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康是一個神童,兩歲便掌握千字,四歲便掌握初中課程,八歲便在縣重點中學讀書,十三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十七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若不深入了解他,你或許會認為這是近乎完美的人生軌跡。但其實對於魏永康來說,這是最不完美的一條路。
神童的"隕落",母親的悲嚎
魏永康離家讀了三年的研究生,在母親為自己的兒子驕傲地到處炫耀時,突然收到學校發來的通知:魏永康被勸退了。
母親感覺一時間有如五雷轟頂,她實在想不到,自己的兒子從小到大都很聽話乖巧,為什麼居然有一天以這種形式離開學校?
母親只覺非常憤怒,於是來到了學校,二話不說就指著大樓對兒子說:"這麼好的條件不爭氣,你不如跳下去死!"還跟別人說:"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究竟是什麼,能讓一個母親能說出如此重的話?究竟是什麼,讓學歷如此光鮮的魏永康突然被學校勸退呢?故事還要從頭說起。
魏永康的童年
魏永康的父親曾是軍人,但身體卻留下了傷殘,所以魏永康從小都是被母親帶大的。而母親也十分看重兒子,不遺餘力地教育他。
可以說,魏永康之所以能成為神童,與他的母親從小便教他漢字、背詩的薰陶有極大的關係。
魏永康本來是個很正常的孩子,也愛玩,也愛說,也有朋友。但是中學時代,母親從不讓他跟朋友玩,也不允許他出家門,從此之後,他漸漸沉默寡言,孤僻了起來,一門心思鑽在學習上。
魏永康的轉折
之後,魏永康上了大學,母親為了兒子能夠像小時候一樣保持學習,當起了兒子的陪讀。不僅家務活都是自己來幹,甚至還要幫他洗澡洗臉。
牙膏不用自己擠,吃飯不用自己動手,魏永康什麼也不用幹,活得像個大少爺。
可是,卻是一個被「囚禁」的大少爺。魏永康其實內心一點也不希望母親這樣,除了學習,他什麼也不能幹。
他不能和朋友玩,他不能談戀愛,他只能一個人,孤獨地學習。雖然他從來沒有體會過生活的苦,但他的生活過得一點也不甜。
他的學業一路上升,17歲便考入了中科院,碩博連讀。但是,考入中科院後他便再也不讓母親陪讀了,而是自己一個人獨自上學。
他終於擺脫了自己"無微不至"的母親,他覺得自己終於自由了,可以一個人獨立地生活了。
但是,這又何嘗容易,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魏永康到了中科院之後,完全照顧不好自己。他在寒冷的冬天穿著薄薄的單衣,整個人與周圍格格不入。
在這十幾年的生活裡,都是母親幫他安排衣食住行,現在的他甚至連穿什麼都不知道,連冷暖都沒有什麼感覺。
魏永康的生活也是邋邋遢遢,完全不像是個十幾歲的青少年,顯得非常怪異。因此,周圍同學都躲著他,他也從不跟同學交流,就像中學時代一樣。
魏永康早就失去了與別人正常交流的能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母親一次次地掛斷同學打來的電話的時候,是母親一次次把他鎖進房間不讓他出門的時候……
可是,在大學裡,學習並不是唯一,人際關係的維持是很重要的,他身上不由自主給自己罩起來的那一層保護殼導致他的信息渠道十分閉塞,但魏永康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我行我素。
結果,由於不聯繫導師,到了期末的時候,他不僅得不到導師的專業意見,而且在考試之後,竟然還完全不知道有考試和寫畢業論文這回事。
因此,他一門科目零分,也無法讀博了。三年後,被學校勸退。所以,才發生了開頭所說的那一幕。
魏永康的學習生涯,就此走了下坡路。可是屬於他的人生,其實才剛剛開始。
魏永康的新生活
母親從那之後深深地反省了自己的過錯,確實,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太過於嚴格,魏永康所謂的神童,其實是犧牲了一個正常孩子的娛樂、休息時間換來的。作為一個孩子,他失去了最珍貴的童年。
母親曾經認為,這些小事,那麼簡單,我兒子作為一個神童,以後肯定自己就能學會。可她錯了,人生,活下去本就是一門很龐大的學問,活的精彩更是很難做到,對於這世上多少人窮極一生都學不會的東西,即便是神童,也會覺得束手無策。
他是學習上的巨人,但同時也是生活上的弱者,就好比一個遊泳冠軍,從小就在水裡長大,可有一天你突然指著一座大山告訴他,你不僅要遊泳,還要爬過這座大山,你遊泳那麼好,爬山也一定沒有問題。可他再聰明,也不過是個人。錯過了飛翔的最好年紀,便再難張開雙翼。
母親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教兒子的生活起居,就像教一個小孩子。雖然魏永康學起來略顯笨拙,但是不難發現,他有在努力地去做一個正常人了。慢慢地,魏永康也試著打開自己,嘗試交朋友,與陌生人聊天、說話,這些他曾被扼殺的技能慢慢地重新被找回來了。
終於,有一天他遇到了自己心儀的女孩。這一次,他沒有像以前的自己一樣遇事畏縮,而是勇敢地大步邁開自己的步伐,追求自己的幸福。
他隨著女孩一直從上海追到了深圳,女孩終於被打動,二人結婚生子,生活得幸福而美滿。
不僅如此,魏永康做回了一個正常人之後,並沒有荒廢學業,依然熱愛科研工作,堅持不懈地學習,終於,如願考取了北工大物理專業研究生。
母親的愛是偉大的,偉大到可以放下自我,為你付出一切,生命圍繞著你轉動。但這樣的愛,像一顆抵擋任何風雨的大樹,讓被保護的花朵失去生活的磨練,不經風雨,也不知社會險惡,生存之道。
而對於兒子來說,最難得的,便是即使在這樣的溺愛中成長,也沒有價值觀扭曲,沒有埋怨母親對他的嚴格要求與過分溺愛,而是用自己的方法讓母親明白了自己的過錯,同時虛心學習生活技能,努力向上,不斷完善自我。
他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學無止境,人生處處是學習,需要學習的東西也未必在書本上有寫,有很多知識是需要靠感悟的,這樣用心去學習的知識,往往更能影響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