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守住這座橋!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曾於裡

「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相信很多人對這段文字並不陌生,它出自魏巍創作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並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10月23日起全國公映的《金剛川》,也是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講述的正是這一群最可愛的人的故事。

《金剛川》海報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作為一部重大題材電影,《金剛川》的整個創作過程非常緊迫。好在《金剛川》雖然倉促,但質感並不潦草。

電影的主體故事,預告片中的一段畫外音就有提示,「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過的是哪座橋?為什麼要過橋?

那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金城戰役是該階段的最後一場戰役。只要金城戰役勝利了,就意味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了。

過橋,為的是保障向金城前線輸送戰力和補給。片名的「金剛川」,指的是金城前線的一條大河,河面最寬處可達60米,得藉助橋梁運輸,才能確保部隊和後勤補給順利送達前線。

「金剛川」的歷史信息

《金剛川》聚焦的是半天時間發生的事,從1953年7月12日下午,到7月13日凌晨六點。志願軍工兵連必須確保金剛川上有一座可通行的橋梁,讓大部隊在第二日凌晨抵達前線。

雖然金剛川自然條件惡劣,敵人的戰機也不時過來轟炸,志願軍還是使命必達,搭建好了一座橋。

每一次橋搭好後,都很快被敵軍偵察機發現,之後就是一輪新的轟炸。

但敵軍炸毀一次,志願軍就搶修一次,修了炸,炸了修,修了再炸,炸了再修……

橋梁被炸毀

資料上記載,美軍前後投下了炸彈1000餘枚,炮彈2500餘枚,而志願軍則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長的橋。

這座橋是用志願軍的血肉之軀鑄成的。

《金剛川》首先滿足了我們對一部戰爭大片的期待。它體現的是中國電影不斷提升的工業化水平:有宏大慘烈的戰爭場面,有複雜的特效呈現,有震撼人心的視聽語言。哪怕是三個風格完全不同的導演共同合作,也看不太出割裂的痕跡。

電影中有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鏡頭,將戰爭的殘酷、英雄的無畏體現得一覽無餘。比如操縱高射炮的關磊(吳京 飾)在與敵機火力對拼的過程中,被炸彈擊中,瞬間血肉橫飛。

電影的臺詞說道,「俺能聞到那股焦糊味」。這些焦糊味,是美軍轟炸後瀰漫在空氣中的氣味,它是一種死亡的氣味。銀幕外的觀眾,通過電影的畫面,甚至可以嗅到這一股味道。

與以往的國產戰爭片不同的是,《金剛川》的敘事策略。常見的戰爭片,幾乎都是單一視角或宏大視角的線性時間敘事,根據時間順序呈現戰爭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束的全過程。《金剛川》有點像《敦刻爾克》,打破線性敘事結構,它從步兵、對手、高炮兵三個不同視角出發,描述同一場前後就半天時間的戰役。

這三個視角是平行的,地點、時間、事件、人物都一致,只是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捕捉到的是不同的關鍵信息。它們彼此之間構成互文與復調,就像是三塊拼圖,當它們完整地拼湊在一起,觀眾才能夠洞悉到全部訊息。層層疊疊堆積的情感,到張飛(張譯 飾)的犧牲以及人橋的搭建處達到一個頂點,相信很多觀眾會哭得停不下來。

張飛(張譯 飾)

關磊(吳京 飾)

也在這時,觀眾才更深刻地明白了,在敵我軍備力量如此懸殊的情形下,志願軍戰士是如何守住這座橋的。要知道,當時美軍已經完全實現了機械化,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各種武器,電影中就輪番出現了B26轟炸機、B29轟炸機、榴彈炮、延時炸彈等。而志願軍基本上還是「小米加步槍」,電影中,高炮排只有兩門高射炮,還得省著用。

那我們靠的是什麼?

炮手關磊與張飛,故意點燃高射炮周圍的火把,暴露在敵人眼前,慷慨就義,為修橋和過橋爭取了時間。

張飛與敵機同歸於盡

當離截止的過橋時間只剩半小時,是志願軍冒著槍林彈雨,用身體撐起了橋梁。

這就是答案。志願軍「沒有一個怕死的」,他們有保家衛國的信仰,並隨時有為這一信仰犧牲的勇氣。

所以電影的英文名叫「The Sacrifice」。管虎說:「我們的主題是犧牲。中國人之所以能在板門店談判,憑的不是武器裝備,憑的是勇氣和犧牲。」

《金剛川》對志願軍戰士的刻畫,沒有落入正面人物「高大全」「偉光正」以至於有些失真的泥淖裡,像關磊、張飛都是真實可感、性情各異的小人物,他們惺惺相惜、肝膽相照的戰友情也非常動人。在和平年代裡,他們就是生活在我們周邊的普通人。但在保家衛國的關鍵時刻,在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便將生死置之度外,視死如歸,捨身取義。

他們不怕死,是因為在他們心中,他們想要守護的東西的分量,早就壓過了他們對死亡的恐懼。

《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我」問志願軍戰爭不艱苦嗎?志願軍回答,「拿吃雪來說吧。我在這裡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他們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裡,泡上一壺茶,守住個小火爐子,想吃點什麼,就做點什麼。」

「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悶的慌哩。眼看著外面好好的太陽,光光的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裡蹲防空洞,祖國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們就可以在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們想騎車子也行,想走路也行,邊溜躂邊說話也行。那是多麼幸福的呢!」

志願軍守住的不僅僅是這座橋,他們守住的更是家與國,是千千萬萬遠離戰場的普通人安寧的生活。他們受苦,是為了老百姓不受苦,他們犧牲,是為了老百姓不犧牲。他們當然是最可愛的人。

而《金剛川》之於今日觀眾的啟示是:在和平年代裡,我們也不能忘了我們有過這麼一座橋,我們要守住志願軍用血肉和精神凝聚搭建的這座信仰之橋。只有信仰之橋是「打不斷、炸不爛、衝不垮」的。

守住這座橋!

相關焦點

  • 從《八佰》到《金剛川》,管虎只是想拍好那座「橋」
    在管虎的鏡頭下,從北到南跨過這座橋,那是一個受列強保護的繁華都市。 而從南到北跨過這座橋,那是一片被炮火覆蓋的血肉戰場。 戰士與百姓隔河相望,只不過一邊是上海的浮華,而另一邊是上海僅剩的尊嚴。
  • 《金剛川》橋梁是哪一場戰役 為何美軍炸不掉金剛川的那座橋?
    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黑寡婦"呼嘯而來,火力直指這座「生命之橋」。「黑寡婦」離去後,七孔橋被炸掉了五孔。同時,敵人開始正向我軍前沿883.7高地反撲。工程連戰士在張振智的指揮下,立即開始了第二次架橋。儘管周圍爆炸不斷,全連官兵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敵人當然不會放任我軍架橋。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張振智帶領的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長的橋。
  • 抗美援朝金城戰役,《金剛川》有座炸不毀的橋
    工程部隊為此次戰役做了大量的工作,加修道路452公裡、急造軍路61公裡、架橋72座(長1320餘米)。 而張振智就是工程部隊中的一員,他時任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 張振智部隊的任務是在金剛川巖裡渡口架一座中水位重橋,保障部隊運輸物資暢通無阻。
  • 《金剛川》再現抗美援朝那座「炸不毀的橋」:中國精神,就是神跡
    「一萬人隱蔽在玉米地裡,等著工兵連在金剛川上修橋,美國的飛機隔一會兒就飛過兩架……多希望也有飛機護著俺們。可是,我們的飛機本來就少,還都在前線作戰……」電影以這樣一個小兵視角,展開了抗美援朝最後戰事前,發生在「金剛川」上的故事。
  • 《金剛川》炸橋與修橋
    《金剛川》,指的是朝鮮境內的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這座橋通往當時的作戰前線,是運送人力、物資的一條戰略大動脈,因此成為戰爭雙方爭奪非常激烈的一個地標。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在美軍飛機一次次的轟炸下,我志願軍是如何一次次護橋、修橋,最終保障大部隊順利通過金剛川的故事。
  • 《金剛川》特輯揭秘幕後 演員水中搭建「人橋」
    圍繞這座人橋,片中志願軍戰士們和幕後工作人員都以堅強的意志,詮釋了「血肉之軀築起中國長城」的精神內核,也使得人橋成為中國精神傳承與對話的橋梁。日前,正在熱映中的電影《金剛川》發布人橋特輯,直擊感人至深的人橋場面幕後艱辛。
  • 橋丨金剛川上的「血肉長城」
    橋,名詞解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的路上曾建造了數不清的橋,更是跨越了數不清的障礙。影片《金剛川》中著重刻畫的那一座橋僅僅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個罷了。然而本片所擁有的感人至深的力量也正是出於此——平凡卻真實。
  • 《金剛川》俺們只有十七八歲,唯一想做的事,就是過那座橋!
    關鍵是敵人也知道這座橋的重要性,它是志願軍關係到本次戰役成敗的重要後勤物質戰略通道。對M國敵人來說,那就是必須不計成本,狂轟亂炸毀掉它,M國多的是飛機和彈藥。 電影就是講述金剛川上的這座橋,而志願軍和美軍之間為護橋和毀橋雙方展開了生死較量的故事。
  • 《金剛川》:美國牛仔不懂的又何止一座橋
    如果有人問,電影《金剛川》的主角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橋。有一天啊,俺還真遇到一個美國老兵,他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座人橋,他說: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卻創造了神跡;那不是人類能夠完成的事,但你們,做到了。
  • 系列電影致敬英雄《金剛川》上映首日感動觀眾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10月23日,作為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影片《金剛川》正式上映,首映日場次達15.84萬場,刷新國產電影首日場次紀錄,同時也創下高口碑,同截至當日19:00,《金剛川》首日票房突破了七千萬,位居當日第一名。
  • 《金剛川》堪稱「催淚炸彈」,拍攝幕後:擰成一股繩,通過那座橋
    「從影片後面的字幕也能看到,劇組有五千多人,我們擰成一股繩,就像影片中孩子講的那樣,『我們都想通過這座橋』。」導演郭帆說,雖然《金剛川》是他和管虎、路陽合作,但越做到最後,特別是最後的成片,發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簡單區分開哪段是誰拍的。
  • 《金剛川》之戰,沒有退路,血戰到底!
    電影呈現出的故事沒有歌詞「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那種豪邁甚至整個故事都不像歷史上「淞滬之戰」「南京保衛戰」那樣的重要戰役但它如同一個槓桿,輕鬆地挑起了時代,用小切口打開了那段歷史「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 《金剛川》——融世代血肉金剛,換當下風平浪靜!
    這一戰,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這一戰,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這一戰,人民軍隊戰鬥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勝的血性鐵骨!這一戰,再次證明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 《金剛川》凝聚電影人敬意 七炸七建再現一座橋鋼鐵意志
    取材自真實戰役7次修復炸毀的橋 《金剛川》劇照金城戰役,不如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等為人熟知,但這是當時最後一次戰役,也是達成停戰協議的關鍵性戰役。工兵連冒著敵軍飛機的不斷轟炸,用7天7夜架起了這座載重橋。但很快被敵人發現,四架「黑寡婦」飛機飛來,兩個小時內投下700多枚炸彈,把這座橋炸得只剩下兩孔。危急時刻,張振智第一個跳下河,指揮全連官兵二次架橋,雖然頭部、肩部多處受傷,但他堅持不下火線,繼續指揮架橋。金剛川上這座橋成了炸不爛的「奇蹟之橋」。
  • 電影《金剛川》——以血肉之軀搭建「英雄之橋」
    金剛川的橋面剛剛修好,大部隊正在快速通過。然而,此時敵機卻再一次來到了金剛川的上空,為了掩護大部隊過橋,高炮連將陣地完全暴露在敵人視野中。「點火!」 排長張飛一聲令下,幾名志願軍戰士毫不猶豫,他們就這樣與敵人展開了正面交鋒。
  • 七炸七建,一座橋的鋼鐵意志,《金剛川》凝聚電影人的敬意
    取材真實戰役7次修復炸毀的橋金城戰役,不如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等為人熟知,這是當時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達到停止協議的關鍵性戰役。他當時接到的任務是8天內,在平均每天落彈300多枚的情況下,在水流湍急的金剛川巖裡渡口上架起一座載重橋,並保證其暢通無阻。而當時,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已完全被炸毀。工兵連在張振智的帶領下,冒著敵軍飛機的不斷轟炸,用7天7夜架起了這座載重橋。
  • 《金剛川》導演耗巨資30億大製作!驚現「人橋」!
    《金剛川》改編自真實事件,據一名人物原型爆料,金城戰役是他最難忘的戰役,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三十七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線的物資輸送
  • 金剛川戰鬥遠比電影激烈!戰士守橋80餘晝夜,迎敵黑寡婦和洪水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電影《金剛川》上映後,掀起了一股熱潮。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部真實戰鬥改編的電影,但是真實戰鬥又是怎樣的呢?是不是和電影中描寫的一樣呢? 筆者翻開中國工程兵戰史——《英雄的工程兵》,在「走出國門的威武之師」章節中找到了金剛川上的戰鬥。
  • 《金剛川》刷新國產電影首日場次紀錄
    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獻禮影片《金剛川》全國公映。據第三方監測平臺顯示,上映首日,全國放映場次達15.84萬場,刷新國產電影首日場次紀錄。影片改編自真實的史實,以1953年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為背景,卻將視角聚焦到前線後方,湍急的金剛川河流,上面駕著的一座橋,是通往前線的必經之路,戰士們冒著炮火一次次用血肉之軀修補被敵軍飛機炸毀的木橋。眼看著剛剛修好的木橋又被炸毀,他們繼續義無反顧,連續多次用身體作為橋樁,不辱使命,堅決地守住了這座橋,也是為前線戰士架起「生命之橋」。
  • 《金剛川》幕後特輯揭秘「人橋」拍攝 魚塘內真人實拍 導演田羽生...
    時光網訊 電影《金剛川》正在全國熱映中,截至11月3日票房已突破7.5億。片中那座永遠炸不毀、衝不垮的人橋,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精神的縮影。影片日前曝光人橋特輯,從幕後製作的角度還原了人橋的拍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