10大產品系列,近100款新品,分別為:君子系列、摯愛系列、吾愛系列、天賜系列、惜珍系列、大道至簡、運河禮物系列、延邊系列、城市禮物系列等。徐曉亮說,「將小說中的情景元素,開發成文創產品,也是閱讀的一種形式,是小說故事向當代生活的滲透與延伸。我們對商業的思考也不是很成熟,但是不後悔投入,只要有一個人因為我們的文創,去了解當代文學的故事和文化,我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徐曉亮稱自己是徐則臣文學作品的讀者,「因為喜歡讀他的小說,因緣巧合就做了這個事情。」

徐則臣的小說《北上》,藉由義大利人小波羅為尋找弟弟,追尋馬可·波羅的腳步沿運河北上的經歷,講述了幾代運河人的歷史變遷。書中的小波羅具有中國人的特點,他喜歡喝中國茶,作品把中國的茶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小波羅喝的都是好茶,太平猴魁、碧螺春、普洱茶……他喝茶時喜歡看茶葉慢慢舒展開來的樣子。小波羅在喝碧螺春時,有著非常細緻形象的描寫,喝完一壺時,脖子上冒了一層細汗,說了聲「通了」「透了」,這就是喝茶的境界。

封面新聞對國內文學動態一直進行高度關注和深度報導。徐則臣和他的《北上》,正是封面新聞在2019年初,盤點評選出的「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作家和「十大好書」獲得者。2019年8月,《北上》被宣布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在給予《北上》的授獎詞中這麼說到,「徐則臣以傑出的敘事技藝描繪了關於大運河的《清明上河圖》,在百餘年的滄桑巨變中,運河兩岸的城池與人群、悲歡與夢想次第展開,並最終匯入中國精神的深厚處和高遠處。中國人的傳統品質和與時俱進的現代意識圍繞大運河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徵,在21世紀新的世界視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現。」

封面新聞記者聯繫到徐則臣,他表示,這些《北上》同題文創,他自己並沒有親自參與,「但是是經我同意、授權的。徐曉亮也是我多年的朋友。將小說的一些細節開發成文創,把文學通過更日常的生活表現出來,對文學的傳播起到一定推廣作用。」

相關焦點

  • 文學走進日常 茅獎小說《北上》推同題文創
    受訪者供圖徐則臣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北上》出主題文創了。南京晨報記者為此聯繫到開發《北上》文創的文旅人徐曉亮先生,聽他講述了做這部小說文創的初衷。徐則臣介紹,這些《北上》同題文創都是朋友做的,經他同意之後開始做,自己並沒有更多參與,他純屬看熱鬧。
  • 《北上》:逆流中的自我挑戰
    邀請的嘉賓是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此次分享的主題是「時間與河流」。以他的茅獎作品長篇小說《北上》背後的寫作花絮為主線,講述京杭大運河上發生的精彩故事。主持人南翔老師簡短介紹後,徐則臣把創作背後的精彩故事向大家娓娓道來。我在現場聽得津津有味,很多共鳴和遐想紛至沓來,也得到了寫作和為人處世的大啟發。
  • 茅盾文學獎·作品|徐則臣《北上》:大水湯湯,溯流北上
    編者按: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公布了本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分別是:《人世間》(梁曉聲)、《牽風記》(徐懷中)、《北上》(徐則臣)、《主角》(陳彥)和《應物兄》(李洱)。對於徐則臣的《北上》,當代文學領域的學者與評論家們也多有討論。2018年12月,評論家楊慶祥、作家石一楓、作家文珍等在中國出版集團就《北上》做了一場討論。
  • 讀徐則臣《北上》:京杭大運河裡的另一個人間
    沿著它,找尋過往的時光,徐則臣潛心四年,圍繞運河,展現了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杭州段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最南端。徐則臣打小生活在大運河淮安段,他的生活原本就和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了更真切地觸碰到運河的靈魂,他沿著京杭大運河的足跡,4年間陸陸續續把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走了一遍。
  • 圓桌|70後作家徐則臣的鄉土書寫:到世界去
    徐則臣是70後作家中第一個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者,其作品如《耶路撒冷》、《北上》、《跑步穿過中關村》、《北京西郊故事集》等,均獲得許多關注。《耶路撒冷》書封。在現場,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作家梁鴻、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任助理翟文鋮、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程暘、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的助理研究員劉詩宇等對徐則臣的寫作進行了評議。
  • 擁抱文學創作——索夫尼斯、麥克、徐則臣三人談
    小說《毛絨》(2005)在布拉格劇院Nazabradli和德國的SchauspielHannover改編成戲劇表演。2018年,他的小說《巨魔》(Troll)被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Zeitung列為2018最佳翻譯小說。徐則臣,1978年生於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人民文學》副主編。
  • 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揭曉,電影《哪吒》和小說《北上》獲獎
    5月22日,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表彰座談會召開。25部獲獎作品和25部提名作品的創作團隊代表共話創作感悟。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作為北京市文學藝術界最高獎,本屆25部獲獎作品突出了導向性、時代性、人民性、藝術性、創新性,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文藝工作的成績及經驗。另有25部作品獲得提名。獲獎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創新性詮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最終以50億元票房成為2019年度票房總冠軍、中國影史票房榜亞軍。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第四,他提到了徐則臣小說中通過描述「個人生活」來敘述歷史的方法。無論是小說中的人物,還是創作小說的姿態,從個人生活角度考察都足以見得「70後」步入中年的焦慮與危機。他認為,除去政治化鄉土小說,其他三種因素都在徐則臣小說中交融並存,但還缺乏一種穩定的價值立場。而「到世界去」的提出,恰恰說明徐則臣在前期繼承五四精神價值的基礎上文化自覺意識的進一步成熟:不管是《北上》還是《耶路撒冷》,徐則臣都展示出了對於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面對東西方文化差異充滿自信、開放姿態的文化自信。
  • 京東文學獎終評首場直播 暢銷書《巨人的隕落》遭冷遇
    中新網5月10日電 5月8日晚,京東文學獎終評會的首場直播在京舉行,王蒙、周國平、張大春、徐則臣、張悅然、張德芬六位大咖評委同臺亮相,現場點評入圍「年度京東文學獎-國際作家作品獎」的候選作品,在場媒體和讀者以及通過網絡在線觀看直播的網友一同參與了熱烈討論。
  • 徐則臣小說集《北京西郊故事集》:如果沒有離開的勇氣
    但小說集表現的重點並沒有放在「成功拜物教」對進城青年精神和肉體的侵蝕上,也沒有表現他們為追求夢想奮鬥的過程,而是試圖探討一種城與人的關係:像他們一樣沒有文憑、沒有背景、沒有技術、沒有資本的普通青年,在城市中闖蕩的意義何在?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在直接和間接經驗中完成人生意義的找尋。
  • 茅獎系列之宗璞|《野葫蘆引》:要在葫蘆裡裝宇宙
    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在歷史的舞臺上經受著是非功過、道德良心的考驗,承受著各自命運的艱難選擇。有話要說的作家將生命的真火化為了文學的燦爛光華。《野葫蘆引》「四記」亦成為當代小說中的煌煌巨製。而此時,作家的人生經驗、智慧襟抱,也達到了人生的頂峰階段。文學的積累與修養、小說的理念與技巧,都令「四記」成為當代文學中值得期待的文本,亦是作家本人集大成式的寫作。
  • 《路遙的時間——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講述茅獎背後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本書的作者航宇是路遙的同鄉、同事、朋友,在路遙生命最後的兩年,他如親人般陪伴、照顧路遙。  秘密空間內全身心投入寫作  很多人了解路遙,都是通過路遙的創作隨筆集《早晨從中午開始》。
  • 《哪吒之魔童降世》獲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原標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25部作品獲得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表彰座談會22日在京召開,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25部作品獲得該獎項。作為北京市文學藝術界最高獎,本屆25部獲獎作品突出了導向性、時代性、人民性、藝術性、創新性五個特點,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文藝工作的成績和經驗。共有5部電影作品、3部電視劇作品、4部文學作品、4部音樂作品,以及戲劇、廣播劇、雜技、舞蹈、小品等多部作品獲此殊榮。
  • 「人物」徐則臣:短篇小說就是讓每個字都站在紙上
    期間的許多作品像一顆顆石子,在當代文壇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其中《北上》更是拿下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然而,將他們細細數來,你會發現除了三部長篇外,其餘皆為精悍的短篇。在上海書展期間,《中國青年作家報》記者在思南公館專訪了作家徐則臣,他坦言,相比於長篇和中篇,對短篇小說有一種特別的偏愛。10年來的作品裡沒有出現一部中篇,首先就可以大抵窺見徐則臣對待中篇小說的態度。
  • 茅獎作品《主角》要拍了,張嘉益+老謀子團隊
    《西京故事》改編自同名戲劇,《裝臺》雖然是陳彥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但出版後就引發了強烈反響,先是入選2015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年度5部長篇小說排行」;隨後入選2015年度中國好書「文學藝術類」年度好書榜;摘獲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後又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被評論家認為是長篇小說的重要收穫。
  • 茅獎作品《主角》要拍了 張嘉益+老謀子團隊
    《西京故事》改編自同名戲劇,《裝臺》雖然是陳彥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但出版後就引發了強烈反響,先是入選2015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年度5部長篇小說排行」;隨後入選2015年度中國好書「文學藝術類」年度好書榜;摘獲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後又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被評論家認為是長篇小說的重要收穫。
  • 《哪吒之魔童降世》等25部作品獲得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記者張漫子)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表彰座談會22日在京召開,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25部作品獲得該獎項。作為北京市文學藝術界最高獎,本屆25部獲獎作品突出了導向性、時代性、人民性、藝術性、創新性五個特點,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文藝工作的成績和經驗。共有5部電影作品、3部電視劇作品、4部文學作品、4部音樂作品,以及戲劇、廣播劇、雜技、舞蹈、小品等多部作品獲此殊榮。
  • 《北上》_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
    作者:徐則臣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江蘇籍作家徐則臣創作的長篇小說《北上》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北上》跨越運河的歷史時空,探討大運河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變遷的重要影響,書寫一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曾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 《文學的日常》:打開文學的另一種方式
    現在,隨著由海峽衛視、優酷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文學的日常》的開播,又增添了一種打開文學的方式,從作家的日常走進他們的創作,紀錄片的真實性與小說的虛構性左衝右突,一場朋友間的聊天和散步便如細金遊絲一般銜接兩者,此後,小說文本的「再讀(再現)」和「重讀(重現)」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