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陳列著一支特別的槍,按照咱們中國人的習慣,應該稱作步騎槍,但蘇聯人把他們叫做卡賓槍。它槍身修長,刺刀鋥亮,護木紋路清晰可見,它的大名叫做莫辛納甘1944型卡賓槍,而它的主人就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赫赫有名的張桃芳。
話不多說,咱們直接來看這支莫辛納甘,莫辛納甘1944型卡賓槍是在1938型卡賓槍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蘇聯人最初搞這款武器的初衷是,當士兵進入城鎮作戰時,由於莫辛納甘M1981/30型步槍槍管太長,此時就顯得有些掣肘,當務之急,就是研發出一款短管步槍出來,依此應對。於是1938型卡賓槍誕生,雖然出來了,但這款步槍槍管又特別短,不能將刺刀摺疊在槍管下方。
蘇聯設計師又只好把四稜摺疊刺刀安裝在槍口座的側面,摺疊在護木右側,同時又為了容納摺疊後的刺刀,前護木右側也做出了相應改變,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莫辛納甘1944型卡賓槍。
1944型和1938型的不同之處在於,當刺刀摺疊時,兩者一樣長,但當刺刀伸開後,則前者比後者長,除此之外,兩款槍基本相同。
有讀者就會問了,一個刺刀而已,蘇聯人有必要這麼做嗎?有必要,莫辛納甘步槍的最初使用者是俄國民兵,缺乏訓練的他們使用刺刀攻擊,可比用步槍瞄準攻擊精準的多,還有位蘇聯元帥,名叫亞歷山大.蘇沃諾夫,他曾經說過「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由此可見,不論是從戰場出發還是精神傳統上來看,蘇聯人對於刺刀非常鍾愛。
莫辛納甘1944型採用旋轉式後拉式槍機加前端閉鎖,首先來聊這個旋轉式後拉式槍機,最初的莫辛納甘步槍採用直拉式槍機,好處是可以快速卸下槍栓,但是隨著M1981/30式狙擊槍的誕生,蘇聯人發現直拉式操作會使瞄準鏡發生偏移,進而使精度產生偏差。於是後續的莫辛納甘步槍採用旋轉式後拉槍機,不僅解決了瞄準鏡偏移的問題,還順帶提高了莫辛納甘步槍的射速。再來聊聊前端閉鎖,採用這種設計最直觀的好處就是,提供優異的閉鎖強度,火藥燃氣在槍管內基本不會流失,從而提高射擊精度。
最後咱們講一下莫辛納甘的拉機柄和槍栓,因為最初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戰士們把手中的莫辛納甘稱之為「腳蹬槍」。首先,蘇聯人工藝不佳,製造出的莫辛納甘拉機柄行程太長,力臂較短,同時槍栓又很澀,一碰到下雪天或者氣溫驟降,就會造成拉栓困難,扣動扳機十分吃力等問題,志願軍戰士們才給它起了個「腳蹬槍」的外號。好在後續提供的1944型卡賓槍沒有以上情況的出現,故而深受志願軍戰士們的歡迎。
再來聊聊莫辛納甘M1944型卡賓槍的彈藥,7.62x54mmR步槍彈,又稱為莫辛-納甘步槍彈,這種槍彈早在1891年就開始裝備,至今仍然活躍在戰場上,廣泛應用於俄式狙擊步槍和通用機槍,以及各種車載並列機槍上,是步槍彈裡的活化石。屬於口徑7.62毫米的突出底緣槍彈,什麼叫做突出底緣槍彈呢?
就是指彈殼底板比彈殼本體直徑大。突出底緣槍彈主要是為了解決槍彈上膛精確定位問題,只要底緣尺寸準確,就能在槍膛裡正確定位,對彈殼的長度、直徑、錐度都可以適當地放寬公差,對生產工藝的要求比較低,有著工藝性好,密封性能好等特點。但缺點也不少,比如很容易在上彈時底緣相抵造成供彈故障,上膛時不時會卡住。但為何俄國人依舊堅持呢?原因也非常現實,眾所周知,俄國的工業水平不如西方,尤其是精細化生產技術比較低。突出底緣槍彈雖然在同時期看來已經過時,但非常適合後來蘇聯的工業基礎,更重要的是,製造這種彈藥可以節省許多經費。既節省了工時又節約了錢,同時又在殺傷威力上有著顯著效果,蘇聯人何樂而不為呢?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張桃芳,其實最初使用這支槍時,也遇到過困難。正所謂成為蕭何,敗也蕭何,1944型卡賓槍的短槍身特別容易在狙擊戰中快速轉移陣地,但同時彈著點散布面積比較大,如果想要在狙擊戰中取得驕人的戰績,就必須下一番功夫進行嚴格訓練,方可駕馭這支槍。為此張桃芳沒日沒夜的刻苦訓練,耐心鑽研,在實戰中他又加入了著名的「遊擊戰術」以及「三點交兵」。又在狙擊陣地上構築了多個狙擊點位,相互以戰壕連接,為了防止被美軍炮火擊中,還特意在狙擊陣地後面修建了防空洞,可謂是萬事俱備。
在上甘嶺的32天中,張桃芳用著一支無瞄準鏡的只有弧形標尺的莫辛納甘1944型卡賓槍,用436發子彈,共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志願軍冷槍狙擊殺敵的最高紀錄。很多網友對他2次距離800米狙殺美國兵印象最為深刻,在擊斃的敵人中不僅有炮兵觀察手,還有機槍手,這對於張桃芳而言都是一次次巨大的考驗。但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張桃芳用手中的莫辛納甘捍衛了志願軍的榮耀,同時又成就了莫辛納甘一代名槍的絕代傳奇。張桃芳以潑天戰功榮獲志願軍特等功臣、二級英雄稱號。在戰後,他還改行當了殲擊機飛行員,後來任空軍某部參謀長直至退休,大神級的戰士。
我國還自行生產了莫辛納甘,稱為「53式步騎槍」,在中國軍隊裝備的時間比較短,從1953年定型以來大量生產至60年代,隨後被國產56式半自動步槍和衝鋒鎗所取代,庫存的上百萬支53式援助給了越南等幾個國家。
1981年8月,剛剛組建的解放軍軍事體育代表隊首次出徵在日內瓦舉辦的第30屆軍事五項世錦賽。中國運動員龐紅雲持槍走上射擊場時,場內外觀眾一片恥笑聲和鄙夷,因為他手持的是一支改裝後的30年代式樣的老式步槍——53式步騎槍,在各國運動員使用的現代高精密競賽步槍中分外顯眼。但槍聲落定,記分牌上的滿分成績卻讓外國同行和觀眾們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