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走進大渡口的歷史古蹟,讀《大渡口歷史文化...

2021-01-20 上遊新聞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渡口因水而靈秀,因山而瑰麗,歲月為這座美麗的城市留下了有許多珍貴的歷史古蹟,今天,讓我們透過那些遺址遺蹟、老建築、老故居,尋覓大渡口的往日故事,感受大渡口的歷史文化底蘊。

大渡口境內已發現的文物遺存證實,在舊石器時代就有遠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馬王場、石盤村、楊家嘴等遺址蘊藏著大渡口遠古至先秦時期豐富的文化信息;大樹林、觀文巖、民新村、八一村、釣魚嘴等古墓葬的考古發掘,為研究大渡口不同時期的喪葬習俗和社會發展進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 遺址遺蹟 ·

馬王場遺址

馬王場遺址位於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和九龍坡區九龍鎮桃花溪羊溪河旁階地上。1978年7月,在重慶桃花溪支流羊溪河石塘口旁邊發現晚期侏羅紀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和蛇頸龜化石,距今約1.3億年。1983年3月至4月,在水碾往大渡口方向的採石場建築工地挖出的地層中發現一批舊石器,有盤狀砍砸器、錛形砍砸器、刮削器和少量磨製石斧、石鋤共30餘件。經測定,應採自附近坡狀高地,其地質時代應為晚更新世晚期。

1987年8月至9月,為配合重慶市動物園地段整治河床工程,重慶自然博物館對桃花溪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本次發掘共出土石製品69件,確認了埋藏舊石器遺存的原生地層,土質為雜色砂質黏土層,並初步確定了舊石器遺存的年代。

該遺址中打制石器居多,均系礫石為原料加工而成,部分亦為磨製石器,數量相當豐富。其文化特徵是石核和石片形制原始,石核多利用自然臺面,石片形態不規整。

在馬王場遺址出土的石器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一件舊石器時代手斧。這件珍貴的手斧被納入重慶市館藏文物「鎮館之寶」,作為重慶地區發現的唯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手斧,據考古認定其歷史有80-100萬年,它證明了大渡口是重慶主城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

馬王場遺址是重慶主城區發掘較早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是桃花溪流域同時具有舊石器時代早期和晚期文化層的重要遺址,該遺址出土的石器是大渡口區史前文化遺存的重要物證,為人們了解重慶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09年12月,馬王場遺址被公布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石盤村遺址

石盤村遺址位於大渡口區跳磴鎮石盤村。2012年4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大渡口區文物管理所在石盤村地點進行了考古調查和試掘。遺址試掘位置位於長江北岸第二級階地緩坡上,山坡小地名大樹林,江邊小地名鮮家石盤。根據地層剖面、地貌特點、年代測定,石盤村遺址應形成於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8萬至7萬年間。

該遺址共採集石製品31件,器形有手斧、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及石核、石片、斷塊等。另發現一件舊石器時代石制手斧,該手斧為兩面打制,器形規整,採用石英巖石料加工製作而成,發掘者認為手斧的發現是遠古人類聰明靈巧的又一重要實物證據。

這種在同一區、不同地點,發現兩件打制手斧的考古現象,在重慶市尚屬首例,為重慶地區手斧的類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佐證。

石盤村遺址是繼馬王場遺址後又一處具有研究價值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一發現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大渡口區長江沿岸就有人類在此定居,填補了重慶主城沿江地區舊石器考古的空白。2011年2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大渡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龜亭山遺址

龜亭山遺址位於大渡口區跳磴鎮沙沱村。龜亭山又稱龜停山、車亭子、小南海,跳磴河入江口以東100多米,距長江北岸200米的長江中,南與巴南區隔江相望。該山是長江中一處卵石洲磧發育的石嶼,基本呈西南東北向的長條形,其形似龜,海拔約210米,孤峰聳立,四面環水,風光旖旎,與安徽省宿松江段小孤山齊名。

「龜亭」因龜亭溪在此入江得名,是大渡口見於文獻記載的最早地名。巴人立市於龜亭北岸,在《水經注》、《華陽國志》等史籍都有記載。

據中壩島上出土的一通明代石碑所記,小南海在明代即有其名,屬巴縣龜停裡。龜亭寺建寺後,在龜亭溪入江口與龜亭山之間有木船擺渡,上岸後經迂迴石階可達山頂。清光緒初年,山面北石壁上刻有重慶知府王慶善手書「小南海」摩崖題刻。大渡口區博物館藏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跳磴場濟米義渡會碑一通。

該遺址於1988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位於龜亭山上。現存宋代以來的山門、寺廟建築基址、月亭、建築構件、佛教造像、摩崖題刻等眾多遺蹟。通過初步調查,在山上的臺地,可見早期古人用過的磚瓦殘片及各種陶器殘片。1988年12月被公布為巴縣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2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大渡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大樹林漢墓

大樹林漢墓位於大渡口區跳磴鎮石盤村7社。2012年4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該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磚室墓一座。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特徵判斷,為東漢時期墓葬。

該墓形制為豎穴券頂單磚室墓,墓道朝南,由甬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外長5.1米,外寬2.3米,殘高1.83米。墓室頂部原為榫卯磚券頂,墓葬封土、磚室頂部在清理前已遭到破壞,四壁以菱形方格紋磚錯縫平砌,墓底有素麵青灰色地磚一層。

在墓室西北角出土的一具東漢陶棺體積較大且保存較好,分為棺蓋、棺身,均為素麵、泥質灰陶。棺身保存較完整,長1.90米,寬0.47米,高0.56米, 平面基本呈長方形。棺蓋表面有多處陳舊性裂痕。該墓為室雙棺,墓室東北角鋪有棺臺,其上殘留有木棺朽痕。該墓隨葬遺物較為豐富,共出土器物30件,器形包括陶罐、缽、盆、甑、銅鏡、碟類生活用具,陶俑、雞、狗、房、案類模型明器及鐵劍類兵器等。

大樹林漢墓的發掘為研究大渡口區漢代墓葬形制、埋葬習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觀文巖東漢崖墓群

觀文巖東漢崖墓群位於大渡口區九宮廟街道百花社區。2010年6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大渡口區文物管理所開展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崖墓5座。根據墓葬形制特徵判斷,為東漢晚期墓葬。

M1北依觀文巖南壁,方向173°,葛老溪在山下自西向東流入長江,單室墓,設左右耳室,墓底略向外傾,墓門為單層門楣,墓室長4.45米,寬1.7米,高1.65米。M2-M5西靠觀文巖山體,東朝長江,形制均為單室墓,雙重門楣,封門被破壞,墓室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其中M2方向124°,左鄰M3,墓葬總長6.5米。M3方向112°,墓室弧形頂,底部設排水溝,墓葬總長7.95米。M4左鄰M5,右鄰M3,方向115°,墓葬總長5.84米。該墓形制保存較完整,因早年被盜擾嚴重,未發現人骨及葬具、隨葬品。

觀文巖東漢崖墓群的發掘為研究大渡口區漢代墓葬形制、埋葬習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1年2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大渡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大渡口現存的古建築中,年代最遠可上溯到元、明、清,從規模上看,不僅有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築,更有許多坐落在山坳林間的摩崖石刻和民居小舍,還有商旅不絕、歷經滄桑的城防建築、古橋梁。

· 古建築 ·

貓兒峽摩崖題刻

貓兒峽摩崖題刻位於大渡口區跳磴鎮蜂窩壩村。貓兒峽古稱大茅峽,與銅鑼峽、明月峽並稱為重慶長江小三峽,也稱「巴渝小三峽」,是大渡口區文獻記載較早的著名自然景觀之一,系長江切割觀音山而造成的峽谷,江流湍急,有石如貓捕鼠狀,故名。該峽地處大渡口區跳磴鎮和江津、九龍坡三區交界,舊時是巴縣連通江津的重要交通關隘。

貓兒峽長江北岸峽口岸上有一座王爺廟,廟中供奉鎮江王爺,舟楫往來,必進廟祈禱而後行,以求庇佑。據傳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蘇軾、蘇轍隨父蘇洵自四川眉山順江去汴京途中,於此停舟上岸祭拜時手書,被王爺廟的僧人刻於崖壁之上。

「摩崖」一詞由宋歐陽修提出,清馮雲鵬《金石索》中概言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貓兒峽摩崖題刻位於王爺廟上方崖壁山體上,坐北朝南,用行楷陰線雙鉤,自右向左橫刻「岷江一束」4個大字,字徑高60釐米,寬40釐米,體量較大,雕刻工整。由於年代久遠,風化剝蝕嚴重,現僅存「岷江」二字。該題刻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為研究大渡口區宋代摩崖題刻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20年2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大渡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秦家院子民居

秦家院子民居位於大渡口區跳磴鎮南海村10社。建於清代,該民居坐西朝東,面朝跳磴河,背靠官墳嘴,有前、內院,院落由朝門、前院壩、過廳、堂屋、南北廂房及天井組成。

朝門原為雙石柱門框,位於五級臺階之上,進門迎面為一院壩。前院壩連接過廳,過廳坐西朝東,明間為穿鬥、抬梁混合式建築,次間和梢間為夯土牆承重,牆土用「三合土」——菜園土、含沙質的泥土和田土混合,單簷雙坡屋頂,小青瓦覆面。廳前額枋正中有匾額,原書內容無考。過廳背後院內有天井,青石板鋪地。堂屋為穿鬥結構建築,外牆為夯土牆承重,單簷雙坡屋頂,小青瓦覆面。左右兩側有廂房。整個院落佔地面積630平方米,建築面積660平方米。

秦家院子民居脊頂灰塑、木結構門窗、欄板、簷下、雀替、駝峰均有雕飾,工藝較精湛,具有地方特色,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據秦家後裔了解,明末清初,秦氏家族從湖南遷徙至四川江津、巴縣。經過三百餘年的播遷與發展,輾轉遷徙,現在居住在大渡口區跳磴、沙坪垻區磁器口各地的秦姓人口已達千餘人。

2018年政府對秦家院子民居過廳、廂房進行了修繕,該民居至今仍採用傳統的建造方法,傳承了歷史的形式及經驗技術,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為研究大渡口區清代民居建築特徵和營造技藝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2011年2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大渡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石杠子伍家民居

石杠子伍家民居位於大渡口區跳磴鎮南海村1社。建於清代,民國時期續建。整個院落坐南朝北,背靠石杠子,面向跳磴河,因地制宜形成前低後高三級臺階狀成列排列。原有朝門、前院壩、前廳、祠堂、馬廄、天井及廂房、二進院正房、天井及廂房等。整個院落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

朝門原為雙石柱門框,矗立於重巷道石階之上,向外呈八字形布局,基座及門檻、門框均由赤砂石製作而成,俗稱「石朝門」或「八字石朝門」。進門後迎面為前廳,前廳原為穿鬥、抬梁式木結構,小青瓦覆頂。前院天井長8米,寬6米,青石鋪地。天井東西連接廂房。現存西廂房為穿鬥、抬梁式木結構,單簷雙坡屋項,小青瓦覆頂。每一列廂房鄰近巷道,通過巷道圍牆上的門進入堂屋。前廳小門出入後院,後院為方形天井。堂屋原為穿鬥木結構建築,後改建磚房。

祠堂遺址為石砌臺基,外牆陰刻「伍氏祠堂」四個大字,後改建磚房,是祭祀伍氏祖先的公共場所,人們在廳內供祭祖宗和神靈。每間屋前房後階前石兩側均建有15釐米寬,低於地面10釐米的排水溝,排水溝由主幹和支幹組成,通過下水地漏和暗溝完成整個宅地的排水,自建造以來從未堵塞,長時間發揮排水功效。

據伍家後裔了解,伍家先祖自廣東梅州興寧輾轉遷徒四川巴縣跳磴鄉,曾取仕官任福建知縣,也有過艱辛歷程,傳宗幾代至今。

石杠子伍家民居是一處典型川東建築風格的庭院式民居,且規模較大,為研究大渡口區清代民居建築特徵和營造技藝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跳磴橋

跳磴橋位於大渡口區跳磴鎮跳磴村。該橋建於清代,因前人鑿石為磴,隔一步放置一個用以涉水過河而得名。

鹹豐年間由巴縣跳磴場鄉紳捐資聘請工匠、購置石料修橋,跳磴街與此橋相連通。該橋南北走向,橫跨於跳磴河上,為九墩十孔石樑橋,橋長30米,寬1.3米, 高3米,跨度2.5米,橋面用大青石板豎向鋪築而成,橋墩由塊石砌築,每墩迎水面頂部各雕有鎮水獸頭。

跳磴橋因汛期河水泛濫曾多次被衝垮,20世紀80年代政府對橋體進行修復,現橋面石改鋪水泥板,兩側有護欄,供行人通過。

磴子橋

磴子橋位於大渡口區跳磴鎮南海村。建於清代,由當地鄉紳捐資聘請工匠、購置石料修建。該橋東西走向,橫跨於沙沱村和南海村之間的跳磴河上,為四孔石樑橋,橋長12米,寬3米,高5米,跨度4米。橋面用大青石板豎向鋪築而成,橋墩由塊石砌築,每墩迎水面呈弧形,既挺拔又減緩河水的衝力。

1999年橋墩被洪水衝垮,政府撥款進行修繕,改建預製板橋面和鐵欄杆。

大渡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遺址遺蹟和古建築遠不止這些。出土遺物、遺蹟揭示了生活在大渡口地區的居民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那些年代久遠的古建築,可謂門類齊全、特色凸顯,蘊含著豐富的建築特色、文化內涵及人文故事。大渡口這些歷史遺存下來的珍藏「古色」,為大渡口歷史文化長河不斷增添著新的內容,讓大渡口的人們不斷汲取著充盈的人文內涵。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們帶大家走進了大渡口的遺址遺蹟和古建築。在中共大渡口區委宣傳部、大渡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大渡口歷史文化溯源》中還有更多的歷史文化內容。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在本條稿件後留言,兩天內點讚最多的前五名將獲得《大渡口歷史文化溯源》一本。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大渡口專場演出走進雲南紅河州,為苗鄉人民送去巴渝文化大餐
    11月26日晚,《義渡悠悠》——2020年「春雨工程」全國示範性項目重慶市大渡口區專場演出在雲南省紅河州屏邊苗族自治縣一中劇場圓滿舉行。來自大渡口區文化館、大渡口區義渡藝術團的19名文化志願者,為雲南省紅河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的苗鄉人民送去了一場巴渝味濃、情誼真摯的文化大餐。演出在大氣磅礴的舞蹈《花開盛世》中拉開了序幕,男聲獨唱《大德之城》和女聲獨唱《大渡口之戀》,唱出了上善之地·大德之城的大渡口的獨特魅力,具有濃鬱的義渡元素。
  • 重慶大渡口:解讀立體「史書」 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坐落於重慶主城西南部的大渡口,因其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而熠熠生輝。作為重慶老工業區,大渡口區在重慶近代工業建築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2016年,重慶市規劃局啟動「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截至目前,重慶市已確定五批,其中大渡口區已有17處歷史建築被列入該保護名錄。
  • 周末來大渡口看草莓音樂節,你可以這樣吃、住、行、玩!
    大渡口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7日-8日,重慶長江草莓音樂節將回到闊別一年的大渡口,為大家呈現出一個無比精彩、躁動的音樂現場。除了草莓音樂節,大渡口還有許多打卡地和特色美食,住宿、交通出行也為大家進行了推薦。
  • 大渡口有個八橋鎮,那真的有八座橋嗎?
    >為探尋八橋鎮名字的由來和「八橋」的位置,大渡口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先後來到了大渡口區檔案館、大渡口區博物館和八橋鎮政府查閱相關資料。隨著歲月的流逝、城市的發展和改建,八橋鎮的範圍內,早已沒有了這八座「賴以成名」之橋的蹤影……不過,經過多方打聽,我們找到了熟悉大渡口歷史、89歲的重鋼退休職工趙錫文,他說「八座橋」就在自己的記憶裡。讓我們跟隨老人,一起踏上探尋城市歷史風貌的行程。
  • 重慶市大渡口區第十次婦女代表大會隆重召開,江文平當選大渡口區...
    12月18日,大渡口區第十次婦女代表大會隆重召開。報告認為,過去的五年,全區各級婦聯組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婦聯和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宣傳黨的聲音,服務婦女發展,維護婦女權益,帶領全區廣大婦女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積極投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市提升」「創業創新」巴渝巾幗行動,全面完成了區第九次婦代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推動大渡口婦女事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實現了新跨越。
  • 天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豐富多彩
    新華網北京6月9日電(邢賀揚)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日前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按照文化和旅遊部的要求,圍繞「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的年度活動主題,以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類非遺項目為重點,結合天津地方特色,策劃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普及非遺知識,宣傳健康生活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帶你雲遊黑龍江古遺址
    人民網哈爾濱6月13日電(韓婷澎)黑龍江省地處祖國北疆,白山黑水,幅員遼闊,地域文化獨具特色,文物遺址星羅棋布,豐富而雋秀,歷史跨度從舊石器時代到近現代,現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075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49處。
  • 大渡口公布已審批的27家校外培訓機構名單
    近日,大渡口區教委向全區家長發出一封信,公布了最新的大渡口區已審批的文化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名單,提醒廣大家長理性選擇校外培訓機構。大渡口區教委表示,近段時間接到不少家長對一些培訓機構的投訴,大渡口區教委第一時間協同相關部門開展了聯合執法,發現不少家長投訴的培訓機構在未取得辦學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開展文化學科類培訓。因此,大渡口區教委溫馨提醒家長:理性看待校外培訓,謹慎選擇培訓機構。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劉玉珠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基於歷史和現實、著眼全局和長遠,充分肯定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剖析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價值和重大意義,系統部署今後一段時期重點任務和前進方向,在新中國文物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
  • 文物賦彩 全面小康 武威市博物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
    「文物賦彩 全面小康」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 鄭州多家博物館、紀念館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
    周末一起走進博物館,來領略中原厚重的文化吧!鄭州二七紀念館1.《百年鄭州》網絡展覽鄭州二七紀念館在官方網站首頁,以VR形式,全景展示「百年鄭州」展覽,使廣大觀眾可以在網上全景參觀「百年鄭州」的歷史。2.
  • 林龍金任重慶大渡口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據重慶市大渡口區宣傳部官方微信公眾號「大渡口發布」消息,7月16日,大渡口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決定任命林龍金(女)同志為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掛職1年)。任命陳炯同志為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邱燦同志為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冉景洪同志為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吳海濤同志為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曾勇同志為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副庭長;譚紅同志為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副庭長。
  • 重慶大渡口:指尖上的民間藝術——亂針繡
    王靜霞,重慶市大渡口區市級非遺亂針繡的傳承人。2007年,她參加了新山村街道組織的亂針繡藝術培訓班後,一下子便愛上了這門神奇的藝術。當時的她可謂是「繡」不釋手,只要一有空便會投入到亂針繡中,享受一針一線繡出的多彩世界,每當作品繡成時,王靜霞心裡的那種成就感更是不言而喻。
  • 【義渡會客廳】大渡口區第二屆教育開放日融媒體訪談幼教專場
    為此,在大渡口區第二屆教育開放日之際,大渡口區教委聯合華龍網教育頻道特別推出大型融媒體直播欄目《義渡會客廳》,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大渡口區育人成果。本期,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重慶市大渡口幼兒園園長賴天利,大渡口區鋼城實驗幼兒園執行園長李欣珈,大渡口區育才幼兒園執行園長金娟以及大渡口區跳磴幼兒園執行園長鄧敏,將圍繞入園難、幼兒園規範管理、幼小銜接等話題進行交流分享。
  • 講座︱中亞國家的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的博物館化
    8月14日的講座主題是中亞國家的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的博物館化研究,分別由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Otabek Aripdjanov博士與來自哈薩克斯坦的Moldir Tynaikulova博士候選人,展示關於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研究。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展示暨非遺購物節活動掠影
    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精華。6月13日上午,司徒小鎮噴泉廣場木鼓鏗鏘、戲曲悠揚,由市文旅局主辦、市新聞傳媒集團承辦的「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展示暨非遺購物節活動,在高亢激昂的上黨八音會演奏中正式拉開帷幕,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為廣大市民奉獻一場非遺文化盛宴的同時,也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 大渡口曾經的歲月風華你還記得嗎?
    但在鋼城子弟的心中,大渡口公園的地位可絲毫不亞於前兩者。市帥敢打包票,幾乎每一個大渡口人都曾踏足這裡。包裡小零食絕不能少,和同伴一起分享時的喜悅,是一天好心情的來源。這裡不是某一類人群的專屬地,而是全民齊聚的場所,從1986年建成起,就一直備受大渡口人喜愛。
  • 大渡口區發布一批人事任命,林龍金任副區長
    大渡口發布消息,7月16日,大渡口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召開,會議表決通過了人事任命有關事項。一、決定任命林龍金(女)同志為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掛職1年)。
  • 小舞臺展示非遺大天地 啟封故園精彩活動點亮「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6月13日上午,啟封故園盤鼓震天,人頭攢動,由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開封市文化館、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朱仙鎮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系列活動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