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辛-納甘步槍,被芬蘭「白色死神」改造,反過來擊斃蘇軍5000個

2021-01-20 網易

2020-12-22 01:34:58 來源: 兵工廠

舉報

  19世紀是步槍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中,侵略中國的英軍士兵使用的還是前膛裝藥的燧發火槍,這種槍需要從槍口裝彈,射速很慢。然而到了19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步槍技術的不斷發展,歐洲各國已經普遍裝備了後裝擊發的線膛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

  這些步槍已經不受任何天氣的影響,射擊精確,威力強大,擊發成功率極高。又過了20年,歐洲的火藥技術有了大發展,傳統的黑火藥被無煙火藥所取代。傳統的黑火藥燃燒不充分,不但威力不足,還會在槍管內留下殘留物,造成槍管內膛嚴重汙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國的步槍都採用11毫米左右的大口徑,射程和精度嚴重不足。

  莫辛-納甘步槍

  可隨著無煙火藥的出現,步槍射擊時基本沒有殘渣,步槍的大口徑化再無必要,各國紛紛研製小口徑步槍。1886年,法國首先研製成功了8毫米口徑的M1886勒貝爾步槍,這種步槍無論射程、精度、威力都是一時翹楚。解決了火藥和口徑的問題,彈倉技術又提上了日程。當時的步槍都為單發單裝步槍,也就是每次裝填一發彈藥,射擊完畢後後重新裝填。M1886勒貝爾步槍

  單發單裝步槍雖然不容易出現卡殼故障,但射速太低,一個新兵一分鐘只能打上3~4發子彈,這樣的火力自然不能滿足戰場需要,所以彈倉技術開始實用化。所謂彈倉就是槍械上的一種結構,它可以容納5到10發子彈,這樣射手可以一次把數發子彈裝填到步槍內,射擊時只要拉動槍栓就可以連續單發射擊,直到把彈倉內的子彈射完為止。

  M1886勒貝爾步槍

  這種設計使得步槍的射速大為提高,優秀射手每分鐘可以發射12到20發的子彈。很快,各國紛紛研製出了自己的彈倉步槍,英國人的代表作是恩菲爾德步槍,德國的代表作是毛瑟步槍,美國人的代表作是春田M1903步槍,甚至連二流工業國家日本也推出了三八式步槍。

  春田M1903步槍

  眼見各國都推出了新型步槍,一向以歐洲軍事強國自居的沙皇俄國坐不住了。俄國政府和軍方高層決定研發新槍,替換老式的伯丹步槍。很快,由軍方牽頭,沙俄政府組織了一個評估委員會,從現有的毛瑟、勒貝爾、曼利夏等設計中進行選擇。

  莫辛-納甘步槍

  出乎意料的是,這些名槍都沒能進入複選,反倒是俄軍上尉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和名不見經傳的比利時設計師艾米爾·納甘、李昂·納甘兄弟的樣槍獲得了青睞。在最終的投票中,納甘兄弟的方案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可基於民族感情,沙皇尼古拉二世不能接受外國人為俄國設計步槍的事實,他命令軍方必須採用莫辛的設計方案,左右為難的軍方只能採取一個折中的方案——採用莫辛步槍的基本結構,但是將其供彈系統換成納甘步槍的設計從而讓兩種步槍,「雙劍合璧」。

  莫辛-納甘步槍

  由此,這把步槍的名字也發生了改變,變成了莫辛-納甘步槍。作為回報,莫辛由上尉晉升為上校,並且成為莫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的廠長;比利時的納甘兄弟則領到了一大筆獎金,可謂皆大歡喜。

  莫辛-納甘步槍

  1891年,俄國軍隊正式開始裝備莫辛-納甘步槍。這款步槍在當時算比較先進的武器,主要性能並不亞於大名鼎鼎的毛瑟、恩菲爾德和春田M1903步槍。但受俄國落後工業體系的拖累,該槍的產量始終上不去,俄國政府只能將設計圖紙交給法國人,由後者進行代工生產,此舉讓俄國軍方丟盡了臉面。

  莫辛-納甘步槍

  1904年,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對中國的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爆發了一場不義戰爭。由於莫辛-納甘步槍生產數量不足,大部分俄國士兵使用的仍然是老舊的伯丹步槍,被普遍裝備了三零式步槍的日軍壓製得很慘。

  莫辛-納甘步槍

  後來,俄國戰敗求和,很多俄國將軍認為步槍火力不足是戰敗的重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軍隊再遭重創,幾個月內就損失了250萬士兵,原本就產量不足的莫辛納甘步槍大批地-「運輸」給德軍,以至於後續部隊中有一半的士兵只能在木棍上綁上一把刺刀作為武器。

  莫辛-納甘步槍

  俄國人無力解決步槍稀缺的問題,只得向盟國求援,他們請美國的雷明頓和威斯汀豪斯兩家槍械公司代工生產155萬支莫辛-納甘步槍。可這兩家公司剛剛將5萬支交付給俄國,十月革命就爆發了,美國政府將剩下的步槍一部分轉送給遠東的白軍部隊一,部分則在美國民間銷售這批美國版的莫辛-納甘和它的「俄國兄弟」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槍託採用了美國的胡桃木,而不是俄國盛產的樺木。

  

  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

  它的各項性能和毛瑟、恩菲爾德等步槍大致相當,它精度高,威力大,結構簡單,容易製造,雖然也有著加工粗糙、技術老舊、較為笨重的弱點,但仍然在二戰的步槍舞臺上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狙擊之王——莫辛-納甘步槍的傳奇生涯
    當時的沙俄陸軍部組織了一個評估委員會,對世界上許多知名廠商的產品進行了評估,誰也沒想到最後進入決賽的,竟然是沙俄某家兵工廠中一個普通設計師謝爾蓋·莫辛和比利時納甘兄弟設計的作品,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欽定了將兩者合二為一的設計方案——所有的基本結構使用莫辛的,而供彈系統用納甘兄弟的,自然而然,這支步槍被命名為:莫辛-納甘。
  • 「志願軍特等神射手」張桃芳和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
    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志願軍大規模狙擊的稱手利器■李 楠 王小蒙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珍藏的這支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飽經戰火,它的主人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第72師第214團4連的特等射手張桃芳。在志願軍開展的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中,張桃芳用這支槍在狙擊點位上戰鬥32天,用436發子彈擊斃敵人214名,創下志願軍冷槍狙擊殺敵的最高紀錄。
  • 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 志願軍大規模狙擊的稱手利器
    在志願軍開展的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中,張桃芳用這支槍在狙擊點位上戰鬥32天,用436發子彈擊斃敵人214名,創下志願軍冷槍狙擊殺敵的最高紀錄。那麼,以張桃芳為代表的志願軍戰士們,是怎樣用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創造出一個個狙擊傳奇的?這又是一枝什麼樣的槍?
  • 不一樣的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志願軍神槍手張桃芳的殲敵利器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陳列著一把外形普通的步槍,它就是前蘇聯於1944年生產的莫辛·納甘步槍,這把槍的主人,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神槍手張桃芳。張桃芳憑藉這把普通的步槍,在32天裡用436發子彈取得了擊斃、擊傷敵人214名的驕人戰績。
  • 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丨志願軍大規模狙擊的稱手利器
    修長的槍身,鋥亮的槍刺,清晰可辨的木質紋路……顯然,這是一支經過精心擦拭保養的狙擊步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珍藏的這支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飽經戰火,它的主人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第72師第214團4連的特等射手張桃芳。
  • 這支槍從沙俄用到蘇聯:納甘步槍發展演變史
    1909年生產的莫辛-納甘步兵型步槍,增加了上護木,彈倉上方護木側面多了個橫貫銷釘,槍背帶改為直接穿過護木和槍託上的孔安裝。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沙俄軍隊裝備的制式步槍就是莫辛-納甘步槍。由於戰場損耗實在太大,沙俄的軍工企業無力滿足巨大的消耗,沙俄政府不得不病急亂投醫四處求援,將莫辛-納甘步槍委託給外國製造商生產。
  • 真實的狙擊之神,一共兩位,一位綽號「白色死神」,一位則在我國
    在近代戰爭史上,一位優秀的狙擊手往往是對方將領的噩夢,他們甚至有時間可以改變整個戰場的局勢,而在近代史上,能夠被世界公認的狙擊之王只有兩位,一位在芬蘭,一位在我國。芬蘭的這位狙擊之王名叫西蒙·海耶,對於他的名字很多人也許很陌生,但是在二戰期間這個名字可謂轟動世界,在1939年—1940年的蘇芬戰爭中,他僅僅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就取得了射殺542名蘇軍的戰果,一舉震驚了世界。人送綽號「白色死神」。
  • 莫辛·納甘:7.62毫米5發彈倉供彈,一桿傳奇的百年老槍
    阿富汗場上,抵抗組織曾使用一桿5發手動步槍莫辛·納甘,採取冷槍殺敵的戰術,打得下鄉清剿的大兵抬不起頭來。 此時,大兵手中30發彈匣供彈的M-16步槍,以及短小精悍的M-4卡賓槍,在這杆百年老槍遠距離打擊面前,一點鳥用沒有,因為射程全都夠不著,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只能先藏好躲起來再說。
  • 二戰蘇聯這種步槍受德軍瘋狂追捧,敢和MG42機槍對射毫不示弱
    SVT步槍以它的尺寸來說是非常的輕,例如SVT-40比莫辛-納甘1891-30長了約5釐米,但重量卻輕了近半公斤。雖然發射的槍彈相同,但SVT的後坐力卻比莫辛-納甘要低,射擊精度也很接近莫辛-納甘,而莫辛納甘是二戰中精度非常優秀的一種栓動步槍,可見SVT的精度多麼的好。
  • 人類史上最強狙擊手,獨自擊斃蘇軍705人,號稱「白色死神」
    1939年,蘇聯和德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將東歐國家私自分割,不久之後,希特勒派兵以迅雷之勢進攻波蘭,波蘭被德軍佔領,蘇聯又重新把主意打到了芬蘭頭上,多次請芬蘭政府來蘇聯談判協商,希望以地易地,但均以失敗告終。之後蘇聯軍隊惡意製造衝突事件,是年11月30日,派兵大舉進攻芬蘭。
  • 這支槍從沙俄用到蘇聯,也是新中國第一種制式步槍
    1909年生產的莫辛-納甘步兵型步槍,增加了上護木,彈倉上方護木側面多了個橫貫銷釘,槍背帶改為直接穿過護木和槍託上的孔安裝。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沙俄軍隊裝備的制式步槍就是莫辛-納甘步槍。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十月革命後,蘇俄和後來的蘇聯繼承了沙俄帝國的軍事遺產,各種莫辛-納甘步槍一直生產到1920年代。到1923年,蘇聯政府決定對莫辛-納甘步槍進行現代化改造,簡化槍種,為此將步兵型和哥薩克型停產,以龍騎兵型為基準,生產一種新式莫辛-納甘步槍。
  • 一人擊斃蘇軍705人的西蒙·海耶:被爆頭仍沒死,高壽96歲
    但說起狙擊界傳奇人物,還應將鏡頭拉到蘇芬戰爭時期,有一個人憑藉一己之力擊斃蘇軍705人,還被蘇軍稱為"白色死神",他就是芬蘭的民族英雄—西蒙·海耶。如此大的實力差距使得每一名蘇軍都勝利在握,他們一慣的認為芬蘭軍隊堅持不了幾天就會投降.但蘇軍還是沒想到自己出師不利,他們的首輪進攻就遭受了嚴寒的打擊,環境對他們的作戰有了極大的限制。而最讓人恐懼的卻是那藏在白雪中的白色死神,他的目光正在打量著前來的蘇聯軍隊。
  • 白色死神:不用狙擊鏡的狙擊手,頭部中彈卻又奇蹟生還
    白色死神西蒙·海耶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之稱的西蒙·海耶,他在短短100天內創下了擊斃敵人505人的驚人的戰績,使他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狙擊之王」。白色死神西蒙·海耶本是獵戶出身,常年在冰天雪地裡以追逐獵殺獵物為生,在加入軍隊後,他與一些專業獵人組成滑雪部隊,穿上白色偽裝服來狙擊蘇軍。他使用的是沙皇俄國時期的莫辛納甘步槍,並且只使用機械瞄準,防止瞄準鏡反光暴露自己的位置。
  • 先有狙擊步槍:所謂精確射擊步槍,是後來才出現的槍械
    狙擊步槍,是戰後才正式開發出來,除了專門研發的槍械以外,還包括專門研發了供狙擊步槍使用的槍彈,據稱蘇軍裝備的SVD半自動狙擊步槍,是戰後投入的第一把狙擊步槍。此槍用來取代裝上觀瞄鏡以後,就具備狙擊步槍功能的莫辛-納甘5發手動步槍,二戰時期,所謂的狙擊步槍,實際上並非專門研發的狙擊步槍;只是挑選質量上乘的步槍,裝上4倍左右的瞄準鏡;也沒有專門研發專職的狙擊槍彈,只是選擇普通的大威力步槍彈,由於射程遠、精度高,裝上觀瞄器材的步槍,就成了一把具備狙擊功能的步槍。
  • 不僅有「波波沙」,還有「波波德」,二戰前後蘇軍用的那些衝鋒鎗
    上面的是PPD-34,下面的是PPD-38 在蘇芬戰爭中,芬蘭軍隊裝備的索米衝鋒鎗給蘇軍造成了極大的殺傷,面對索米衝鋒鎗的火力,大部分只裝備栓動步槍的蘇軍,根本組織不起像樣的反擊火力
  • 世上最厲害的狙擊手之王,被人爆頭還活到97歲,一生擊斃705名敵人
    對於狙擊手,熟悉軍事的人都不陌生,他們善於偽裝,能夠在各種地形下作戰,利用手中的狙擊步槍能夠輕鬆擊殺1千米以內的目標,甚至對2千米之內的目標都有殺傷力,所以狙擊手也被稱為步兵死神
  • 神奇的水連珠狙擊槍,莫辛納甘狙擊槍,為克98K而生的狙擊步槍
    水連珠步槍,又叫莫辛納甘狙擊槍,是和平精英在最近新增加的一款栓動狙擊步槍。可以說莫辛納甘狙擊槍的出現,就是為了打破98K一家獨大的場面。同樣的單發栓動,同樣的單發射傷害高,同樣的高倍鏡輔助,同樣拿的藐視一切護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