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
志願軍大規模狙擊的稱手利器
■李 楠 王小蒙
戰鬥中的張桃芳和他使用過的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
修長的槍身,鋥亮的槍刺,清晰可辨的木質紋路……顯然,這是一支經過精心擦拭保養的狙擊步槍。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珍藏的這支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飽經戰火,它的主人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第72師第214團4連的特等射手張桃芳。在志願軍開展的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中,張桃芳用這支槍在狙擊點位上戰鬥32天,用436發子彈擊斃敵人214名,創下志願軍冷槍狙擊殺敵的最高紀錄。
那麼,以張桃芳為代表的志願軍戰士們,是怎樣用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創造出一個個狙擊傳奇的?這又是一枝什麼樣的槍?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件功勳兵器——
特定作戰環境中,步騎槍擔當起狙擊重任
1952年冬,上甘嶺地區一系列大規模戰鬥結束後,雙方均依託在該地區構築的大量防禦工事,形成對峙之勢。
志願軍逐步構築了能打、能防、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坑道防禦工事,並與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和各種火器掩體相配合,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系。
敵我雙方陣地最近相距不過百米,處於步槍的射程之內。因此,志願軍戰士利用步槍上的機械瞄準具能較為精確地殺傷敵軍。
在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中,志願軍領導機關提出「殺敵百名狙擊手」的口號,激發戰士們的戰鬥熱情。
在這場戰爭之前,各國軍隊都將這種由少數狙擊兵進行的獵殺行動作為一種補充戰術。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展開的,卻是一種群眾性的、帶有某種戰略色彩的大規模狙殺行動,在世界戰爭史上前所未有。而且,這種爭取戰略主動權的狙殺行動,志願軍將其一直持續到整個戰爭結束。
志願軍開展的冷槍冷炮狙擊作戰,與兩次世界大戰中各國使用高倍率瞄準鏡和特製步槍為武器的狙擊作戰不同。志願軍建立的狙擊小組和培養的狙擊手使用的都是普通步槍,只不過在步槍的型號上採用了射擊性能優異的蘇制武器。
配發給張桃芳的便是一支蘇制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它在世界上的通用名叫做M1944型莫辛-納甘步騎槍,口徑7.62毫米,槍管長520毫米,瞄準具為弧形標尺,彈頭初速每秒820米,有效射程500-600米。
這種步槍是在莫辛-納甘1891/1930型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槍管由之前的730毫米縮短至520毫米,在槍管右側加裝了可摺疊刺刀。到1945年二戰結束,莫辛-納甘系列步槍共生產1700萬支,是蘇軍在二戰中的主用步槍。與其他步槍相比,該槍射擊準確性較好,故障率較低,隨志願軍入朝後,深受官兵們喜愛。
因為槍身較短,這種短步槍很方便在狙擊作戰中快速轉移射擊陣地,為其創造驕人戰績提供了有利條件。遺憾的是,M1944型莫辛-納甘步槍也有致命弱點——槍管比較短,彈著點散布面比較大,如果不經過刻苦訓練,根本打不好。
和其他志願軍狙擊手一樣,初上前線的張桃芳訓練很刻苦,日夜琢磨手中這支步槍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並在實戰中摸索創造出「三點交兵」遊擊射擊戰術。
他在陣地上構築了5個狙擊點位,相互以交通壕連接,部分狙擊點位後方還挖有專門用於躲避敵方炮擊的防炮洞。
上甘嶺地區地形複雜,射擊需要考慮敵人運動軌跡及當時的風速、地形等多個因素,張桃芳便將敵人難走的道路和敵人經常落腳的地方,統統測好距離,編上號碼,作為固定的封鎖點。
刻苦訓練加上勤於琢磨,張桃芳不到兩個星期就適應了狙擊角色。22天裡,他用247發子彈,打死71名敵人,給敵人以極大震懾。
在雙方長期拉鋸的陣地防禦作戰中,美軍經常派出炮兵觀察員對我陣地進行偵察,引導炮火對我方攻擊,給志願軍造成較大殺傷。因此,敵人的炮兵觀察員被確定為志願軍冷槍狙擊的重點目標。張桃芳使用手中的這支步槍,曾在一天時間內連續狙殺敵3名炮兵觀察員,使敵軍的炮擊效率大為下降。
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損失慘重,美軍一度把上甘嶺稱為「狙擊兵嶺」「傷心嶺」。
如蝗槍彈中,志願軍的狙擊戰術大放異彩
志願軍戰士的群眾性狙擊行動,讓美軍如芒刺在背。他們企圖通過使用重機槍點射封鎖陣地和小口徑迫擊炮覆蓋的方式,來壓制志願軍戰士的狙擊戰術。
美軍裝備的M2型重機槍口徑12.7毫米,長1653毫米,重38.2千克,採用彈鏈供彈。較重的槍管和大口徑子彈使得彈道飛行軌跡較為平穩,在1800米以上的距離還具有相當威力。
為進一步發揮M2型重機槍的火力優勢,美軍還在機槍上加裝低倍率的瞄準鏡來提高射擊精度。
張桃芳在與美軍機槍手的較量中沉著冷靜。他通過機槍彈著點初步判斷敵方位置,在敵機槍手的幾次射擊中逐漸鎖定目標,提前計算好狙擊需要的各項數據,在機槍手再次探頭射擊時將其一舉擊斃。
美軍裝備的M2型60毫米迫擊炮是一種可供單兵攜帶的輕型快速火力支援武器。它重量輕、彈道高,最大射程達1800米,每分鐘最快可以發射18發迫擊炮彈,該炮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廣泛配屬給美軍的連級單位。
在上甘嶺地區對峙作戰中,美軍利用該炮發射簡單、射速快、彈道高拋的優勢來壓制我軍的狙擊手,給我軍的狙擊作戰造成了一定威脅。
志願軍在長期坑道作戰中逐漸摸索出對抗美軍迫擊炮攻擊的經驗,在陣地上大量構築防炮洞,在交通壕內每人構築2個寬0.8至1米、深1米多、頂厚2至3米的「貓耳洞」。
張桃芳在狙擊陣地上的一塊1米多高的大石頭邊,挖了一個防炮洞。當美軍迫擊炮炮擊時,他躲在防炮洞裡休息,隨後尋找機會向美軍的炮手和觀察員開火,幾次射擊就使敵軍再也不敢在暴露陣地上開炮。
從一名狙擊手,到一群狙擊手
張桃芳在志願軍開展的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中逐漸成長為一名神槍手。像其他出色的射手一樣,他開始將戰鬥中積累的狙擊作戰經驗傳授給其他志願軍戰士。
費金海是他培養的狙擊手之一。很快,費金海也名列志願軍「殺敵百名狙擊手」之中,開始培養新狙擊手。正是這種高效的幫帶,使志願軍的狙擊手隊伍不斷壯大。
志願軍領導機關為張桃芳記特等功,張桃芳被譽為「志願軍特等神射手」。
1953年6月,張桃芳被選為代表,出席第二屆全國青年代表大會。1954年,張桃芳報名參加飛行員培訓,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殲擊戰鬥機飛行員。他所使用的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於1959年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籌備委員會抗美援朝分會交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2007年,一代英雄張桃芳逝世,走完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這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和他一起立下赫赫戰功的莫辛-納甘步槍,如今仍在靜靜地向我們訴說著「狙神」的英雄事跡,激勵著新時代官兵繼續奮勇向前。
(作者單位:軍事博物館宣傳教育室)
供圖:李 楠 王小蒙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作者:李楠 王小蒙
責任編輯:唐詩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