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廣州,見識了CBD的繁華,領略了沙面的滄桑,逡巡於上下九步街、陳氏祠堂和荔枝灣,深度感受老廣州的民間風情。抬頭望去,傳統與現代並存;幾步之間,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比鄰而居。超級豪富在此可以盡情揮灑,遍布銷金窟;街邊僻巷囊中羞澀也可果腹充飢,不虧老實漢。街市上,無論高端、低端,都有高性價比;不管是高科技,還是老物件,都可以發揚光大。
有人說,工作在深圳,生活在廣州是最理想的。與年輕的深圳相比,廣州的歷史底蘊厚重得多;與深圳側重於高科技略有不同,廣州的生產鏈是最齊全的。只要有需求,幾乎所有的工業產品都可以在廣州找齊設備、合適的勞動者和零配件;幾乎所有與民生有關的大宗商品,都可以在這裡一站式備齊。
至少在現在,廣東可以無愧改革開放標誌的榮譽,承擔起共和國長子的責任,當好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大灣區的多中心發展潛力也許還遠遠沒有徹底激發出來,五湖四海不斷匯集而來的有志青年,可以支撐起這一片南國藍天。
近代以來,也許是最早受到侵略者欺辱的緣故,廣東一直是敢為天下先的地方,中國近代的思潮多與此有關。林則徐、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著名人物都在這裡留下難以磨滅的足跡,三元裡的鄉民最早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於反抗的不屈意志。改革開放也從這裡開始了艱難的轉型,四十餘年的砥礪,初步形成了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政府與企業、企業與勞動者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實現了強強互動,和諧共生。未來如何進一步找準政府、市場主體、勞動者在經濟發展中的各自定位,進一步完善公平高效社會治理體系,在供給側、價值鏈等方面精準發力,大灣區的南粵群豪們也許會交出更加靚麗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