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記憶》
為您翻開70年的《新中國課本》
每個人都曾經熟悉的學校課本,也許隱藏著很多我們不熟知的秘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套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是如何被編寫出來的?鄧小平是如何親自推動中小學教材工作的?李雷和韓梅梅為什麼能成為80後一代人的「流量擔當」?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聯合攝製的三集紀錄片《新中國課本》將於12月23日起在CCTV-4晚8點檔《國家記憶》連續播出。《新中國課本》將首次為觀眾揭秘70年中小學教材事業的不凡歷程,以及教科書編寫、研究、出版鮮為人知的故事,向觀眾們講述「教材編研出版國家隊」是如何煉成的。
「搶」出來的開國課本: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中小學教材工作
1949年的春天,應中共領導人的邀請,葉聖陶和宋雲彬、傅彬然等27位文化民主人士秘密北上。葉聖陶等人此行是要經香港,進入解放區,再前往北平,參與到新中國的籌建和開創新中國教育出版事業的行列中。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當時的中小學教材版本繁雜,良莠不齊。為此,中央決定成立專門編寫、出版中小學教科書及教育圖書的專業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社名。與以往各種出版、發行教科書的民營出版商不一樣,人教社的建立是代表國家專業從事教科書出版這項神聖的事業。時任出版總署副署長的葉聖陶先生兼任社長、總編輯。小學語文教材中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歌《小小的船》,便是出自葉聖陶之手。葉聖陶上任的第一項工作就是主持編寫整套中小學教材,而其中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編寫語文教科書。自古以來,語文不僅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還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用孩子的思維,孩子的語言,尋找適合孩子們學習的課文編寫教材,並非易事。1951年9月,人教社就推出了一套全國統編的中小學教材。這套教科書的編寫,處於新舊兩個時代的交接時期。那麼,在短短的幾個月裡,新成立的人教社是怎麼編出這套教材的呢?《新中國課本》第一集就將為觀眾們揭開謎底。
編教材不容易,把教材及時送達全國各地學生手中也要經歷艱險。1949年冬天,原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幹部夏志誠和解放軍戰士上演了一場護送教材紙型的「武裝押運」記。這些紙型是新中國第一套臨時中小學教材的43種紙型,裝了滿滿兩個大柳條包。當時的重慶剛剛解放,社會秩序尚未完全恢復,有土匪、國民黨軍隊殘餘,還有暗藏的特務等幾股反動勢力破壞。為了保護紙型安全,青年夏志誠和同事一行三人都配發了手槍和子彈,四野還派一名連長帶一個班解放軍戰士沿途護送。就這樣,夏志誠一行從北京出發,歷時24天,橫跨2000多公裡,才有驚無險地抵達重慶。紙型到達後,他們交給新華書店西南總分店組織印刷,不分晝夜地進行澆版、印製、裝訂。這次「行動」,保證了西南數省中小學校新學期開學用新教材替換了民國時期編寫的舊教材。這些教材紙型不僅決定著西南數百萬孩子能否如期拿到新課本,更是新生政權存在的一種象徵。
「80後」上億人的集體回憶:李雷和韓梅梅
1993年秋季開學後,學生們發現在他們那還散發著淡淡油墨香的英語教材中,出現了兩個耳目一新的人物形象:李雷和韓梅梅。
在這套後來影響了整整一代「80後」上億人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就有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教科書,「Ju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JEFC(即初中英語教材)」。在之後的十幾年裡,李雷和韓梅梅演化成了獨特的集體懷舊現象。據統計,從1990年至2000 年,僅這10 年間使用JEFC 的中學生,就多達一億人。每個「80後」的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李雷和韓梅梅。關於李雷和韓梅梅的漫畫、舞臺劇、電影、歌曲,甚至表情包,成為當下網絡社會的流行文化,他們都在訴說著中國「80後」那草長鶯飛的韶華中無法抹去的記憶。
很少有人注意到,JEFC也是一本書寫中國教育改革裡程碑的教科書。JEFC,是第一次採用中外合編的形式編寫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科書;第一次採用「交際法」編寫主導思想,強調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的教科書;第一次採用「功能與結構相結合」的方法編排教學內容,重視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的教科書;第一次採用了16 開本和雙色印刷的教科書。但這本傳奇的英語教材,從起點到最後成書,卻經過了漫長的12年。這中間都發生了哪些曲折故事呢?
有態度有溫度:新時代的統編教材
數年前,知乎上有網友發起一個話題徵集:有哪些讓你難忘的理科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居然是被點名率最高的。「明明是一本理科教科書,卻有濃鬱的人文氣息。」與以往不同,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的每一章,都有一篇章首頁,其內容包括本章標題、引言和題圖,以及題圖右下角的小詩或名言警句。那麼以詩配圖的創意是怎麼來的呢?編輯們又是如何編輯創作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內容?
2019年,一個來自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學生律子自製了一期視頻,展示了自己在澳門讀書時使用過的人教版歷史和地理教材。視頻發布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網友們激動到彈幕炸屏。其實,2007年開始,人教社便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暨青年局合作,開始編寫澳門版小學至高中階段的《品德與公民》教材,繼而又合作編寫了《歷史》教材、《地理》補充教材,這些教材已經被澳門95%以上的中小學生使用,它們對於維繫「一國兩制」的認同感,對於培養學生們「愛國愛澳」情感都發揮了積極作用。那麼,這些教材是怎麼合作編出來的呢?《新中國課本》第三集將為觀眾詳解教材編寫背後的點滴故事。
最具新時代特徵的課本,則是目前全國學生共同使用的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三科統編教材由國家匯集了140多位各學科一流專家,耗費七年多時間精心打造,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是充分體現教材國家事權的有力措施。《道德與法治》教材,著意把大道理變成小故事,突出德法兼修,強化實踐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語文》教材以文化人,傳承經典,選材精當,培養學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歷史》教材堅持唯物史觀,精選史實,注重學思結合,尊重認知規律,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目前,三科統編教材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實現了全國全面覆蓋,高中階段已經由20多個省份開始使用。在其他學科實行「一標多本」的同時,為什麼對於這三科教材要實行「一標一本」?這套教材編寫過程中都有哪些故事?
滑動查看更多
滑動查看更多
12月23日-12月25日,等你來!
來源 |據人民教育出版社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