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大渡口融媒體中心 大渡口發布 收錄於話題#大渡口1#歷史1
八橋鎮,位於大渡口區腹心地帶,長江西岸,面積約22平方千米。那麼「八橋」這個地名因何而來?那裡真的有八座橋嗎?如果有,它們又在哪裡?帶著問號,帶著好奇,我們出發,尋找「八橋」。
為探尋八橋鎮名字的由來和「八橋」的位置,大渡口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先後來到了大渡口區檔案館、大渡口區博物館和八橋鎮政府查閱相關資料。最後,通過《八橋鎮志》,我們終於找了更多關於八橋鎮地名的來源:當年建鄉時,經鄉農會討論,提出以轄區範圍內的八座橋來命名。
隨著歲月的流逝、城市的發展和改建,八橋鎮的範圍內,早已沒有了這八座「賴以成名」之橋的蹤影……不過,經過多方打聽,我們找到了熟悉大渡口歷史、89歲的重鋼退休職工趙錫文,他說「八座橋」就在自己的記憶裡。讓我們跟隨老人,一起踏上探尋城市歷史風貌的行程。
趙錫文
一條流水長渠 串起八座古橋
在重慶生活了80餘年的趙錫文,對「八橋」的情況非常熟悉。他告訴記者,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有一條長渠,寬約五六米,回水灣處甚至寬逾十米,隔斷兩岸造成交通不便。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長渠上開始有人架設小橋,前前後後共架了八座橋。
趙錫文告訴記者,長渠在中華美德公園廉政園長廊外的小池塘處拐出了第一道彎,現在那裡還留存著昔日長渠的最後一點痕跡。
中華美德公園廉政園長廊外的小池塘
長渠第一橋 緊鄰區政府
長渠上修建最早的一座橋坐落在籮敞上壩的鎖口丘,也就是現在的大渡口區政府廣場左邊綠化帶。在這裡水渠曾拐出了第二道彎。
第一橋舊址
第一橋曾叫「李家橋」,而在《八橋鎮志》上,此橋又被稱為「觀音橋」,或許是因為鄰近長渠源頭觀音巖之故。
長渠第二橋 地處創新村
長渠流經的第二座橋坐落在石板場後面的曾家河溝,也就是現在的大渡口創新村內。
第二座橋當年就在創新村這個院子裡
在這裡,長渠拐出了第三道彎。最初的曾家河溝也沒有橋,長渠回水間只有幾個石墩供行人過河。在趙老的記憶中,這座石橋是和尚化緣修建而成,比較簡樸,沒有鐫刻正式的橋名,有的叫它「和尚橋」,也有的人稱其為「曾家河溝橋」。
長渠第三橋 靠近新世紀
長渠流經的第三座橋,原址坐落在籮敞中壩的迴龍灣,也就是現在的九宮廟商圈商業文化廣場,新世紀大渡口商都和春光購物廣場之間。
第三橋舊址在新世紀大渡口商都門口
大家曾將這座橋稱為「魯班橋」。農戶們肥料、種子運進,五穀雜糧輸出,都要經過這座石橋,一年四季都沒斷過行人,從上面看橋面是平的,從下面看,這座橋也略帶有點拱。
長渠第四橋 位於步行街
長渠流經的第四座橋,原址坐落在籮敞下壩的第一道堤坎的水口旁邊,也就是現在的九宮廟商圈步行街香港城和科而士·天辰華府附近。
第四橋舊址走向和寬度都和地面紅色地磚區域大致差不多
據趙錫文介紹,現在的軌道交通2號線新山村站附近。以前有個朱家花園,住著一個鄉紳。朱家花園離長渠不遠,眼看著長渠上遊都修起了三座橋,不差錢的朱老爺自然也不甘人後,於是就開始修橋。這座橋因為靠近水口,故而被稱為「水口橋」。橋長約十來米,寬約五六米,有欄杆,有雕刻。橋兩邊的裝飾是60公分高的石柱,有的是圓形,有的是方形,橋邊還刻畫了龍。
長渠第五橋 鄰近香港城
長渠第五道橋舊址位於現在香港城公交站附近。這座橋在水口下,兩邊竹林茂密,是一處山溝峽谷的背灣,幽篁跨虹的小橋景致特別的美。
第五橋當年的走向和位置
這座橋也是由朱家花園的朱老爺出資,和「水口橋」一同修建的。橋的長寬以及裝飾樣貌都與「水口橋」很相似,堪稱長渠八橋中的「姊妹橋」。在趙老記憶中,朱家老爺打造的這兩座「姊妹橋」是八座橋當中最精美的。因橋兩邊都是竹林,有的人就叫它「竹林灣橋」;也有人因為橋頭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廟,而稱其為「土地廟橋」。
長渠第六橋 留存實景圖
當年的那座橋,起於現在重慶育恩聯合婦產醫院對面的誼品生鮮門口處,是一座直橋接橫橋的丁字形橋,直橋背靠張家坳,可前往孫家灣、趙家巖、功名場,橫橋通往風門埡,可前往冷水場,故稱「三道橋」。由於跨越的水域較寬,這座橋是八座橋中第二長橋。
記者在採訪中,從大渡口區圖書館十年前出版的一本名為《重慶大渡口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彙編》的書上,找到了這座「三道橋」留下的幾張實景的圖片資料,這也是長渠八橋中,我們目前唯一找到了圖片資料的一座橋。
第六橋當年的實景圖片
《大渡口歷史文化溯源》一書對此也有印證,書中記載:三道橋位於八橋鎮新華村10社。該橋修建於清代,由當地鄉紳捐資聘請工匠、購置石料修建。三道橋為南北走向,原有三條小溪在此匯合,長14.5米、寬1.5米、高1.65米,橋面用雙白板並排鋪成。
長渠第七橋 建成是最晚
長渠流經的第七道橋,名為「卷洞橋」。原址位於賴石壩嘴的「大黃桷樹」,也就是現在的春暉路公交車站附近。長渠上其他的橋大多是明末清初修起的,而這座拱橋卻建得晚一些,修建於清末民國初年那個時段,是長渠八橋中最「年輕」的一座橋。
第七橋原址所在地
由於此處的地勢條件不適合搭建石墩修建平板橋,所以這座橋修成了長渠八橋中唯一的一座拱橋。長約12米,寬約3尺,橋面頂端離水面大約5尺高。在趙老的記憶中,這座橋的周邊有會館田,下河灣,老屋崗,滴水巖,一朵傘,可通往觀音店。
長渠第八橋 跨度最為長
長渠流經的第八座橋,原址位於老鷹巖,就是現在的柏樹堡月強金屬材料公司附近。離橋約八米處是一道坎,被稱為「巖口」,這裡形成了長渠第三道瀑布,水從「巖口」流到深潭,再流到葛老溪,最後從葛老溪匯入江口。
因這座橋修在老鷹巖,當地人都叫它「老鷹巖橋」。橋長約20米,寬約5米,跨度為長渠八橋之最。橋下砌了4個橋墩,橋面用寬寬的石板鋪成。據說,這座橋在十餘年前都還能看到它。
長渠最後一段殘留的痕跡
此處的長渠還留有一段殘存的痕跡,和位於中華美德公園內長渠源頭的殘跡一道,一頭一尾相呼應,為世人保存著長渠最後一絲模樣。
探尋城市歷史風貌
細品這些即將被時光淡忘的記憶
一把手斧
一座鋼城
大渡口的歷史源遠流長
人文渡口
樂起江灣
大渡口的未來蒸蒸日上
來,為這段歷史與記憶
點讚、在看和分享朋友圈吧
送你一個大渡口式微笑
總編:姜海
原標題:《大渡口有個八橋鎮,那真的有八座橋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