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偷朱棣陵墓裡的金絲楠木?這事兒怎麼看怎麼像瞎編的,十分離譜,如同三流編劇的腦洞。
但無風不起浪,有些看似荒謬的事情,其實真的發生過,要不怎麼說真事兒永遠比故事精彩呢?不過被乾隆偷的不是朱棣,而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古人事死如事生,極為重視自己的身後之事,身為天下之主的皇帝更是如此。每位皇帝一登基,不管他當時幾歲,為自己修建陵墓都是重大事項。
乾隆也不例外,繼位沒多久,就琢磨著百年之後用什麼材質的棺材。這一琢磨,就想到了金絲楠木。
介紹一下,金絲楠木有個別稱「皇帝木」,是種極為名貴的木材,自帶淡雅香氣,紋理直、結構細密,不易變形和開裂,而且在陽光下金光閃閃,金絲浮現,觀之不凡,一經發現就成為皇室最喜歡的建築原料。
金絲楠木還有一個神奇的特點,存物不腐。據說用上好的金絲楠木做成的盒子,把易壞的食物放進去幾天都還能吃。因而古人認為,用金絲楠木做棺材,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自己的屍身不腐壞。
所以乾隆想要個金絲楠木的棺材很正常。
但這裡有個問題,金絲楠木非常稀少,經過前面那些朝代的開採,長成大樹、可以用來做棺材的金絲楠木幾乎絕跡了,除非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到深山老林裡去尋找,還不一定找得到。
怎麼辦呢?乾隆苦思多日,靈光一閃,活的金絲楠木不好找,用過的不是很多嗎?遠的不說,就說近的,明十三陵裡要多少有多少,完全可以拿來用一用嘛。既不勞民傷財,也能滿足心願。
他比較看好的是朱棣的長陵,裡面的稜恩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徵著九五之尊,整個大殿由六十根直徑1.17米、高14.2米的金絲楠木柱子承託著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簷殿頂,雄偉壯觀。只要拆這一個殿,自己的陵墓材料就有著落了。
但是,乾隆才稍微表露了一點這個意思,就被漢臣們頂回來了。自古以來偷墳掘墓的人,如歷史上的董卓、曹操,都沒留下什麼好名聲。雖然已經改朝換代,漢臣對於明朝皇帝還是心懷崇敬的,同時他們也不希望自己侍奉的乾隆幹出這檔子不要臉的事。
為了打消乾隆的念頭,他們搬出了《大清律例》,上面明確規定盜墓者杖一百,流放三千裡,若是已開棺見屍,處於絞刑。
乾隆被難住了,身為皇帝他固然可以超然於清律之外,但明擺著違法大清律,以後還怎麼教化百姓遵紀守法呢?而且如果因此激起滿漢矛盾,那可就更不好了。
要知道,滿清入關後為了讓百姓接受他們的統治,向來標榜江山是從反賊手裡搶來的,對明朝皇室表現得很是尊重,康熙還親自到南京明孝陵跟前三跪九叩,祭拜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乾隆要是強行挖朱棣的陵墓,就違背了滿清一直以來的人設,也是在打祖先的臉,他不能那樣做。
難道自己真用不上金絲楠木?乾隆可不想委屈了自己,於是陷入了苦惱之中。但他畢竟是一國之君,逢迎他的大有人在,腦袋靈活點的就能看出他的心思。
工部尚書金簡和戶部侍郎曹文植,就很識時務地動起來腦筋。
當時他們正負責修葺明十三陵,兩個人商量一番後上了份奏摺,說如果仍照舊式修整,則長陵(朱棣墓)、永陵(朱厚熜墓)兩處難以購到相應的木料,比如金絲楠木,因而建議將永陵宮門、享殿等處拆卸,拆下的柱木大件先供長陵均勻配用,永陵的宮門、享殿則拆別的來重建。
乾隆初看不解,再一細思,這是給自己解決問題來了啊!龍顏大悅,當即批准了。
這裡面有什麼文章呢?這麼說吧,拆大改小、化繁為簡、替換木料都是正常手段,多出來或者換出來的,乾隆就可自用。更重要的是,還不用背負破壞明朝皇陵的罵名!
永陵的裬恩殿本有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經過清朝的重建,縮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房間也只有原來的一半大;殿頂本來是重簷式,改建為單簷歇山式;裬恩門由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縮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房間也縮小許多。
經過這麼一番操作,拆卸出許多金絲楠木材料,乾隆終於得償所願。但不知怎的,此事傳來傳去,傳成了乾隆金絲楠木棺材的原料,是從朱棣陵墓上偷來的。
顯然,這個說法有誤,倒黴的不是朱棣,而是朱厚熜。
其實類似的事情,在康熙朝就有過。康熙曾經下令拆了明朝南京故宮琉璃瓦12萬張,九龍藻井、丹陛等物若干,發往浙江菩陀山法雨寺建造九龍大殿,大殿的建制也是仿的南京故宮九龍殿。
至今法雨寺中還保留了原本為南京故宮的丹陛、欄板、九龍藻井以及大量的屋頂琉璃瓦、琉璃構件等等。
看來在挖明朝牆角這一方面,康熙和乾隆祖孫倆是一脈相承。然而,就算得到了金絲楠木,乾隆也沒能保得屍身不腐,陵墓還被孫殿英給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