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巨蟒,繼恐龍之後榮登「鐵王座」的大型食肉動物

2020-12-17 古生物趣談

全文共1585字,8張圖,閱讀時長2分鐘

古生物學家的藏寶地—塞雷洪礦場

化石的發現總是摻雜些偶然性,泰坦巨蟒化石也一樣,發現它的地方是一個煤礦,而這個煤礦就是世界十大煤礦之一的塞雷洪煤礦,坐落在哥倫比亞的瓜希拉半島上。留心的讀者會發現,又是一個南美洲發現的史前巨型生物,之前文章寫到過,雕齒後、大地懶和泰坦鳥,它們都曾經生活在南美洲,了解它們或許你能從中發現些南美洲過去的秘密。

世界十大煤礦之一的塞雷洪煤礦請點擊輸

塞雷洪在地質學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化石埋藏非常豐富,已經發現的動物化石中,有外殼猶如兩個井蓋大小的巨龜;身長達到3~4米的鱷魚;體長超過2米的肺魚。然而,這些都不算什麼,因為接下來這個生物,可能會驚掉你的下巴,它就是體長超過13米,體重達到1100千克的史前巨獸—泰坦巨蟒。

泰坦巨蟒復原圖,成年人站在它旁邊顯得

除了動物化石,塞雷洪礦區還發現很多植物化石,這也為古生物學家恢復當時的氣候提供很有利的幫助。正如一位古生物學家所說:「塞雷洪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能縱觀地球完整古代熱帶生態系統的窗口,這裡曾經存在著植物、動物和其他一切,在熱帶其他地方找不到和它相同的區域。」

塞雷洪礦區發現的植物葉片化石

巨蟒重出江湖

巨蟒的化石並不是完完整整的發掘出來的,而是一點點,零零星星地發現,當100塊來自不同蛇的脊椎古擺在那裡時,古生物學家也蒙了,根本不知道哪一塊在哪個部位。不過他們並沒有放棄,經過反覆而又枯燥的拼接,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最終構建了這種遠古蟒蛇的脊椎模型,並推測,其長度為13-15米,重1134千克。並將其命名「泰坦巨蟒」。

現在蟒蛇脊椎骨(左)和泰坦巨蟒脊椎骨

泰坦巨蟒的外形和現代陸生蟒蛇差不多,但生活習性卻和現代水生蟒蛇相似,它們居住在沼澤裡,是可怕的捕食者,捕食任何進入它們視線的獵物。它們身上最粗壯的部分和成年男子的腰差不多粗細,這是有史以來最巨大的蟒蛇,也是繼恐龍滅絕之後佔統治地位的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

泰坦巨蟒生存環境復原圖

現今人工飼養的最大蛇是一條長7.67米的網紋蟒,它也在2012年9月入選世界紀錄,體重約158.8千克。不過有很多網上傳言,野外捕獲到十幾米巨蟒,這些我很難去考證其真實性,所以,這裡不做過多描寫。

如果有人感興趣,推薦給大家一部影片—《泰坦蟒:蛇中巨怪》(Titanoboa: Monster Snake),這是泰坦蟒的主要發掘和研究機構,史密斯學會拍攝一部影片,影片中詳細介紹了這種巨蛇的發現和研究過程。

為《泰坦蟒:蛇中巨怪》量身打造的泰坦

為何如此之大

地質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將今論古」,意思是用今天看到的現象,解釋過去地質時期的地質現象,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看到的巨大的蟒蛇一般都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同樣作為冷血動物的泰坦巨蟒,溫暖的環境能為它們新陳代謝提供足夠的能量。

隱隱約約看到小孩兒敷衍的笑容

根據在塞雷洪礦區發現的植物樹葉化石,古生物學家推斷,在6000萬年到5800萬年前,這裡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高出50%,導致當時的氣溫達到30-34攝氏度,比現在的人帶雨林平均氣溫27.8還要高。

同時的道理,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塞雷洪礦區發現的龜和肺魚要比現在的大很多。不過,這些生物再大,在泰坦蟒眼中只是不同口味的食物。

泰坦巨蟒獵殺冥河鱷

講到這裡,我想會有人產生疑問,為什麼當時二氧化碳含量那麼高,生物還活得好好的,還長那麼大個。我們現在還有必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嗎?

其實,二氧化碳的升高,導致氣溫越來越高,會對一部分動植物產生致命的影響,而另一部分則會慢慢的適應逐漸變暖的氣候。現在的絕大多數生物也一樣能適應氣候變暖,不過,不一樣的是,當時的氣候變暖花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而現在可能是只需要幾千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很可能還沒來得及適應就out了!

最後,呼籲大家,保護環境!

圖片:網絡(侵刪)

文字:古生物趣談

排版:古生物趣談

相關焦點

  • ...重達2500磅(1133.98公斤)的泰坦巨蟒(Titanoboa)重新回到人們的...
    用來重塑這種可怕的食肉動物的泰坦巨蟒的顱骨這種大蟒蛇的近親生活在6000萬年前的哥倫比亞北部地區  北京時間3月27日消息,美國史密森學會已經令一種6000萬年前在雨林裡蜿蜒穿梭的長達48英尺(14.63米),重達2500磅(1133.98公斤)的泰坦巨蟒(Titanoboa)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繼恐龍滅絕之後,其他食肉動物開始爭奪統治地位。泰坦巨蟒是其中最大的一個,這種比任何蟒蛇都大的史前巨蟒顯然也是歷史上最大的蟒。
  • 連泰坦巨蟒都甘拜下風的普魯斯鱷,遇到霸王龍能打贏嗎?
    生活在5800年前的史前泰坦巨蟒·塞雷洪西斯就是一種遠古的蟒類,一隻成年的泰坦巨蟒長度有12米,體重更是超過了1噸,雖然從體型上來看普魯斯鱷和泰坦巨蟒相差比較大,但是蟒類有著更好的柔韌性
  • 巨蟒的天敵是什麼?
    森蚺、網紋蟒只能算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蛇類,如果把它們扔到5000萬年以前,讓它們與泰坦巨蟒相比較,那它們就是渣渣。泰坦巨蟒是人類已知最長且最重的蛇。在6500萬年以前,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的恐龍滅絕於一場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災難,在這場災難中,陸地上大部分的生物都已滅絕。
  • 史前動物大戰:泰坦巨蟒打得過梅爾維爾鯨嗎?
    且不說兩種動物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即便是生活在相同的年代,它們也不會有交手的機會。因為泰坦巨蟒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蟒科動物,而梅爾維爾鯨則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因此,要判斷兩種無法相遇的動物誰更厲害?我們只能通過雙方的一些基本數據以及習性來進行一下對比了。下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這兩種「史前巨獸」。
  • 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是打敗鳥類成為「地球霸主」的嗎?
    爬行類的「狂歡」雖然恐龍也是爬行動物,但是在白堊紀的滅絕事件中,並不是所有的爬行類動物都滅絕了,比如許多原始的鱷類以及水中的爬行動物都躲過了這場浩劫。在所有的爬行動物中,最先出現的就是泰坦巨蟒了。泰坦巨蟒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蛇類,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最大的泰坦巨蟒體長超過了14米,體重重達1噸,是當時陸地上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
  • 六千萬年前 霸王龍滅絕了, 崛起的不是哺乳動物, 是泰坦巨蟒
    巨型蠍子以巨型蜘蛛和節肢動物為食,它應該是先用尾刺將獵物刺死,然後再用巨大的鉗子將獵物撕碎。人類這種柔弱的身體,很難經受住它的奮力一夾。 2,遠古蜈蚣
  • 巨蟒有沒有天敵?是什麼?
    不過,正是如此強大的泰坦巨蟒卻在距今約5800萬年前就滅絕了,並且嚴格意義上說,泰坦巨蟒雖然名字裡有蟒,但它確實蛇目蚺科下的蛇類,並不是蟒科下的成員。因此,嚴格意義上說泰坦巨蟒不是蟒。除了泰坦巨蟒外,在已滅絕的巨蟒中,最大的無疑就是非洲巨蟒了。
  • 侏羅紀的莫裡遜組都有哪些大型食肉恐龍?
    因此,要弄清莫裡遜組有哪些大型的食肉恐龍,就要從侏羅紀晚期而且出土與北美洲的化石中尋找了。▲上圖為:莫裡遜組的三種大型恐龍,第一種為迷惑龍,第二種為巴洛龍,第三種為梁龍莫裡遜組的食肉恐龍們由於莫裡遜組是整個美洲出土恐龍化石最多的地質層,所以,無論是食草恐龍還是食肉恐龍的種類都有很多,下面我們就簡單的挑幾種有代表性的說一下。
  • 十大可怕的史前生物,恐龍根本排不上號
    大約1.35億年前,恐龍是無可爭議的地球統治者。如果不是因為大約6500萬年前彗星撞擊地球引發災難,恐龍可能今天仍然存在。然而,我們的星球存在的時間遠遠超過恐龍統治的時間,自然界也非常善於製造除恐龍之外的巨型生物,恐龍並不是史前唯一的可怕動物。
  • 泰坦巨蟒VS帝鱷,兩種「史前巨獸」誰更厲害?
    這是兩種「遠古猛獸」之間的較量,由於泰坦蟒生活在古新世的南美洲,而帝鱷則生活在白堊紀的非洲,所以,即使它們都存在時,也沒有交手的機會。所以,要判斷兩種無法相遇的動物的戰鬥力,我們只能從兩種動物的基本數據和習性來做一下對比了。
  • 原始十大兇猛動物—史前怪物科普
    科考學家把它命名為塞雷洪泰坦蟒。泰坦蟒為體長達9~15米的巨蟒,28條蛇中最大的8條,重約1.135噸。現(截至2012年4月)存最大的蛇,包括長約7米的森蚺(現存最重的蛇)和長約8米的網紋蟒(現存最長的蛇);而現存最小的蛇,卡拉細盲蛇,身長只有10釐米。此前最長的化石蛇,是非洲巨蟒,出土自埃及,長7—12米。泰坦巨蟒也和現代蟒蛇一樣,雌性的體型要遠大於雄性。
  • 古代化石揭示了大型海洋食肉動物的最後一餐
    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具2.4億年前巨大爬行動物的骨架,它的胃裡還能看到它最後一餐的內容物,一種幾乎同樣巨大的海洋生物。這一發現表明,巨食,即大型動物被其他大型動物吃掉,在古三疊紀時期比以前認為的更為普遍。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地球和行星科學教授、新論文的共同作者本谷良介評論道:"我們從未在恐龍時代巨型捕食者的胃中發現過大型爬行動物的關節殘骸,比如海洋爬行動物和恐龍,從牙齒形狀和下巴設計猜測這些掠食者一定是以大型獵物為食,現在我們有直接證據表明它們確實如此。"
  • 史上最大的巨蟒,體重超過1噸,捕食鱷魚為生,至今沒找到天敵
    恐龍是三疊紀至白堊紀生存的一種陸生爬行動物,根據目前出土的恐龍化石來看,他們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滅亡時間約6500萬年前,這場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不僅僅滅絕了恐龍,一般的大型生物都消失了。科學家認為,這次撞擊事件,並沒有讓大型動物全部死亡,有一些存活了下來,比如是泰坦蟒,泰坦蟒的化石最早在南美洲哥倫比亞東北部的瓜希拉半島,大約6000-5800萬年前的塞雷洪組地層被發現。
  • 食肉動物頭上都沒有角?錯,這種食肉動物頭上有兩個
    「角」常見於食草動物的頭部,比如鹿、羊、牛、羚羊等等,而我們常見的食肉動物,比如獅虎豹等都是沒有角的。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食肉動物都沒有角呢?答案是否定的。大自然千奇百怪,動物的形態也各異,只不過長角的食肉動物相對較少而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誰是長角的食肉動物?
  • 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來自山東!
    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來自山東!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古生物學特別是恐龍的發現和研究也是名列前茅。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發現了上百種恐龍,到底誰才是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呢?01諸城的石破天驚諸城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在整個山東省的中部偏東南。
  • 印尼巨蟒體型直逼史前生物,被當地人崇拜,卻賣給公園改名桂花
    全球最大巨蟒要知道,最初的生命都是源於大海之中的。由於生態環境的改變,一部分生物開始走向陸地。而走向陸地的動物又分為了兩棲類、爬行類與哺乳類。根據習性的不同,一部分動物進化出了高度發達的大腦,又經過漫長的演變,最終進化成了早期人類。
  • 比恐龍還可怕的史前生物,令人聞風喪膽的掠食者
    目前研究指出人類其實並未與恐龍共存過。我們也很難想像跟恐龍這種大型生物一起生活的感覺。但今天我們知道有些大型野生動物像是鯊魚、鱷魚或獅子等獵食動物。這些如果我們跟他們處在同一個空間相比,只會讓人倍感威脅。
  • 影片中的恐龍——毀滅君王龍,由霸王龍演變出的大型食肉恐龍
    事實上,超暴龍並不存在,在電影《金剛》的設定中,超暴龍為霸王龍歷經N年演變之後,生存至白堊紀以後的大型食肉恐龍,在《金剛》的世界觀中,其學者認為毀滅君王龍是"如果霸王龍六千五百萬年前能躲過一劫的話,可能會演變出來的結果"。在《金剛》的角色設定中,一般的毀滅君王龍,臀部高度可達4.5米,頭部高度為6.2到7米,最重可達20噸。
  • 科學家顛覆性發現:這種比霸王龍更大的食肉恐龍可能生活在水中
    與大多數恐龍不同,歷史上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的棘龍似乎更喜歡水。棘龍已經進化出水生的特徵這個觀點基於本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對埃及棘龍尾部化石的分析。棘龍是一種獨特的大型獸腳類恐龍,在過去的歷史上,被認為是在水域邊緣以魚類為食的近岸生活的大型恐龍。這種恐龍比霸王龍和暴龍都要大,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455億至6550萬年前。研究人員說,在摩洛哥東南部撒哈拉沙漠西北邊緣的距今9500萬年前的凱姆凱姆河床中發現了一條幾乎完整的亞成年棘龍尾巴。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食肉動物,在其生境中的動物數量佔比都是極小的,比如一頭老虎的領地範圍大概是50-100平方公裡,在其領地範圍內,除了它自己是大型食肉動物外,沒有其他的大型食肉動物。如果它們選擇吃其他的食肉動物的話,很可能面對的情況就是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