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戰爭片《兵臨城下》有一段男主角瓦西裡初上戰場,五發子彈擊斃五名德軍官兵的片段,這一段無論你看多少遍都會有種興奮感;影片裡的瓦西裡手持只有五發子彈的步槍,卻用自己精準的槍法和穩定的心理完成了狙殺。而此時,滿屏的彈幕除了「666」和「五殺「之外,你會看見另外一個高頻率出現的詞」莫辛-納甘」。
十九世紀末,世界各大強國紛紛研製出自己的新式步槍,新式步槍最大的要求除了精準和耐用外,對彈倉的要求也不同於以往:舊式步槍只能通過持續填彈保持射擊,一般士兵一分鐘只能打出3-4發子彈,新式步槍擴容了彈倉,至少可以容納5發子彈,而士兵不需要填彈只需要拉動槍栓就可以持續射擊,這樣一般的士兵一分鐘就可以打出15發左右的子彈,大大提升了火力。此時英國設計的是恩菲爾德,德國是大名鼎鼎的毛瑟,美國是M1903,日本是三八系列。俄國自詡為軍事強國怎能在這個方面落後,於是開始著手設計自己的新式步槍。
當時的沙俄陸軍部組織了一個評估委員會,對世界上許多知名廠商的產品進行了評估,誰也沒想到最後進入決賽的,竟然是沙俄某家兵工廠中一個普通設計師謝爾蓋·莫辛和比利時納甘兄弟設計的作品,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欽定了將兩者合二為一的設計方案——所有的基本結構使用莫辛的,而供彈系統用納甘兄弟的,自然而然,這支步槍被命名為:莫辛-納甘。
令人意外的是,儘管性能極為優秀,但是由於沙俄落後的生產能力,這一步槍於1891年開始生產裝備俄軍,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竟然80%的俄軍士兵仍然沒有裝備該槍,被迫使用舊式的伯丹步槍(即先前介紹的打一槍必須填彈的那種)。而日軍此時已經裝備了彈倉為五發子彈的三零式步槍,很多專家都認為俄軍在戰爭中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火力不及日軍。
日俄戰爭失敗後不久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莫辛-納甘繼續成為俄國之癢,許多士兵因為沒有武器在戰場上只能拿著刺刀衝鋒,然後撿起死去同伴的步槍繼續射擊(此段在《兵臨城下》也有演繹,不過主要出現於一次大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時蘇軍武器是足夠的,主要缺的是人)。沙俄無奈下向西方盟國訂購莫辛-納甘,這對於一個泱泱大國簡直是個笑話。
十月革命後蘇聯退出一次大戰,國力開始迅速增長,莫辛-納甘的產量也隨之快速上升,到1930年,蘇聯還推出了莫辛-納甘30式步槍,新增了標準裝置,將原來有效射程從400米提高到了800米,從此,莫辛-納甘成為俄軍的狙擊明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蘇聯湧現了不少於20名的優秀狙擊手,人均殺敵數都超過300,其中還包括了傳奇女射手帕夫利琴科,她在被德軍擊傷前共擊斃了309名德軍士兵,還受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接見。這裡當然不能忘了《兵臨城下》的原型瓦西裡,他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就擊斃了242名德軍,後因為意外眼部受傷,被迫退役。這兩個傳奇在戰時使用的都是莫辛-納甘。
中國對莫辛-納甘並不陌生,黃埔軍校組建時期,蘇聯方面援助了數萬支莫辛-納甘給國民政府,幫助北伐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是略顯尷尬的是,莫辛-納甘使用的是7.62毫米的蘇式步槍子彈,中國廣大兵工廠卻是秉持德系毛瑟血統的7.92毫米子彈系統,所以彈藥供給問題一直是摯肋這支優秀步槍在中國鋪開的原因。抗戰開始之後這一問題更加突出,莫辛-納甘開始逐漸裝備二線部隊。
莫辛-納甘是一款性能優越,簡單實用的武器,結構簡單,也易於製造,在世界戰爭史上,特別是在狙擊領域,有屬於自己的輝煌,而它的主要對手,德式毛瑟,我將在下一篇中繼續介紹關於它的獨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