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千百年前,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所描述的「武陵」,就在常德境內。
地處湖南西北部的常德市,頭枕長江,腰纏沅澧,東靠洞庭,西連湘西,是少有的集山水、湖泊、丘陵、平原於一體的城市,素有「魚米之鄉」美譽,也是長江中下遊重要的文明搖籃。
如今,這座桃花源裡的城市,正在唱響一曲宜居、宜業、宜人的時代新歌。
1
智慧讓城市更宜居
戶口遠在長沙的常德津市居民程穎沒有想到,她和丈夫的戶口都不在本地,可在社區窗口辦理生育服務證,前後只用了5分鐘。「一開始我還擔心不能辦理,沒想到居然這麼快!」
無須出示居住地證明,材料不用交上級部門,在社區窗口登記、列印證據、蓋章取證——這樣的「飛速」體驗,得益於常德智慧城市建設。
「數據『跑』起來了,辦事就方便了。」常德津市市行政審批局局長張雲說,2019年,為推進「一件事只需跑一次」改革落地實施,當地打破信息壁壘,整合了23個部門的44項數據,開發辦事服務平臺。
常德是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在這裡,數據信息化成為居民便捷辦事的幸福「密鑰」。
城市要宜居,除了辦事便捷,更要住得舒心——
晨起,到城市公園活動筋骨,傍晚,在千年古運河穿紫河泛舟,或在河畔老街走一走,這是很多常德人的幸福小日子。
小日子背後,也有城市建設和治理的大智慧:大力推進舊城改造,讓老舊棚戶區悄然變身為設施先進的現代化社區;引入德國先進技術建設海綿城市,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讓常德基本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無內澇、水體無黑臭、熱島有緩解」……2019年,常德位居中國百座宜居城市指數榜前十名。
2
發展讓城市更宜業
4300平方公裡的肥沃耕地,「春撒一把種、秋收一倉糧」的得天獨厚條件,讓常德成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戰略,正將這個農業大市,開墾成一方產業熱土。
今年3月,在常德高新區,湖南中聯重科建築起重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聯建起)正全力生產急需交貨的15億元訂單,日產值3500萬元。中聯建起去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於2月5日復工復產。為應對產業鏈不能及時恢復、供應鏈無法迅速補齊等難題,常德高新區努力打通資金、人員等堵點,防疫物資、貨物運輸等難點,幫助產業鏈中22家園區配套企業全面復工。
這只是一個縮影。疫情發生以來,常德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營商環境,盡全力降低疫情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夏日傍晚,常德市民在穿紫河畔休憩
如果將時間維度進一步拉長,很容易發現,自2018年起,常德全面推進了「產業立市」三年行動,一系列配套改革由此展開——
「一件事一次辦」改革,讓全市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2019年常德市民之家正式啟用,「一條龍、一站式、全方位」的政務服務成為送給企業的大禮包;出臺《關於優化園區產業布局指導意見》,賦予14個產業園區清晰定位,又下放約200項管理權限,以釋放園區活力……
沅澧大地上,曾經菸草產業「一煙獨秀」的產業格局,正向著「多點開花」加速轉型——
2019年,裝備製造與軍民融合產業率先成為常德首個千億產業,經開區、高新區兩大千億產業園區正在形成;全市新開工、新投產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分別為230個、190個。
「開放強市、產業立市」的戰略,讓一座千年古城,擁有了蓬勃生長的力量。
3
文明讓城市更宜人
「中國有個常德,從小教我品德。德,是父親的山,善,是母親的河……」這是常德許多孩童都會念的順口溜,它蘊藏著傳承千年的文明脈絡。
《莊子》《呂氏春秋》等古籍記載,常德曾居住過一位與堯、舜、禹齊名的善卷先生。相傳,堯帝曾禮拜善卷為師,大禹曾遇善卷而求教,《莊子·讓王》更是記錄了舜帝要將天下禪讓給善卷,他卻「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的故事。「道濟天下而於世無取」,人們由此將善卷先生所居的常德,擴展解釋為「常懷善德」。
時光穿越千年,「善德之地」常德延續著文明之美。「一座沒有欄杆的城市」,是許多第一次到訪常德的人留下的印象,因為在城區道路上看不到中心隔離護欄。即便如此,哪怕在早晚高峰,車讓人、人讓車的畫面也隨處可見。
常德市交警支隊秩序管理大隊相關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過去常德城區有約23公裡的護欄,這些欄杆於2013年7月拆除。這既得益於城市的科技管理,基本做到「視頻無盲區」,也得益於多年來持續不斷的「禮讓文化」宣傳和市民素質提升。
「常德的城市裡已經沒有欄杆,因為欄杆不在路上,而在大家心裡。」常德市委書記周德睿說,一個城市的文明自覺,能構築起市民美好生活的天際線。
城市有了寬敞、開闊的顏值,發展還要有乾淨、清澈的氣質。常德發展的氣質,就藏在西洞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故事裡。
56歲的常德人劉克歡,曾是圈湖圍網的漁民之一,如今從「捕魚人」變成了「護漁人」,成為湖南常德漢壽縣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協會的會長。
西洞庭湖溼地「漲水成湖、落水為洲」,是東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重要的棲息地,過去,漁民們在湖裡扎樁布網,候鳥迷了路,魚也越來越少。2010年,常德開始著手整頓西洞庭生態環境,一批黨員幹部走進湖區,頂著漁民們的不理解、甚至是推搡謾罵,帶頭做工作,拆除圍網決心毫不動搖。這感動了劉克歡,他主動加入了保護洞庭湖的隊伍。
今年1月1日,《常德市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溼地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根據2019年監測,保護區內已觀測記錄到鳥類227種,還首次發現極危野生水鳥斑背潛鴨……候鳥回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發展更文明,城市才會更宜人。常德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把「桃花源」理念融入城市發展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繪就了候鳥回歸、河湖安瀾、綠色發展的美麗新畫卷。常德成為首批國際溼地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美麗山水城市……
有人說,世外桃源曾是陶淵明筆下的千年懸念;如今,宜居、宜業、宜人的常德,將它真實地還原在世人面前。
來源:半月談
作者:袁汝婷 黃康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