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這和兩位流亡齊國的公子有關

2020-12-25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三不知」最初的意思是說,對於一件事不知其始,不知其中,不知其終,表示對於一件事情的過程對於開始、中間經過、結尾,全都不了解,叫「三不知」。

演變到現在,一問三不知的「三不知」意思就是對於一件事問什麼都不知道,完全不了解。「三」也有多的意思。一問三不知就是問多少問題都不知道,就叫「三不知」。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於《左傳》,生在春秋末期的晉國。晉國想攻打鄭國,鄭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的相國田成子組織出兵救援鄭國。晉國的統帥荀瑤發現齊國田成子冒雨前進,馬都不肯走的時候就拉它、鞭打它。於是荀瑤就收兵了。

荀瑤說,「我卜伐鄭,不卜敵齊。」我佔卜問的是和鄭國打仗,可沒問過和齊國打仗會怎麼樣。也就是說荀瑤對於和齊國打仗是沒把握的,覺得天意可能會護佑齊國。於是荀瑤讓人去問田成子:你是從陳國分支出來的,陳國是你的宗國,陳國被滅是鄭國的罪過,你不體恤陳國嗎?荀瑤的意思是希望田成子不要救鄭國。

田成子確實是陳國宗室後裔,先祖田完本是陳厲公的兒子,後來因為避禍而逃至齊國。陳國最後是被楚國所滅。田成子這時聽了荀瑤的話非常生氣,質問荀瑤說:經常欺凌別人的人不能長久,你難道會長久嗎?

晉國中行文子這時流亡到齊國。中行氏本來是晉國的卿,地位很高,但是在卿族鬥爭中中行文子被趙氏所伐而出晉奔朝歌,後來又逃到邯鄲,再逃到鮮虞,然後逃到柏人,最後逃到了齊國。中行氏在晉國的封地也早已被瓜分。這時中行文子對田成子說:晉國將以千乘攻伐齊軍的營門。田成子卻說:我們國君命令我不要追趕零散兵士,不要害怕敵人眾多。就算是真有一千輛兵車,我也不敢迴避。我也會把你的話匯報給我們國君。

這時中行文子感嘆說,我算是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流亡了。「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君子在謀劃一件事的時候對於開始、中間和結局各個環節都要考慮周詳再報告。而我現在對於三個環節都不知道就報告了,確實很難做到圓滿。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觀看。

相關焦點

  • 老話常說「一問三不知」,這其中的「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
    引言上學的時候,在課堂上被老師提問,面對不會的問題只能沉默無語,老師難免會嘆息一聲:真是一問三不知,什麼也不會。那時候我們以為,這就是說自己笨自己傻,別說一問三不知,就是問十個問題也不知道啊。一問三不知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從外出問路的時候,問了半天,對方卻什麼都不知道的,只能嘮叨一句:真是一問三不知了。最經典的莫過於《夏洛特煩惱》裡面的大爺了。「馬什麼梅?」「馬東什麼?」「什麼冬梅?」真是一問三不知啊。那一問三不知,這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呢?
  • 俗話說:「一問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不知」?
    比如我們經常說「五花八門」,但究竟是哪五花,哪八門卻少有人知;比如形容一個男人五大三粗,那麼究竟是哪五大,哪三粗呢? 其實這些文學知識,在俗語文化中很是常見。俗語,就是老百姓通過生活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歸納了很多人生道理,雖然俗語表面上看似粗糙,但卻內涵深刻,有著大智慧。俗語文化流傳在民間,是很接地氣的一種傳統文化,經過百年的發展和傳承,到如今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 古人說「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文案|藝述史 主播|雅鑫 藝述史官方原創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經典中,「三」這個數字經常是虛指,比如說「事不過三」、「富不過三代」等等,但也有的,確實能數出個一二三來,比如我們常說的俗語「一問三不知
  • 古語「一問三不知」都有哪三不知?get下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經典當中,「三」這個數字它通常是虛指。比如說事不過三,還有富不過三代等等。但是也有的確實我們就能說出個123來,就好像我們常說那一句俗語叫做:「一問三不知」,這個「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你知道嗎?
  • 一問三不知的故事
    三不知」出自《左傳·魯哀bai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採納,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一問三不知釋義: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比喻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
  • 「一問三不知」最初是哪三不知呢?
    沒錯 就是一問三不知 其實,『一問三不知』已經有好久的歷史了 >「一問三不知」最初指的是不知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果。
  • 人們常說「一問三不知」,是真的糊塗嗎?這下別再不知了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經典中,「三」這個數字經常是虛指,比如說「事不過三」、「富不過三代」等等,但也有的,確實能數出個一二三來,比如我們常說的俗語「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呢?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通俗易懂,其實也是有來頭的。
  • 古人說的「一問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不知?
    圖 /來源網絡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一問三不知是一個漢語詞彙,現指怎麼問都說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另外,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出自《左傳》。 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故意不告訴對方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還有不知其然,不知其所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意思。
  • 《陳情令》:終極BOSS聶懷桑,只想一問三不知,奈何世無常
    反覆地刷了幾遍《陳情令》,真心覺得沒有哪部電視劇比這部劇的劇情再細膩了,國風大劇,堪稱經典,不言情細節處處有情,導演有心、演員用心。有人說,陳情男團沒有配角,每一位都是不同故事線裡的主角,每個人都全情投入去共情,所以特別打動人。深以為然!終極BOSS聶懷桑,只想一問三不知,奈何世無常。
  • 一問三不知,一問三不管的人是如何當上領導的,也許原因在這裡吧
    他說自己以前在一所院校的幹部處工作,而他畢業就被分到了學員隊,經過五六年的努力,才進入幹部處幫忙,屬於借調無編制那種。在他幫忙的第二個年頭,幹部處調來了一位姓苟的年輕人,來了之後直接落編幹部處,要知道他們中很多人借調了五六年都無法落編。這位年輕人不愛工作,三天兩頭遲到,對於處裡的工作一問三不管,一問三不知,可是到了年底,他卻立了三等功。
  • 聶懷桑:你只笑我一問三不知,可曾知我十年磨一劍,只為山河驟變
    02藏拙:一問三不知可惜世事無常,少年人的成長,只在一夜之間,只在親人離別存亡之時。原本無憂無慮的翩翩公子,親眼目睹大哥在自己眼前走火入魔後,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才驚覺自己的少年一夢已然結束。該他做的,他不會假手於人。
  • 「陳情令番外」醉夢63:酒入愁腸人獨醉,問靈一曲三不知
    聶懷桑遲疑問道:「含光君,你……你問了什麼?它如何回答?」「可曾見過一位面容俊美的紅頭繩黑衣袍公子,他何時離開?它說,不知。」「啊?」聶懷桑拿摺扇敲了敲自己的腦袋,「你再換個問題問問?」藍忘機重又撫上琴弦,琴聲戚戚,嗚咽流淌。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
  • 從流亡公子到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的傳奇人生
    這件精美的青銅器,將它的鑄造者,晉文公姬重耳再次拉入了人們的視野。重耳的豐富經歷,既與他之前的晉國歷史有關,也是他能成就霸業的重要因素。晉文公的努力,既因為順勢而為,也是他自己的積極謀劃和臣僚們的努力的結果。
  • 工作人員一問三不知回應仝卓事件:很官方
    藝人仝卓自曝高考時,為了考自己心儀的學校,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將往屆生改為應屆生身份,這屬於舞弊,是違法違紀違規行為,弄虛作假。誠信參加高考,是作為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基本規則,一個小有影響力的藝人,居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堂而皇之地拿出來炫耀吹噓,帶來十分惡劣的影響。
  • 問政山東:「雙告知」卻變成「一問三不知」,市民開辦美容院半年後...
    >12月10日晚《問政山東》迎來第78期聚焦「企業改革攻堅行動」本期問政火辣依舊04「雙告知」卻變成「一問三不知為了更好地扶持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山東省印發了《關於「先照後證」改革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實施意見》,要求實施工商登記後置許可事項「雙告知」制度。不過,濟南的楊女士向記者反映,她在辦理相關手續的時候不僅沒有被「雙告知」,反而因為缺了一個衛生許可證還收到了罰款通知。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來看記者的問政調查。
  • 魔道:家主「一問三不知」,為何清河聶氏還能安然無恙這麼多年?
    修仙門派大多數都是以家族為傳承的,一個家族的繁榮往往離不開世世代代的努力,所以曉星塵和宋嵐想要建立一個不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門派也算得上一種改革創新了。四大家族裡面,清河聶氏在聶懷桑這一代明顯生出頹勢,但是十幾年來卻並沒有顛覆家族的存在,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就讓圓子來和大家一起一探究竟吧!
  • 兒女情長又軟弱的晉文公重耳,從流亡公子到霸主?全靠女人推?
    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完全不具備這些品質,又是憑什麼能從一屆流亡公子,繼位成為晉文公,最後稱霸春秋呢?相反,在大夫裡克除去驪姬和兩任嗣群——她的兒子奚齊和她妹妹的兒子卓子之後 ,想要迎重耳回國即位時,重耳是拒絕的,只希望在戎犾過著老婆孩子熱坑頭的生活。結果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國即位,卻把所有人得罪了遍。1、為了即位,許諾給秦國土地,然後反悔。2、為了即位,許諾給國內貴族好處,然後又反悔。
  • 佛前上供水果,這三點「禁忌」,不可不知!
    可是,有人會心生疑惑,既然佛只說了一乘教法,為何佛家還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呢?其實,這就如同登山,眾人體質不同,有人適合走平緩的路,有人則偏好走陡峭的路。儘管沿途風光各不相同,但最終目的都是頂峰的「大乘佛果」。不同的登山的路徑,就對應著不同的修行法門,其中「供養」就屬於極為方便的一門。
  • 魔道:一問三不知聶導轉行從商,娃娃機套路很厲害,被罵黑心商家
    誰能想到,一向懦弱,一問三不知的聶懷桑竟是避鋒藏拙、步步為營、招招作引,也只有大boss才能做到。那麼當聶導轉行從商,開抓娃娃店,滿滿的套路,被罵黑心商家。通常,逛街的時候,大多都是和朋友一起這不,當她們把羨羨抓住,就要到手的時候,布偶忘嘰突然冒出來,夾娃娃的小姐姐都恍惚了。冒出來的布偶忘嘰一把抱住羨羨,仿佛說,不許帶走我的羨羨。然後,由於底部拉力,夾子當然就不動了,操作者還不敢太用力搖操作杆,不然更容易掉。兩個力的拉扯,夾子很快就鬆開了,布偶羨立馬掉下,在掉下那一瞬間,布偶嘰就縮回底部。這個動作只是在瞬間,讓你來不及看清,很讓人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