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知」出自《左傳·魯哀bai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採納,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一問三不知釋義: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比喻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三不知指時事情的開始、經過和結尾都不知道。故事如下:
元前468年,晉國的卿大夫荀瑤率領大軍討伐鄭國。當時鄭國實力較弱,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鄭國國君派遣大夫公子般 到齊國去求救。
齊國不能容忍晉國吞併鄭國而變得更加強大,對齊國構成威脅,於是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陳成子率軍到達櫻水河岸 的時候,突遇天降大雨,士兵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到了敝國的屋子底下,所以前來告急,現 在齊國軍隊如果不行進,恐怕要來不及了。」
陳成子披著雨衣,拄著兵戈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戰馬害怕滔滔河水,不願過河,他就抽出鞭子狠抽,逼迫戰馬渡河迎 戰。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渡過了蹼水,準備與晉軍交戰。 荀瑤聽說齊軍安全渡河,嚴陣以待,心裡有點兒害怕,便對部下說:「我佔卜過攻打鄭國的結果,卻沒有佔卜和齊軍作戰的結果。」荀瑤下令撤軍,同時派使者去齊軍陣營拜見陳成子。
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晉國出兵攻打鄭國的原因: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支 出來的,是鄭國導致了陳國的滅亡。所以,我國國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問您是否在為陳國的滅亡而憂愁。」 陳成子聽了晉國使者的話,知道這是荀瑤故意編造出來的說辭。他很生氣地說:「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苟瑤這樣的人 難道能夠活得長久嗎?」
送走齊國的使者,有個名叫荀瑤的人向陳成子報告說:「我聽一個從晉軍軍營裡來的人說,晉軍準備派出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 軍的營門,要把齊軍趕盡殺絕。」陳成子聽了報告,嚴肅地對他說:「我們的國君出發前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兵,不 要害怕大批的人馬。 晉軍即便派出多達一千輛的戰車,我們也不能逃避不迎戰。
回國以後,我要把你長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報告給國君。」 荀瑤後悔地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總是得不到信任,卻總要逃亡在外的原因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發生、 過程和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會考慮向上報告。如今我對這三方面都不清楚,就盲目向上報告,怎麼能不碰壁 呢?」 沒過幾天,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領齊國軍隊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