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魏永康曾以神童之名響徹整個中國,可以說,當時有孩子的父母,無不嚮往把孩子教育得像他這樣聰明,因為他的聰明勁可以說從四千之前就已經"流露"——不僅在一歲多的時候能識得千字,甚至在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完成小學的課程。
魏永康的神童史不是像方仲永那樣曇花一現,在八歲的時候,魏永康已經在就讀重點中學,並且一連跳了好幾次級,最終在13歲的時候以600多分的高分進入湘潭大學。
當時的魏永康已經是家喻戶曉,也讓魏永康的母親曾雪梅一樣成為有名氣的"神童之母",只不過,這個天才兒童卻在進了中科院以後一步步走向"毀滅",而這一切,可以說是母親親手毀了的。
因為魏永康能有今天的成績,完全是曾雪梅"斯巴達式"的教育,也就是說,除了學習以外,魏永康完全沒接觸到任何東西,以至於他成了學習的機器,其餘時間母親在旁邊幫忙就行,他完全不用插手。
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中科院不讓母親曾雪梅陪讀,而失去母親幫襯和照顧的魏永康沒有基礎的生活能力,最終被連碩士學位都無法拿到,也因此,他逐漸地消失在眾人面前。
那麼,現在魏永康怎樣了?其實,他現在已經與母親和好如初,並且逐漸拾起以前失去的生活能力,並且像普通人一樣結婚生子,過上了普通的日子,而曾雪梅對待自己的孫子,則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採取"斯巴達式"的教育了。
那麼,為避免孩子最終因為過度學習失去生存能力,家長應當怎麼教育孩子?
多讓孩子參與家務
家務活不單單是讓孩子幫忙分擔家長的工作這麼簡單,其實,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當中,不僅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生活態度,並且同時學習怎麼自己生活。
畢竟,到最後孩子始終是要離開家長身邊自己生活的,如果連基本的家務活都不會做,那麼很難自己一個人獨立生活。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
孩子如果有獨立自主的意識,那麼在迎接困難和挑戰的時候能更加遊刃有餘,比方說一個人在外面生活的時候,遇到了問題和困難不是尋求父母的庇蔭,而是選擇自己面對,甚至克服這樣的困難,然後從這個過程當中提升自己。
如果孩子沒有這樣的意識,那麼就會依賴父母來解決,導致最後什麼東西也沒學到。
循序漸進
雖說魏永康最終算是實現了母親曾雪梅的夢想,然而這樣完全是犧牲自己來成全母親的願望的,而被剝奪童年的魏永康不僅會感到痛苦,甚至會因此失去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可以說,如果不是魏永康本身抗壓能力強,且自身天賦好的話,那麼很容易因此壓抑成精神疾病,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最好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學習,鞏固好自身的能力。
開發孩子的興趣愛好
除了學習以外,其實還有其他值得孩子去上心的事情,比方說畫畫或者音樂,或者體育之類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然而說不定這些東西正好有一項是孩子天生擅長的,那麼以後孩子可能就會從事類似的行業。
畢竟行行出狀元,與其斯巴達式地強迫孩子學習,不如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去發展。
結語
實際上,在中國仍舊有許多"曾雪梅"為了孩子的學業而犧牲孩子的童年,這樣的做法雖然無可厚非,為了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確實是需要做出一定的犧牲,然而孩子畢竟不是人,即使是督促孩子學習,也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