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省教育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而對於新的改革方案,關注度最高的是體育分值上升,與語文、數學、英語均為100分。有家長認為,「這對於不愛運動和天生體質差的孩子來說就是噩夢」;更多的家長認為,「將體育列為主科是必要的,沒有體質一切都為零」,「孩子的健康比數理化成績重要」。(光明網)
近年來,學生中的『小胖墩』『小眼鏡』『豆芽菜』越來越多,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受到廣泛關注。不管是學生家長還是學校都採取一定措施加強學生的體育鍛鍊。但是僅僅通過提高體育分值來對體育教育進行「倒逼」,促使師生重視體育課,改變體育課被邊緣化的局面,這顯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得益於這些年一直堅持的中考體育加試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初三和高一學生的體質是最好的,教育改革確實推動了中學生體育鍛鍊習慣的養成和體質的增強。但不能迴避的是,有不少學生和家長抱著應試的心態,在中考前兩三個月進行運動員式的集訓,以提高體育加試成績。中考過後,因為高考沒有體育加試,原本用來參與體育鍛鍊的時間全部被做題擠佔。前段時間,一位體育老師因曬出他總是把課讓給主科老師的聊天記錄而走紅網絡。「體育老師,有求必應,體育課變萬能課,其他老師隨需索取」的現象目前普遍存在於許多中學。
雲南省教育廳發布的意見,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但同時也受到一些人的質疑。現行的體育考試制度中,更多側重考量學生體質,運動技能的考評相對弱化。這其中,學生體質與遺傳因素、後天的成長環境,以及參與體育鍛鍊的強度等都有關係,最後的分數也不與學生的努力程度成正比,這對部分學生是不公平的。
因此,筆者建議,可以降低身高體重等形體類測試項目的分值比例,提高部分可以通過後天訓練掌握運動技能的測試項目,從原有注重學生體質測試,轉型為基本運動技能加上專項化運動技能的方向發展。這樣對學生才會更公平。體育考試終究是達標性測試。只要通過正確的訓練方法和指導,多數孩子都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讓學生把強身健體與搞好文化課學習放在同等位置,持之以恆、強化鍛鍊才是最終目的。(崔滿堂)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