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多山,而山的彎處自然有眾多的溪流,這些溪流大小不一,有些溪流就足以影響人們的通行,於是在徽州,就又有了很多很多的橋。
徽州的橋,樣式繁多,其背後卻有很多典故,這些典故就體現在橋的名字上。

概括起來,徽州的橋大體有一些命名規則。以方位方位命名的,比如河西橋;以事件命名的,比如登第橋;以修橋者的名字命名的,如永寧橋;也有以神話來命名的,比如仙姑橋;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以修橋者的職業來命名的,比如今天要講的草鞋橋。
草鞋橋位於歙縣蕃村,橋頭還有路亭供人休息。提起草鞋橋,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因為此橋現在叫做鮑老橋。

草鞋橋很特別,一般的橋,都是單石板面,而草鞋橋特別之處在於有雙層石板。
據說,在清朝的康熙年間,雨水充沛,本可以大豐收,卻沒有想到,山裡面的雨水多了,自然不是什麼好事,小則引起水土流失,有塌方災害;大一點引起泥石流,塌天陷地。蕃村還好,只是把出村的路衝出一條大溝,人們出行不便。
短時間大家能忍,時間久了,進出蕃村很是麻煩,當地的人自然也去修了橋,但是很奇怪,這個橋修一次倒一次,所以居住在蕃村的鮑氏族人就希望有一座連到山外的石橋,畢竟不能每次外出都摸著石頭過河。

在古代修橋鋪路,是積功德福澤子孫,十分了不起的善事,那是大善人做的事情,必定要流芳千古的。如果你是一個有錢人,你去修橋鋪路,大家都會覺得很正常,可是一個打草鞋的苦哈哈卻發誓要為族人修橋。這個人就是蕃村的鮑氏家族的一位老人,孤苦一人,無子無女,無親無故,他就靠打草鞋賣草鞋為生,日子不僅過得特別的孤苦,還過得特別摳門,吃飯不吃菜,稻草當被蓋。
這個老人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長年累月的打草鞋,肩挑背抗,翻山越嶺,運這些草鞋到許村這些大地方去賣,只為賣一個好價錢。就這樣,這個鞋匠省吃儉用,一個銅板一個銅板,積少成多,終於有一天,這個老人覺得差不多了,就向族裡的人宣布,說自己要在藩坑溪上建一座石橋,這座石橋修好了,大家就再也不用擔心了。

村裡面的人,開始是不相信的,以為他是痴人說夢,你一個打草鞋能有幾個錢,吃不飽飯餓死都難說,你還拿錢來造橋,石料的開採運輸,代價可是不菲的,大就以為這個老人年紀大了在做夢,或者是在和族內的人薛憋(吹牛)。

這個老人也不管別人如何想,擼起袖子就開工了。他在外面請來了石匠,開山、取石、破石、運輸、打磨,著實折騰得聲勢浩大,過了幾個月的功夫,這個石橋的橋基已經基本上做好了,又過了幾個月,橋面就要合攏了,但是前面的厄運又出現了,不知道怎麼回事,這橋面最後一塊橋面石總是配不上合適的,每次都是小一截,即便裁切的再大塊,放上去總是小一截,這樣橋面總是沒有辦法合攏,好端端的橋還沒有使用,就成了危橋,這可急壞了鞋匠,老人天天抱著石頭在那裡愁眉苦臉的。
說來也巧,據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正好從這路過,覺得這個老人一片赤誠之心,不可辜負。在凡人看來了不起的大事,對神仙來說小菜一碟,於是就將拂塵一撣,一塊石板的就飛來,正好落在橋中央,不大不小,橋就這樣合攏了。
大家為了感謝這鞋匠,約定俗成,這把座橋叫「草鞋橋」。
那它為什麼是兩層石板呢?

原來蕃村鮑家族人經常的進出,這橋磨損過快,恐怕是仙人送的石板有點薄,又或者鞋匠當時的預算不一定夠,到了清朝的嘉慶年間,鮑氏後人裡面有一個叫鮑兆泰的,在外經商賺了錢,衣錦還鄉,又在橋上加鋪了一層橋面,讓橋更加穩固,所以這個橋,又叫鮑老橋,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叫它叫草鞋橋了。

你的家鄉也有不少橋,橋的名字有什麼特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