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豆瓣裡有個話題「七日不消費生活計劃」,裡面最熱門的是一個背包客發的,她說「旅遊一年沒有買衣服,帶了一包的線,有洞就補補」,然後配了幾張衣服破洞她用針線補好的照片。除了破洞,衣服本身已經褪色,領子也變形了,看評論裡作者回覆說,衣服已經跟了她10年了。
我最近的生活,影響最大的不是上課、做實驗這些,而是消費降級。一開始降級是因為想省點錢,但降著降著就上癮了,發現生活中原來有那麼多不必要的消費,而那些自以為通過消費可以帶給我的東西,也變得虛無沒有意義了。
我忽然意識到,以前所追求的東西,似乎都有一種「虛榮溢價」或者說「享樂溢價」在裡面。
剛入學的時候,每次往返廣深,坐的都是高鐵,票價79.5,現在坐的是綠皮火車,票價24.5,以前會給自己洗腦,多花五十塊錢,可以省一個小時的時間,而且隨到隨走,車廂乾淨、安靜,嗯,這五十塊錢花的值。
後來明白,其實這也不過是給享樂找的藉口罷了,似乎它成了我的慣性思維,就是在花錢和麻煩之間,總是選擇花錢。
可當我坐多了綠皮火車之後發現,之前討厭的髒、吵、臭腳味兒,雖然是真的有,可也沒有那麼難以忍受。而且我這裡是始發站,車廂人少,每次都可以一個人霸佔6個座位,兩個小時的車程,看一個好電影就到了,一點也不難熬。於是就又覺得,其實24.5的性價比要比79.5高太多了。
以前去火車站多數都是打車,大概十三四塊錢,同樣給自己洗腦「十幾塊錢而已,圖個方便」,後來省錢的癮上來之後,就想這個距離可不可以騎車呢,於是就開始騎共享單車,前兩次不認路,開著地圖還把自己送溝裡去了,但第三次就可以不用地圖了,而且發現騎車也才只用二十多分鐘,路上還可以看看風景。
男朋友說我背著包,路上又有個長長的上坡,太陽又曬,怕我太辛苦,總是發個紅包請我打車,但我還是固執的騎車,現在對我來說,十幾塊的打車費完全沒必要,打車的體驗比騎車可差的遠了。
02
昨天跟男朋友算我這個月的消費,發現又創了新低,一整個月的總花銷都沒過千,我跟他開玩笑說,以前是你嫌棄我總要吃吃吃喝喝喝買買買,以後呀,是你求著我陪你吃大餐,求著我去逛街,我都不去了。
消費降級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穫,是感到自己似乎正在一點點「返璞歸真」,正在飛速從原來完全的理想主義,變成了一個熱愛真實的人。
從前我會捨得花幾十塊錢,買一杯奶茶,然後覺得心滿意足。去人均消費一兩百的餐廳吃一頓飯,以為這是在享受生活,也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通過買買買來哄自己開心。
可現在我很懷疑,在疲乏的生活中,很多人都習慣於用消費來犒勞自己,但這種犒勞到底是讓生活變得更容易了,還是在給生活雪上加霜呢。
它讓我們有了更多物質的欲望,有了更高的享樂追求,更多把錢花出去的「正當理由」,也產生了更多的焦慮。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很多人懼怕真實,總是希冀以消費來麻醉自己,而消費的時候,那短暫的快感,把自己從現實中架空了。我們以為通過消費可以換來的精神享樂,它到底是讓生活變得豐富,還是讓我們遠離了真實,變得乏味而無趣了呢?
03
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寫道:他見過的所謂理想主義,大抵都是對生活的逃避。理想主義者無法忍受被人群推來搡去,所以總是退縮到一邊;他沒有勇氣去奮鬥,就說奮鬥是低俗的;他自視甚高,周圍人不肯同樣高看他,他就反過來鄙視他們以自我安慰。
讀這段話的時候,真的有種無地自容的感覺,以前總以為自己的理想主義是因為依然保有「赤子之心」,但現在回看過去的自己,會發現那個人是懦弱、懶惰又自以為是的。
在豆瓣裡發過一個說說:
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閱讀上,我能看見另一個世界中的自己在改變,可我也不敢說是變好了,精神上的東西很難用好還是壞來判斷,只能說,靈魂在變得不一樣,可是現實的自己就好像是停滯的,年齡在一年一年增長,雖然也做了一些事,但就感覺自己的生活是沒有向前走的,錢包還是那麼乾癟,還是特別討厭社交沒幾個朋友,也沒有比二十歲的時候更圓滑還是顯得天真又笨拙,依然沒有足以讓自己衣食無憂的一技之長,並且沒創造出什麼讓自己引以為傲的價值。
有時候覺得可能我就是在逃避,一直都沒有把自己整個扔進現實的世界裡,好像就只是讓一隻腳伸出來沾了個邊,更大部份的身體和心都是躲起來的,藏在自以為豐滿的精神世界裡。
04
一個人想做個「理想主義者」是很容易的(或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那種崇高的理想主義),只要善於自欺就好了,比如一個人不會賺錢,就說自己不稀罕它;談不上戀愛,就說是不想談,身邊沒有一個好人;不夠漂亮,說那只是膚淺的皮囊,心靈美就夠了;活在所謂的精神世界裡,一切都是「我覺得」就好了。
可若是要這些人從精神世界裡走出來,面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要實實在在的去努力、奮鬥和爭取,恐怕就會舉步維艱了。
因為精神世界裡,只要用思想作戰,把自己說服就好了,但在現實世界中,那些挫敗、那些無望、那些困頓以及可能永遠平庸、無所作為的自己,卻是不那麼容易面對和接納的。
以前以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心中那個「詩意」的世界,把這個世界經營好,就會活的很有滋味兒了,但現在我似乎從那個世界裡跳了出來,覺得只有克服掉對真實的「畏懼」,精神成長的同時,勇敢的與現實作戰,這樣才算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否則這個生命就會越來越像個笑話了。
05
現在對存錢這件事的感受也不同了,以前或許也不太看得上老一輩的消費觀念,覺得那麼節約,辛苦一輩子,到老都沒享受生活。
但現在發現,雖然他們沒有把錢花在享樂上,但存錢給了他們活著的安全感,錢對人的意義,不一定非得花出去,享樂過。
毛姆說:「錢,就像人的第六感,沒了它,別想把其他五感發揮到極致……一個藝術家想要的並不是家財萬貫,他不過是想有足夠的錢財來維持自己的尊嚴,能夠心無旁騖地工作,能夠慷慨,坦誠,不伸手求人。」
擁有它,讓人體會到的那種踏實、安全、不慌張、不求人的底氣或許才是金錢的真正意義所在。
06
以前滿腦子想的都是「餵馬、劈柴、週遊世界」,現在對我來說真正有意義的是攢錢、積累知識以及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
我時常想起奶奶生前一直念叨的一句話:活著吧,你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會變成什麼樣,多活一天,就多看一眼新鮮世界。
那時候我覺得對於一個九十歲的老人,多看幾天少看幾天又有什麼不一樣呢,反正生命是已經毫無指望了。可是現在我明白,那還是不一樣的,在整個宇宙中,生命被無限縮小縮小縮小到一粒塵埃,可是對於個人來說,生命也在被無限放大放大放大,放大成一整個宇宙。
整個宇宙如何變幻,對一個僅存幾十年的生命來說,或許沒有多大意義,但是能多看幾眼人間,對生命的意義卻是非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