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下)

2020-12-05 中國網新聞中心

  新中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1949年10月—1956年9月)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掌握全國政權、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在這一偉大進程中,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自覺服從服務於人民民主專政的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成功地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有計劃地擴展公私合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確定和糧油棉統購統銷的實行,大大地促進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54年是有計劃地擴展公私合營工業的第一年,中財委計劃會議確定了「鞏固陣地、重點擴展、作出榜樣、加強準備」的工作方針。9月,政務院第223次會議通過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條例》闡明了在合營企業中公私雙方的地位,規定了合營企業利潤分配原則。《條例》的制定,使得公私合營工業有章可循。這一年,公私合營企業由1953年的1036戶增加到1954年的1746戶,產值佔私營、公私合營工業全部產值的33%,就是說私營工業產值的1/3實現了公私合營。由於中國的資本主義工業企業大戶少,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採取「吃蘋果」的個別企業合營的做法,打亂了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內部聯繫,造成了已合營戶與未合營戶、大戶與中小戶、國營企業與私營企業的諸多矛盾,導致不少私營工業停工關門。1954年12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第二次全國擴展公私合營工業計劃會議確定了「統籌兼顧、歸口安排、按行業改造」的方針。在擴展公私合營的方式上,要求按行業作通盤規劃,統一安排;分別情況,或實行個別合營,或採取以大帶小、以先進帶落後的辦法實行聯營合併或公私合營。這樣,就為加快對資本主義工業的改造找到了途徑。1955年1月,中共中央批轉第二次全國擴展公私合營工業計劃會議報告,確定實行「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的方針,在擴展公私合營的方式上,採取「個別合營與按行業改造相結合」的辦法。1955年,全國公私合營工業已達3197戶,產值佔私營、公私合營工業全部產值的49.7%,相當於私營工業產值有近一半實現了公私合營,大大超出了國家原來的計劃。1955年11月,中央擬定的已經大大加速的計劃仍然是用兩年時間分批分期完成全行業公私合營。11月,上海在8個行業實行了全行業公私合營。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政府召開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大會,宣布全市35個工業行業的3990家工廠和42個私營商業行業的13973戶坐商全部實行公私合營。15日,北京市各界20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大會。北京、上海的熱潮感染了全國。各地的私營工商業者包括部分企業職工,天天敲鑼打鼓,要求批准公私合營。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採取一次批准、全面合營的辦法,即先承認全行業公私合營,然後進行清產核資,確定利息,並實行企業改組、人事調整、生產安排等。據1956年1月27日的統計,全國已有118個大中城市和193個縣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全部實行了公私合營。到年底,全國私營工業8.9萬戶的99%、總產值的99.6%,私營商業240萬餘戶的82.2%、資金的93.3%,已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和合作化的軌道。關於和平贖買的政策為適應公私合營高潮迅速到來的形勢,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確地制定並實行了對資產階級的以和平贖買、從寬照顧為核心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保證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一)在企業清產核資中,執行「從寬從了」的方針。「從寬」,就是對清產核資中有關公私關係方面的問題,凡是可以從寬處理的即要從寬處理。「從了」,就是對於企業原有的各種債務和財產關係包括敵偽財產、對公欠款、抽走的資金和呆滯物資在內,根據從寬的方針,儘可能地加以了結。1956年清產核資的結果是,全國公私合營企業(包括高潮以前的公私合營企業在內)私股投資總額為24.2億,全國擁有定息的人員共114.2萬人。(二)在福利待遇上,執行寬大政策。一是確定「從簡從寬」的定息原則。毛澤東同意陳雲的意見:不分工商,不分大小,不分盈餘戶、虧損戶,不分地區,不分行業,統統為年息5釐,個別需要提高息率的企業,可以超過5釐。當時資本家估計的息率是「坐三望四」,因此,中央這一決定使他們喜出望外,很受感動。1956年12月,全國工商聯會議期間,中央又決定,從1956年起,定息7年不變,如7年後工商業者生活還有困難,還可以拖個尾巴。到1963年,又決定延長3年,直到1966年9月停發。資本家共拿定息10年又9個月,計12億多元,加上高潮前「四馬分肥」私股分得的紅利股息,已相當於資本家的資產總額。二是福利待遇問題從寬解決。在福利待遇上,國務院規定:企業核定資財的時候,私方人員本人股金在2000元以下的,其疾病醫療和病假期內的工資支付辦法,均按所在企業職工的待遇辦理;本人股金雖然超過了2000元,而有困難的私方人員,本人的疾病和病假期內的工資支付辦法,也可以參照本企業職工的待遇辦理。這樣,就使80%左右的私方人員享受了職工醫療待遇。同時,國務院又規定,在職私方人員的原有工資一律不動,高薪不動,低的以後隨著工資制度改革逐步調高。(三)在人事安排上,實行「量才使用,適當照顧」的政策。合營以後的幾十萬原私營工商業者,有些人繼續擔任企業的領導職務,儘量發揮他們的才能。老弱病殘的私方人員作了適當安排。在人事安排後,要求公股代表和共產黨員,要充分認識和估計資方人員的積極作用,要尊重私方人員的合法權益和合理意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成就與問題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黨總結人民群眾的豐富實踐經驗,創造了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公私合營等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使資本主義私有制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採用多種組織形式逐步地向社會主義過渡,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一條獨創性經驗。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的條件,在社會主義改造中繼續保持同資產階級的聯盟,確定了對資本家實行和平贖買的政策。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相比,中國對私人資本主義的改造,既不是採取剝奪的方式,也不是採取由國家付出一大筆贖金的購買方式,而是創造了在相當一段時期內讓資本家繼續從企業分得一部分紅利和股息的贖買辦法。這不僅有效地減少了資本家對私有制變革的抵抗,而且繼續利用了私人資本主義在擴大生產、增加國家稅收、改進企業管理和生產技術、培養和訓練技術工人和技術人員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私營工業和公私合營工業提供的產值,從1949年的約70億元增加到1956年的191億元,增長超過1.5倍,為國家作出了貢獻。由於黨正確地實施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相應的一整套改造方針和政策,加上民族資產階級中的進步分子和大多數人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這兩方面結合起來,使中國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列寧曾經設想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以新的經驗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陳雲在1956年6月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評價說:「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改變,這在世界上早已出現過,但是採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如此興高採烈地來接受這種改變,則是史無前例的。」黨和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誌著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轉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了。由於我國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基於當時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尤其是各社會主義國家都普遍接受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後期也出現了一些缺點和偏差。主要是:第一,在1955年夏季以後,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第二,改造的面過大,不分地區、不分行業、不分企業大小,一律改造。由於對經濟形式的多樣性、複雜性認識不足,許多地方不適當地把沒有僱工剝削或僅有輕微剝削的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和其他獨立勞動者,也納入公私合營的範圍,把他們籠統地劃為「私方人員」,錯當成資本家對待,挫傷了這部分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積極性。第三,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有不當之處。對於上述問題,黨在社會主義改造後期有所覺察,並在1956年黨的八大前後提出了一些比較符合實際的調整措施。但是,由於對什麼是社會主義以及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還遠未達到成熟的認識,這些措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新中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1949年10月—1956年9月)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掌握全國政權、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在這一偉大進程中,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自覺服從服務於人民民主專政的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成功地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有計劃地擴展公私合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確定和糧油棉統購統銷的實行,大大地促進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54年是有計劃地擴展公私合營工業的第一年,中財委計劃會議確定了「鞏固陣地、重點擴展、作出榜樣、加強準備」的工作方針。9月,政務院第223次會議通過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條例》闡明了在合營企業中公私雙方的地位,規定了合營企業利潤分配原則。《條例》的制定,使得公私合營工業有章可循。這一年,公私合營企業由1953年的1036戶增加到1954年的1746戶,產值佔私營、公私合營工業全部產值的33%,就是說私營工業產值的1/3實現了公私合營。由於中國的資本主義工業企業大戶少,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採取「吃蘋果」的個別企業合營的做法,打亂了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內部聯繫,造成了已合營戶與未合營戶、大戶與中小戶、國營企業與私營企業的諸多矛盾,導致不少私營工業停工關門。1954年12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第二次全國擴展公私合營工業計劃會議確定了「統籌兼顧、歸口安排、按行業改造」的方針。在擴展公私合營的方式上,要求按行業作通盤規劃,統一安排;分別情況,或實行個別合營,或採取以大帶小、以先進帶落後的辦法實行聯營合併或公私合營。這樣,就為加快對資本主義工業的改造找到了途徑。1955年1月,中共中央批轉第二次全國擴展公私合營工業計劃會議報告,確定實行「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的方針,在擴展公私合營的方式上,採取「個別合營與按行業改造相結合」的辦法。1955年,全國公私合營工業已達3197戶,產值佔私營、公私合營工業全部產值的49.7%,相當於私營工業產值有近一半實現了公私合營,大大超出了國家原來的計劃。1955年11月,中央擬定的已經大大加速的計劃仍然是用兩年時間分批分期完成全行業公私合營。11月,上海在8個行業實行了全行業公私合營。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政府召開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大會,宣布全市35個工業行業的3990家工廠和42個私營商業行業的13973戶坐商全部實行公私合營。15日,北京市各界20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大會。北京、上海的熱潮感染了全國。各地的私營工商業者包括部分企業職工,天天敲鑼打鼓,要求批准公私合營。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採取一次批准、全面合營的辦法,即先承認全行業公私合營,然後進行清產核資,確定利息,並實行企業改組、人事調整、生產安排等。據1956年1月27日的統計,全國已有118個大中城市和193個縣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全部實行了公私合營。到年底,全國私營工業8.9萬戶的99%、總產值的99.6%,私營商業240萬餘戶的82.2%、資金的93.3%,已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和合作化的軌道。關於和平贖買的政策為適應公私合營高潮迅速到來的形勢,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確地制定並實行了對資產階級的以和平贖買、從寬照顧為核心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保證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一)在企業清產核資中,執行「從寬從了」的方針。「從寬」,就是對清產核資中有關公私關係方面的問題,凡是可以從寬處理的即要從寬處理。「從了」,就是對於企業原有的各種債務和財產關係包括敵偽財產、對公欠款、抽走的資金和呆滯物資在內,根據從寬的方針,儘可能地加以了結。1956年清產核資的結果是,全國公私合營企業(包括高潮以前的公私合營企業在內)私股投資總額為24.2億,全國擁有定息的人員共114.2萬人。(二)在福利待遇上,執行寬大政策。一是確定「從簡從寬」的定息原則。毛澤東同意陳雲的意見:不分工商,不分大小,不分盈餘戶、虧損戶,不分地區,不分行業,統統為年息5釐,個別需要提高息率的企業,可以超過5釐。當時資本家估計的息率是「坐三望四」,因此,中央這一決定使他們喜出望外,很受感動。1956年12月,全國工商聯會議期間,中央又決定,從1956年起,定息7年不變,如7年後工商業者生活還有困難,還可以拖個尾巴。到1963年,又決定延長3年,直到1966年9月停發。資本家共拿定息10年又9個月,計12億多元,加上高潮前「四馬分肥」私股分得的紅利股息,已相當於資本家的資產總額。二是福利待遇問題從寬解決。在福利待遇上,國務院規定:企業核定資財的時候,私方人員本人股金在2000元以下的,其疾病醫療和病假期內的工資支付辦法,均按所在企業職工的待遇辦理;本人股金雖然超過了2000元,而有困難的私方人員,本人的疾病和病假期內的工資支付辦法,也可以參照本企業職工的待遇辦理。這樣,就使80%左右的私方人員享受了職工醫療待遇。同時,國務院又規定,在職私方人員的原有工資一律不動,高薪不動,低的以後隨著工資制度改革逐步調高。(三)在人事安排上,實行「量才使用,適當照顧」的政策。合營以後的幾十萬原私營工商業者,有些人繼續擔任企業的領導職務,儘量發揮他們的才能。老弱病殘的私方人員作了適當安排。在人事安排後,要求公股代表和共產黨員,要充分認識和估計資方人員的積極作用,要尊重私方人員的合法權益和合理意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成就與問題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黨總結人民群眾的豐富實踐經驗,創造了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公私合營等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使資本主義私有制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採用多種組織形式逐步地向社會主義過渡,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一條獨創性經驗。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的條件,在社會主義改造中繼續保持同資產階級的聯盟,確定了對資本家實行和平贖買的政策。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相比,中國對私人資本主義的改造,既不是採取剝奪的方式,也不是採取由國家付出一大筆贖金的購買方式,而是創造了在相當一段時期內讓資本家繼續從企業分得一部分紅利和股息的贖買辦法。這不僅有效地減少了資本家對私有制變革的抵抗,而且繼續利用了私人資本主義在擴大生產、增加國家稅收、改進企業管理和生產技術、培養和訓練技術工人和技術人員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私營工業和公私合營工業提供的產值,從1949年的約70億元增加到1956年的191億元,增長超過1.5倍,為國家作出了貢獻。由於黨正確地實施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相應的一整套改造方針和政策,加上民族資產階級中的進步分子和大多數人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這兩方面結合起來,使中國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列寧曾經設想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以新的經驗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陳雲在1956年6月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評價說:「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改變,這在世界上早已出現過,但是採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如此興高採烈地來接受這種改變,則是史無前例的。」黨和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誌著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轉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了。由於我國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基於當時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尤其是各社會主義國家都普遍接受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後期也出現了一些缺點和偏差。主要是:第一,在1955年夏季以後,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第二,改造的面過大,不分地區、不分行業、不分企業大小,一律改造。由於對經濟形式的多樣性、複雜性認識不足,許多地方不適當地把沒有僱工剝削或僅有輕微剝削的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和其他獨立勞動者,也納入公私合營的範圍,把他們籠統地劃為「私方人員」,錯當成資本家對待,挫傷了這部分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積極性。第三,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有不當之處。對於上述問題,黨在社會主義改造後期有所覺察,並在1956年黨的八大前後提出了一些比較符合實際的調整措施。但是,由於對什麼是社會主義以及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還遠未達到成熟的認識,這些措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新中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1949年10月—1956年9月)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掌握全國政權、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在這一偉大進程中,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自覺服從服務於人民民主專政的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成功地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有計劃地擴展公私合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確定和糧油棉統購統銷的實行,大大地促進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54年是有計劃地擴展公私合營工業的第一年,中財委計劃會議確定了「鞏固陣地、重點擴展、作出榜樣、加強準備」的工作方針。9月,政務院第223次會議通過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條例》闡明了在合營企業中公私雙方的地位,規定了合營企業利潤分配原則。《條例》的制定,使得公私合營工業有章可循。這一年,公私合營企業由1953年的1036戶增加到1954年的1746戶,產值佔私營、公私合營工業全部產值的33%,就是說私營工業產值的1/3實現了公私合營。由於中國的資本主義工業企業大戶少,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採取「吃蘋果」的個別企業合營的做法,打亂了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內部聯繫,造成了已合營戶與未合營戶、大戶與中小戶、國營企業與私營企業的諸多矛盾,導致不少私營工業停工關門。1954年12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第二次全國擴展公私合營工業計劃會議確定了「統籌兼顧、歸口安排、按行業改造」的方針。在擴展公私合營的方式上,要求按行業作通盤規劃,統一安排;分別情況,或實行個別合營,或採取以大帶小、以先進帶落後的辦法實行聯營合併或公私合營。這樣,就為加快對資本主義工業的改造找到了途徑。1955年1月,中共中央批轉第二次全國擴展公私合營工業計劃會議報告,確定實行「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的方針,在擴展公私合營的方式上,採取「個別合營與按行業改造相結合」的辦法。1955年,全國公私合營工業已達3197戶,產值佔私營、公私合營工業全部產值的49.7%,相當於私營工業產值有近一半實現了公私合營,大大超出了國家原來的計劃。1955年11月,中央擬定的已經大大加速的計劃仍然是用兩年時間分批分期完成全行業公私合營。11月,上海在8個行業實行了全行業公私合營。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政府召開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大會,宣布全市35個工業行業的3990家工廠和42個私營商業行業的13973戶坐商全部實行公私合營。15日,北京市各界20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大會。北京、上海的熱潮感染了全國。各地的私營工商業者包括部分企業職工,天天敲鑼打鼓,要求批准公私合營。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採取一次批准、全面合營的辦法,即先承認全行業公私合營,然後進行清產核資,確定利息,並實行企業改組、人事調整、生產安排等。據1956年1月27日的統計,全國已有118個大中城市和193個縣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全部實行了公私合營。到年底,全國私營工業8.9萬戶的99%、總產值的99.6%,私營商業240萬餘戶的82.2%、資金的93.3%,已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和合作化的軌道。關於和平贖買的政策為適應公私合營高潮迅速到來的形勢,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確地制定並實行了對資產階級的以和平贖買、從寬照顧為核心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保證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一)在企業清產核資中,執行「從寬從了」的方針。「從寬」,就是對清產核資中有關公私關係方面的問題,凡是可以從寬處理的即要從寬處理。「從了」,就是對於企業原有的各種債務和財產關係包括敵偽財產、對公欠款、抽走的資金和呆滯物資在內,根據從寬的方針,儘可能地加以了結。1956年清產核資的結果是,全國公私合營企業(包括高潮以前的公私合營企業在內)私股投資總額為24.2億,全國擁有定息的人員共114.2萬人。(二)在福利待遇上,執行寬大政策。一是確定「從簡從寬」的定息原則。毛澤東同意陳雲的意見:不分工商,不分大小,不分盈餘戶、虧損戶,不分地區,不分行業,統統為年息5釐,個別需要提高息率的企業,可以超過5釐。當時資本家估計的息率是「坐三望四」,因此,中央這一決定使他們喜出望外,很受感動。1956年12月,全國工商聯會議期間,中央又決定,從1956年起,定息7年不變,如7年後工商業者生活還有困難,還可以拖個尾巴。到1963年,又決定延長3年,直到1966年9月停發。資本家共拿定息10年又9個月,計12億多元,加上高潮前「四馬分肥」私股分得的紅利股息,已相當於資本家的資產總額。二是福利待遇問題從寬解決。在福利待遇上,國務院規定:企業核定資財的時候,私方人員本人股金在2000元以下的,其疾病醫療和病假期內的工資支付辦法,均按所在企業職工的待遇辦理;本人股金雖然超過了2000元,而有困難的私方人員,本人的疾病和病假期內的工資支付辦法,也可以參照本企業職工的待遇辦理。這樣,就使80%左右的私方人員享受了職工醫療待遇。同時,國務院又規定,在職私方人員的原有工資一律不動,高薪不動,低的以後隨著工資制度改革逐步調高。(三)在人事安排上,實行「量才使用,適當照顧」的政策。合營以後的幾十萬原私營工商業者,有些人繼續擔任企業的領導職務,儘量發揮他們的才能。老弱病殘的私方人員作了適當安排。在人事安排後,要求公股代表和共產黨員,要充分認識和估計資方人員的積極作用,要尊重私方人員的合法權益和合理意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成就與問題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黨總結人民群眾的豐富實踐經驗,創造了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公私合營等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使資本主義私有制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採用多種組織形式逐步地向社會主義過渡,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一條獨創性經驗。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的條件,在社會主義改造中繼續保持同資產階級的聯盟,確定了對資本家實行和平贖買的政策。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相比,中國對私人資本主義的改造,既不是採取剝奪的方式,也不是採取由國家付出一大筆贖金的購買方式,而是創造了在相當一段時期內讓資本家繼續從企業分得一部分紅利和股息的贖買辦法。這不僅有效地減少了資本家對私有制變革的抵抗,而且繼續利用了私人資本主義在擴大生產、增加國家稅收、改進企業管理和生產技術、培養和訓練技術工人和技術人員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私營工業和公私合營工業提供的產值,從1949年的約70億元增加到1956年的191億元,增長超過1.5倍,為國家作出了貢獻。由於黨正確地實施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相應的一整套改造方針和政策,加上民族資產階級中的進步分子和大多數人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這兩方面結合起來,使中國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列寧曾經設想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以新的經驗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陳雲在1956年6月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評價說:「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改變,這在世界上早已出現過,但是採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如此興高採烈地來接受這種改變,則是史無前例的。」黨和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誌著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轉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了。由於我國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基於當時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尤其是各社會主義國家都普遍接受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後期也出現了一些缺點和偏差。主要是:第一,在1955年夏季以後,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第二,改造的面過大,不分地區、不分行業、不分企業大小,一律改造。由於對經濟形式的多樣性、複雜性認識不足,許多地方不適當地把沒有僱工剝削或僅有輕微剝削的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和其他獨立勞動者,也納入公私合營的範圍,把他們籠統地劃為「私方人員」,錯當成資本家對待,挫傷了這部分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積極性。第三,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有不當之處。對於上述問題,黨在社會主義改造後期有所覺察,並在1956年黨的八大前後提出了一些比較符合實際的調整措施。但是,由於對什麼是社會主義以及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還遠未達到成熟的認識,這些措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聯歡大會。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出席了大會。北京市市長彭真在會上宣布: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 社會主義改造:為進入社會主義奠基
    1953年12月,在毛澤東親自修改審定的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形成了對過渡時期總路線完整準確的表達:「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 毛澤東思想之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
    (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五日)目前我國正處在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的高潮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即進入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在過去的六年中,前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恢復國民經濟和進行前一革命階段中沒有完成的各項社會改革,主要是土地改革。
  • 正確評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史
    雖然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是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之後啟動的,但在此之前,農村已經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作為後來改造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主要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也開始出現,這一時期在某些方面確實已啟動了社會主義改造。那麼,某些方面的這種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造,是否表明整個中國社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是說,這時的社會性質是否已屬於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階段?
  • 政治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造|中國何時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今天的政治關鍵詞是「社會主義改造」。中國何時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此時,我國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1953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一方面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另一方面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 什麼是社會主義改造?
    什麼是社會主義改造?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
    隨著民主改革的完成,各少數民族地區先後進行了農業、畜牧業和城市私營工商業以及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農業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  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地區社會主義改造,大致和漢族地區相同,大多經歷了從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的發展過程。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民主:社會主義始終高揚的旗幟
    古代封建專制條件下,在君權神授等意識形態的氛圍中,人民期盼能夠出現明主賢君來為自己做主;近現代以來,尤其是經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之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力圖通過選舉政治和代議制度選出自己熟悉的、能體現自身利益訴求的人來代表自己行使權力,管理國家;當然,選舉政治和代議制度只是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並不是民主的理想狀態。就民主的本義和人民的理想訴求而言,人們更期望能夠實現民眾自主管理、自主治理。
  • 論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和歷史意義
    二是這期間國家在調整工商業過程中採用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多種形式把相當一部分私營工商業納入到國家資本主義軌道,在整頓金融秩序、抑制通貨膨脹過程中實現了全部私營金融業的公私合營,在已經進行了土改的廣大農村開展了相當範圍的互助合作,所有這些措施都一定程度上體現和反映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根本性質和內在要求,使國民經濟中的社會主義因素不斷增加。
  • 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奮鬥歷程及啟示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並在此基礎上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 什麼是社會主義道路,什麼是資本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體系,應當避免用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來評判中國實踐、闡釋中國社會主義道路、解答中國問題。比如「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和「什麼是社會主義道路」等社會主義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體系應該,也可以來評判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踐、闡釋西方資本主義道路,解答資本主義國家的問題。
  • 皇帝的新裝北歐模範瑞典「民主社會主義」模式終於破產
    中國的某些官員、教授一方面借蘇聯的解體鼓吹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失敗論、錯誤論,另一方面也開始撰寫大量文章和著作,把瑞典的「民主社會主義」看作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楷模,並號召中國共產黨的改革開放應當把瑞典模式作為學習的典範。原國防大學辛子陵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謝韜教授就是這股思潮的典型代表。
  • 新型國家形態的獨特道路——以統一戰線為視角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新型國家形態的實踐繼續深化。這一時期的國家建構以人大制度的開始施行和人民政協的轉型定位為主要內容,體現國體的政體安排和協商制度安排開始雙輪驅動發展。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人民政協結束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能。新中國政權並不因此而喪失統一戰線性質,仍然是按統一戰線方式進行建構。
  • 回望私營銀行業社會主義改造
    至全國解放前夕,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上海,也是全國的金融中心,已有私營銀行115家,官商合辦銀行4家(業務經營與私營銀行基本無異);北方最大的都市天津,有私營銀行32家,官商合辦銀行3家,而它們的總行也大都設在上海。其他重要省會城市亦有數量不等的銀行。 中國私營銀行業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在私營工商業中是個特殊的行業。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溯源與當代徵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實現之後,中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嶄新徵程。考察和梳理這一徵程的歷史由來及其傳承脈絡,可以清晰地揭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當代境遇和未來趨向。
  • 「聚焦」研討「我國社會結構變化對新時代統一戰線的影響」,統戰...
    會上,許又聲指出,2020年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統一戰線同心應對困難挑戰、不斷開拓進取的一年,也是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迎難而上、探索創新、成果豐碩的一年。研究會在中央統戰部的領導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全面貫徹落實各項任務部署,以理論創新不斷推動政策創新、舉措創新、實踐創新,為新時代統戰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 榮毅仁:堅信社會主義是振興中國的唯一出路
    19世紀末,兄弟倆從江蘇無錫榮巷出走,錢莊學業,石磨起家,靠著聰慧的頭腦、紮實的經營,在舊中國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殘酷擠壓的「夾縫」中,兄弟同心、興辦實業,艱難闖出了一條路。1954年5月,他響應黨和政府號召,代表申新紡織公司等榮氏企業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公私合營,在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起了帶頭模範作用。他積極宣傳黨的工商業政策,團結、引導廣大工商業者聽共產黨話、走社會主義道路,成為工商界的一面旗幟,為新中國的經濟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紅色資本家」。
  • 學習筆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今天,筆記君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專題《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  一   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以什麼樣的思路來謀劃和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
  •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鬥爭
    四條線索: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侵華史②中國人民為改變屈辱地位,前赴後繼、不屈不撓的抗爭史③各個階層的中國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探索史④近代工業、近代科技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史◎高中教材中國時段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