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握固內練之秘——神凝、鬆柔、調息

2020-12-14 太極武學傳承

太極拳練什麼?「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修煉精、氣、神三寶乃內練。神凝、鬆柔、調息則是達到內練之學習要秘。

一、神凝:上懸神氣貫頂,管住口、耳、眼、鼻、舌。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是太極拳理論家陳鑫特色強調的練內。《參同契》:「耳、目、口三寶,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觀蜉遊雖微,也在道中。

太極拳初學最難管住自己的,也就是眼、耳、口。心難靜,易受幹擾,太極拳要求似聽非聽,似看非看,口微閉合,此態勢貫徹於整套拳架,固守神意,蓄能儲精養氣,是太極拳內練的主題。固守此三者,不讓其與外界幹擾相通,外不入內,內自不出,耳多聽則搖精,目多視則勞神,口多言則損津,佛學所謂聲色皆是自損。

二、鬆柔:觀佛門雕塑,端立端坐,莊嚴肅穆,端莊慈祥,體態鬆柔,佇觀端祥。

《丹經》:「大道以虛靜為本」。《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真氣從上」。此中「虛」即鬆柔之意。老子論鬆柔有「致虛極,守靜篤」「骨弱筋柔」「柔弱處上」「柔之勝剛」等理論。

道家原理源於《易經》,《易經》之「易」則為陰陽變化論。太極拳是陰消陽長,剛柔相濟的拳術,所以說鬆柔則是太極拳的靈魂。你不知鬆柔,如何理解陰陽,又何以掌握虛實。所以學拳之初我們就要貫徹鬆柔的理論,按照太極陰陽之說和太極拳鬆柔之特性堅持修煉。鬆柔學是太極拳理法學的過程,它貫穿於我們學拳的每一個階段。

三、調息:油然而生靜寂,自我呼吸之間,當下就有屏息深長。

《調息訣》:「息調則心定,心定則息愈調,真息往來,呼吸之機,自能奪天地之造化,心息相依,是謂息之歸根,命之蒂也。一念澄明,常惺常寂,範圍三教之宗,吾儒謂之燕息,佛氏謂之反息,老氏謂之踵息,造化闔關之機也,以此證學,亦以此維生。了此便為證上徵下之道。」天下生物物種之息,自然之道也。

《莊子》:「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太極拳漫步練架行拳調息自在自然「深深」。《大道指要·道言淺近說》:「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因此習練太極拳最重要的是順應自然,任息自調,行拳過程只要守靜,雜念摒棄,自然心靜調息。

習練神凝、鬆柔繼而調息,調息而練氣,修煉太極拳自然是「氣以直養」。「道者,氣也。保氣者得道,得道者長存」。

老子說:「能嬰兒乎!」覺悟維生的真性。這就是常寂中獲取的覺醒的智慧。面對信息化的現代,最難得進入的是心地純樸,心靜如水的常惺常寂,所以有人說:「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論高。」我們的健康要遠離浮躁汙染的世態,自己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得去參悟什麼是神凝、鬆柔、調息。

太極拳如琴,弦太緊則會崩斷,弦太松則不出正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的根本。這不是一味執著一蹴而就的事,留一點清虛寂靜的時空揣摸行拳,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那就是慢練太極拳的入道之門。

相關焦點

  • 練太極拳切忌
    其中太極拳就是許多中老年人會選擇的一種保健方法,因為通過練太極拳有助於平和一個人的心智,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可是在練太極拳的時候有什麼禁忌事項呢? 練太極拳一定要達到手、眼、身合步,精神氣意通。 忌鬆散無力 松是太極拳之門,是太極拳練者入門的第一關,松是使關、節、椎鬆開,使肌、腱、膚擴張,讓氣血直達梢端。絕不是鬆散、松亂、鬆懈。 忌僵硬練力 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是柔中藏剛,松是太極之門,僵硬是太極之絆,用氣滯氣,用力傷氣,是太極拳之大忌。
  • 太極拳中的整勁是如何練出來的?
    太極拳以鬆柔為主要練法特點,在松的同時又有沉勁,而在柔的同時又含有剛勁,其勁法特點為剛柔相濟,內外兼修,行拳中動靜相間,快慢相合,以內催外,以身帶手,上下協調,如行雲流水。以鬆柔為主的太極拳何以能夠獨步武林四百餘年,並且其推廣也在隨時間的推移而在擴大呢?
  • 太極拳,讓心靈回到身體!
    丹田是氣和力的源頭,它汲取大地的能量,以備我們完成使命之用。如果丹田吸足了來自地心的地氣,我們就會覺得身心穩定,能掌握現在,充滿威力,腳踏實地,準備在這個物質星球上全心投入生活,也因此我們能享受當下,無憂無懼地充分感受到自己活在這個肉身軀體之中,所有說,丹田不僅是實現靈性渴望的動力之源,本身也是物質世界的樞紐。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下)
    觀世音菩薩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下)慈航一、傳心開悟法。持咒練拳法就是前輩們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持大悲咒和藥師咒演練太極長拳和十三勢。大悲咒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太極拳知人而不為人知,挨何處何處可擊,出手不見手,滿身都是手,實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在武林之示現,故走架時持咒自有妙應,直接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功力增長迅速。
  • 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關於松,我之所言可能與祝大彤先生在上述兩部著作中的觀點相左。我做為一名無名之太極拳道的愛好者,還請先生賜教。 (一)太極無松 很多太極拳練者主張練太極拳要大松大柔。太極名家李雅軒亦云:「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有人把松稱之為太極拳的靈魂;或者說內功就是松功。許多資深的練家畢生追求松功,可是松功也沒有上身。
  • 河北邯鄲的楊氏太極拳和河南焦作的陳氏太極拳有內在聯繫
    楊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重要流派,創始人是楊露禪。目前國家體委正式公布的48式、24式以及在許多場合表演的太極拳,大多是楊式太極拳或由其演化而來。此圖是位於河北邯鄲永年縣廣平府鎮的楊露禪故居楊氏太極拳以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為基礎演化而來。
  • 簡單易學的易筋經,坐著就能練的傳統秘籍,附詳細呼吸秘法
    易筋經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有了眾多的版本,各門各派都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易筋經功法。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什麼樣版本的易筋經,都有著一個核心,那就是強身健體!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們的物質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這個時候我們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而易筋經源自古老的導引術。
  • 學練太極拳,一般人學姿勢,聰明人都這樣學……
    學練太極拳,掌握規律非常重要。 (一)掌握規律: 1、中正安舒,八面支撐。 2、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3、運勁要有摺疊,進退要有轉換。進步必跟,退步必撤。 4、腰為旗杆,手為旗幟。
  • 太極拳申遺成功,你想習練嗎?
    看來我們還要繼續修煉,修到太極拳的真諦,修出太極精華。你想習練太極拳嗎?如果想,請看下面太極拳習練10大禁忌,保證不會走彎路或半途而廢! 1、忌串門走戶 太極拳是內家拳,重點要內外雙修,如參雜外家拳的招式修煉就很難登堂入室。
  • 以柔克剛是太極拳的基本法則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從大自然觀察到的這些現象,使老子從中認識到「柔弱勝剛強」。
  • 開胯劈叉和開胯練拳的異同
    開胯劈叉和開胯練拳是有異同的,相同之處是需要柔軟靈活的胯部才能完成,都要逐一放鬆腰、腹、臀、大腿根的肌肉、肌腱、韌帶、骨關節等。但太極拳是拳術,是講究意氣和勁力的,要服從意氣和勁力運用這個目的,不是開來展去,給人好看。
  • 初習太極拳,這樣練才能把太極拳練得更好
    太極拳是一個需要長期訓練的才能打好的拳種,看似柔和緩慢,但卻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地練好學好太極拳。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想要練好拳你還是需要經過幾個層次才能掌握太極拳的練習要領。第一層次 先學好拳架學習太極拳,我們之前說過,先要練好下盤的功力,把腿上的勁練出來之後,再開始練習太極拳的拳架。在練習太極拳拳加要的過程中,不要著急,如果可以的話,先練習簡化太極拳24式,從24裡尋找練拳的感覺。
  • 練太極拳十年來所收集的太極拳秘籍230本,堪稱最全的太極拳秘籍
    當然還有一點很多人可能一時看不出來,那就是為什麼我很反感將ufc作為唯一標杆,因為它只是一個賽事,一個商業賽事和奧運會,世界盃不同,它們的生命周期並不確定,只要國際足聯,國際奧委會不作死,在幾個世紀內,奧運會,世界盃會一直存在甚至保持輝煌。但是ufc呢?曾經風光無限的k1,pride何在,尚能飯否???真實的中國功夫高手有多厲害?
  • 太極拳講含光默默什麼意思?別小看一隻眼
    太極拳講神明,明就是陰陽合德,陰可以視為右瞳仁,陽是左瞳仁。太極拳的核心,祖師爺講的非常清楚了:先定根基,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調息就是道家講的風,含光就是火,修煉一定要藉助神光的威力。
  • 練習太極拳「快慢相間、剛柔並濟」的真正含意 通俗易​懂
    陳氏太極拳只有展現「快慢相間」的要求才能體現陰陽互根。但是每一個習練者乃至門派對太極拳快慢相間的理論持有不同的觀點。(一人一太極)
  • 傳統太極拳研習中的定力、辯力與眼界
    ,如是方入傳統太極拳走架之門徑。 傳統太極拳的特點是其式極精而其意極深,故有其所長,亦有其所短。其所長是一旦有所悟,則能有一通百通之效,對傳統太極拳之意能不斷深入,乃至其體用達到神而化之、超凡入聖之境,這已被傳統太極拳諸多前賢所印證。 其所短是一般人不容易深入其裡,如果悟性差,或功夫沒有下夠,即使練上一輩子,也只能得其養心健身之效,難得其技擊制勝之能。
  • 練太極拳若存有這幾種心態,你不會練好太極拳
    ,自己練的是否正確,為什麼那麼多練習者,就沒見一個傳說中的太極高人呢?『其實這也正是太眾練習者的普遍心態,總是在質疑自己練的是太極拳還是太極操,是太極武還是太極舞,是真太極拳還是假太極拳,編者認為有此心態抱此想法者大可不必。
  • 「幸福之城」今天膠州陳氏太極拳研究會亮「招式」!一起練練~
    12月5日上午,膠州市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成立九周年暨張洪禮陳氏太極拳影像發行儀式在翰德軒美術館舉行。市政協副主席王天鴻出席發行儀式。美術館內喜氣洋洋,氣氛熱烈,太極拳愛好者及常州路小學的同學們齊聚一堂,認真觀看了張洪禮陳氏太極拳影像視頻。視頻中,張洪禮精彩的表演引得全場叫好,有的同學甚至跟著比劃了起來。
  • 綿柔藏勁、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拳
    初從蘇桐鳳先生學楊家太極拳老架,惜老先生講授進度太慢,最終未能習完全套拳法。及後一年,方從鄧時海先生高足黃長福先生習得楊家老架108式。當時為了精進所學,課餘常逛書店或舊書肆,偶得拳譜數冊,其中兩冊署陳微明所著,最能存楊澄甫拳法精要。一冊為自由出版社印行的《太極拳秘要》。
  • 太極拳第二十八講 述真篇 長短快慢俱相同
    太極拳開始入門時,大家接觸的都是長勁,長勁是一種以移動重心發出的緩慢釋放的持續勁。這種勁有兩個標準:一是在一定開合間移動重心;二是勁中含化。無論拳架還是推手,如果違背了這兩點就無法形成太極勁。在一定範圍內進行移動重心的開合,就是為了發力,也是必須整體的運動。我們提出練習試力就是為了加強這意識,太極拳架為什麼要緩慢的移動,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勁中含有化勁,就是為了不頂,在發勁的方向上也不與包括對手在內的自然環境頂。有人說短勁是不用移動重心的,而是利用身體內部的運動來發出的,這種定義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