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光禿禿的陣地,沒有士兵走動,也沒有炮彈襲擊,顯得那樣空曠寂寥。突然戰壕中躍起一人,舉槍上肩、瞄準射擊一氣呵成。就在此人槍響同時,對面陣地也射來一顆子彈,就是這短短的零點幾秒時差,成為兩名狙擊手結果迥異的生死分界線。
如此驚心動魄的場面,不是狙擊大片《兵臨城下》中,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裡·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生死對決,而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最真實戰例還原。
先發制人的狙擊槍手,就是位列世界十大狙擊手的志願軍戰士張桃芳,而對手則是美國軍官艾克上校。
抗美援朝冷槍冷炮運動。
1950年6月25日,韓戰正式爆發。隨之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合國軍入朝作戰,後借仁川成功登陸之勢,逆轉戰局將朝鮮人民軍壓回三八線,一度打到鴨綠江邊,甚至還轟炸了我國邊境丹東地區。
10月25日,我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隨後志願軍歷經5次戰役,將南韓軍隊與聯合國軍再度趕回三八線以南,此時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已進入相持階段的陣地戰。
志願軍面對武器裝備數量及質量,落後於聯合國軍的不利局面,自1951年1月29日,就開始組織志願軍中優秀狙擊手,對聯合國軍實施單個目標打擊。
簡單說就是志願軍不與聯合國軍以硬碰硬拼武器,而是採取高密度、小規模作戰,既可以減少志願軍無謂犧牲,又可以更有效殲滅敵人。
志願軍眼見冷槍冷炮運動效果顯著,遂開始在全軍範圍推行,直至1953年籤訂《板門店停戰協議》,冷槍冷炮運動才宣告結束。
張桃芳,1931年出生於江蘇興化,1951年響應抗美援朝號召參軍入伍,1952年9月才隨24軍來到朝鮮戰場,而他真正上陣殺敵,則是換防到上甘嶺597.7陣地,這裡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上甘嶺主陣地。
張桃芳就是在上甘嶺創造了駐防32天,發射436枚子彈,擊斃214名美國士兵的驚人記錄。
也許我們對枯燥數字無感,可我們試想張桃芳來到上甘嶺,已經是冷槍冷炮運動中後期。聯合國軍不但早已熟悉志願軍打冷槍的隱蔽套路,同時也加緊了狙擊手培訓。這就相應影響了志願軍冷槍冷炮的效率。
可想而知,張桃芳狙擊手之路會面臨怎樣的艱險?可其仍憑藉自身天賦與努力,創造出不俗戰績,致使聯合國軍瘋傳志願軍有一名特厲害狙擊手,嚇得美國士兵每天縮在戰壕裡,生怕出其不意被冷槍消滅,遂連大小便都用罐頭瓶解決,然後再扔到壕溝外。
美軍眼見士兵士氣低落,遂開始在美軍中尋找高水平狙擊手艾克上校,準備醞釀獵殺張桃芳。
中美王牌狙擊手對決那天,張桃芳像往常一樣通過交通道來到3號狙擊臺。
張桃芳在597.7陣地共建5處狙擊臺,以便狙擊後能迅速轉移,同時避免被美國狙擊手找到目標點殺。
張桃芳天生第六感敏銳,那天突然感覺不妙,頭稍微一偏,一顆子彈從頭頂呼嘯而過。
張桃芳感覺這不應是流彈所為,好像對面有人專為對付自己而來,遂暗下決心讓對手有來無回。
張桃芳躲在坑道中不敢動,就用槍挑起坑道內鋼盔晃動,以便甄別對手所處位置。可是對手並不上當,於是張桃芳猛地躍起,跑向4號狙擊臺。
就在張桃芳躍起之際,對手子彈已連續打來。突然張桃芳一個趔趄倒在地上,好像中彈了,而對手也許做了同樣判斷,停止了射擊。
其實這皆是張桃芳假裝中彈誘敵之計,趁著對手槍聲漸歇,一翻身落到壕溝內。
張桃芳每日固定的狙擊臺共有5處,其中1、2、3以及4號狙擊臺都分散在陣地坑道外,只有5號狙擊臺身處陣地坑道內。4號狙擊臺距離美軍青石山陣地只有180米距離,就連美國大兵眼睛顏色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張桃芳躲在狙擊掩體後,耐心搜索著對手的位置。張桃芳看到美軍陣地有兩挺機槍在掃射,自知那只是敵人迷魂陣,並非美軍狙擊手所在地。
張桃芳根據對手連續點射特點,斷定其所用狙擊槍應是全自動槍,而美軍狙擊手也未像其他狙擊手那般,射擊完馬上轉移位置,有可能對手所用狙擊槍,是由美國M2HB重型機槍改裝而成。由於此槍改裝後加上槍託重達近60公斤,不便於隨時轉移,所以對手只能在一個固定位置射擊。
張桃芳經過嚴密思索,很快發現敵軍陣地中兩塊巨大青山石之間,正是對手隱身之處。
就在張桃芳探頭觀察之時,對手也已發現其蹤影,遂又開始猛烈點射。張桃芳立刻縮回掩體,耐心等待反擊時機。
4號狙擊臺左右寬5米,張桃芳在左右兩端都可以出手射擊。可對手卻不能同時封射兩個端點。
張桃芳很快發現對手射擊左端時間偏長,遂就逐漸挪到右端,等對手射擊右端剛剛結束瞬間,立刻站立舉槍、扣動扳機、射擊一氣呵成。
艾克上校也瞬間發現了張桃芳,再點射終是慢了零點幾秒,直接被張桃芳射出子彈擊穿鋼盔應聲倒地。而艾克上校射出的子彈卻貼著張桃芳頭皮飛過,張桃芳有驚無險完勝美國狙擊手艾克上校。
俄制1944莫辛·納甘非自動騎步槍與美制M2HB重型機槍對比。
眾所周知,每個神秘的狙擊手都有一支屬於自己的狙擊槍。
可是張桃芳使用的M1944莫辛-納甘只是一種非自動騎步槍,根本算不上狙擊槍,甚至這支槍還是屬於張桃芳所在狙擊組四人輪流使用,不是張桃芳專屬槍枝。
M1944式莫辛-納甘騎步槍,是蘇聯制步槍,口徑7.62毫米,槍管長520毫米,瞄準工具為弧形標尺,彈頭初速每秒820米,有效射程1000米。
莫辛-納甘最大缺陷就是槍管較短,子彈散布面大,射擊精度本身就不高,而且它還是是一種非自動騎步槍,每扣一次扳機,都要重新填裝子彈,再拉一次槍栓,如果第一次射擊失手根本沒機會連發第二槍。
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發現M1944莫辛-納甘騎步槍,已不能適應戰爭需求,遂用更先進的SKS半自動步槍代替莫辛-納甘,1948年就已停止生產莫辛-納甘步槍了。
當時莫辛-納甘雖已被蘇聯淘汰,可在我志願軍手中依舊是寶貝,被美其名曰「水連珠」。
莫辛-納甘步槍原本配有光學瞄準鏡,可瞄準鏡在太陽光下會反光,會暴露狙擊手位置,於是志願軍中狙擊手使用的莫辛-納甘,都被卸掉瞄準鏡,只憑狙擊手自身目測計算能力瞄準目標了。
可想而知,張桃芳使用的莫辛-納甘步槍,就是一直沒有瞄準鏡,各項性能都滯後世界軍事水平的老槍,尤其面對高手對決時,必須要做到一槍斃命,沒有第二次補救開槍的機會。
我們再看美國狙擊手艾克上校使用的美制M2HB重型機槍,具有火力強、飛彈平穩、極遠射程等優點。而且狙擊手還可以憑藉開鎖與閉鎖功能,自由調節全自動或半自動裝置。
也就是說艾克上校點射一次就可連發多發子彈,一次失手,還有再次補槍的機會,極適合陣地狙擊或遠程狙擊。
我們將張桃芳與艾克上校使用槍枝兩相比較,艾克上校可謂在槍枝性能上佔儘先機,卻敗在張桃芳老槍之下,只能說艾克上校選擇了錯誤對手,命也運也。
總結
狙擊高手對決憑藉的不止是槍枝性能優劣,生死瞬間,勝者憑藉的往往是智慧與匠心。
張桃芳第一次接觸莫辛-納甘步槍時,還只是二十出頭的新兵蛋子,三發子彈全部脫靶得了三個燒餅,可他不服輸,天天琢磨勤學苦練,不瘋魔不成活,僅僅三個月,目力就可看到幾百米外草葉上的小蟲子,胳膊上墜著十幾公斤沙袋,手指還能不差分毫扣動扳機。
可是張桃芳想在高手對決生死剎那間一槍致勝,絕非只靠百步穿楊那麼容易。張桃芳憑耐心與智慧尋找到艾克上校疏漏之處,才有了最後致命一槍。
張桃芳用心、用腦做事創造了別人無法企及的狙擊成績,其被譽為「二級狙擊英雄」當得起,其被列入世界十大狙擊手當得起。
讀史可以明智,借人之智完善自己。我們面對挑戰,無論處於怎樣劣勢,只要用心、用腦應對挑戰,也許會有不一樣結局。也許就像張桃芳所言「反正敵人倒下了,我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