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西方的情人節在中國也悄然興起,老少皆有參與,其熱度不亞於中國的傳統節日。儘管情人節在中國是被貼上了「小三」和婚外戀的標籤,可是美國的小學生卻廣泛參與情人節,並且家長大力支持、學校專門組織活動。難道是美國教育瘋了?我們應怎樣看美國學校組織學生過情人節問題?
01題外話:情人節的來源
基督教剛興起時,是受政府鎮壓的,教徒一經發現就會被處死。作為最早教徒之一的瓦倫丁,為掩護別的教徒而被抓入獄。令人意外的是,他在獄中為一個少女治好了失明的雙眼,而這個少女就是典獄長的女兒。這一奇蹟讓國王更加畏懼基督教,便下令處死瓦倫丁進行示眾。
傳說,到了2月14日行刑這天,瓦倫丁寫了一封署名「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丁)的書信,內容飽含綿綿深情。這封信是寫給典獄長盲女的。瓦倫丁埋葬當日,盲女在他墓前栽下了一株開紅花的杏樹,以示思念之情。為紀念瓦倫丁,基督教徒後來就把2月14日這一天定為情人節。
從這個故事來看,源於基督教的情人節,既包含了多數人認為的男女情愛,同時也包含了人們的關愛、友愛、友誼、思念、感恩和正義的追求。
02美國學校組織小學生過情人節
在美國,學校組織小學生廣泛參與過情人節。美國老師不僅僅把情人節看作是愛情。他們會在情人節這天,向學生講述瓦倫丁掩護教徒的義舉,以及他和盲女的友情,教育學生關愛別人、珍愛友誼。下面就是一個美國老師在在情人節當天展示給學生的教學內容——《時代》周刊,封面的英文表述就說明了過情人節的含義。
過情人節,老師組織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情人節禮物,讓學生發揮想像,創意設計,然後把禮物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送給自己所「愛」的人。事實上這裡的「愛人」已經演變成了有感情、有友誼和值得尊敬與學習的人。讓孩子為「愛人」送上自己做的「禮物」,能夠引導學生愛他人、學習他人、感恩他人;通過動手製作,又培養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和想像能力。
學生家長非常支持學校工作,也借過情人節機會教育孩子。一位愛畫畫的男生,和家長商量製作一些卡片,在情人節送給自己的十個「鐵哥們」和「鐵姐們」。後來家長鼓勵男生多做一些,送給全班每一位同學,這樣能增加和男生願意交往的同學。孩子同意了,測量、劃線、剪裁、繪畫、籤名等,孩子和家長一直忙到半夜,也不覺得疲勞。
孩子們喜歡過情人節,是因為他們自己也能收到很多「禮」和「情」,獲得更多的友誼、尊重和信任。老師在教室內製作了很大的盒子,叫做「郵局」。學生把自己製作的情人卡片、情人禮物放進「郵局」,郵寄給自己「愛」的人,當然學生也能收到自己「愛人」的禮物。老師的話很有意思:「把你自己作為禮物寄走吧,看看最後你到了哪裡。」
03啟發思考:關注文化的價值引導
中國本土的情人節,那就是「七夕節」。早起過七夕節,只有少女們參與,做「七姑娘」紙紮、摺疊雲雀等,目的是為牛郎織女搭橋,渡過王母狠心畫的銀河而相會。如果教師讓學生知道這些,不但能動腦動手進行製作,還能滲透善待人、幫助人和崇尚美好與正義的教育。
感恩節也是外來品,因為與中國傳統道德相通,而為國人很快接受。我們可以結合友善、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感恩節,教育學生懂得感恩他人、回報社會,是社會和諧、生活美好的重要方面。這樣,就與時俱進地為感恩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對於男女生的交往,不能動不動就扣上「早戀」和「情愛」的帽子。要引導學生區分戀愛和關愛,區分愛情和友情,懂得如何正常交往,引導學生把男女交往變成一種同學的友誼、相互幫助的關愛、相互促進的動力。
「洋節日」和傳統節日,都體現了一種多元文化,都有著一定的內涵和價值意義,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汙點和糟粕。在教育活動中,要注重文化本源的了解,更要挖掘與時俱進的教育因素,給學生正確的價值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