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給予遊俠這樣的評價:「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英雄輩出,在這個所謂禮崩樂壞的時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似乎不受社會法規的約束,只是受內心俠義精神的指引,去做自認為正確的事情,銜環報恩肝腦塗地。放之今日,可能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人難以理解,然而,其中的俠義精神與沉甸甸的縱橫血淚卻可以跨越千年,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幾乎已經蕩然無存的為知己者死的血性精神。
司馬遷為他們立傳,從春秋到漢代,毛筆力透千年,曹沫、豫讓、專諸、聶政和荊軻的個人形象躍然紙上,故事悲壯豪邁,讓人閱讀完心潮澎湃。唐代的那些詩仙詩聖詩鬼,那些邊塞詩人,如高適岑參等都有一顆俠義之心,躍馬江湖道,殺盡奸佞人。李白詩云:「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燕趙傳統的遊俠之風在唐代盛行,也深深影響了李白的「縱死俠骨香」的好任俠的詩歌創作。魯迅先生在《流氓的變遷》文章裡寫:孔子之徒為儒,墨子之徒為俠,可見魯迅對於墨俠所提倡的原俠精神是非常推崇的。裡還有那些汗牛充棟的武俠小說,還珠樓主、王度廬、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這些武俠大家在小說中塑造了眾多俠骨柔情的男女主角,他們縱橫江湖,劫富濟貧,行俠仗義,浪跡天下。不過這些大俠們都生活在小說的世界,現實中的讀者只能通過文字塑造的武俠世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2、
當武俠小說沉寂文壇偶有波瀾,香港的武俠玄幻漫畫夕陽西下日漸沒落,遊俠精神在臺灣的漫畫世界被漫畫家鄭問發揚光大,他的早期作品就結合了東方水墨畫法與西方寫實筆法,尤其是產生於八十年代彩墨繪畫《刺客列傳》,將讀者重新帶回到塵封的歷史故事中,尤其是刺客的揮劍拔刀,決絕剛毅,一躍而起,衣袂飄飄,與水墨的揮灑飄逸,汪洋恣肆、留白渲染珠聯璧合,更加映襯出刺客們的俠士風骨,大氣感傷。鄭問在自序中寫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水墨將成為中國連環漫畫的主流之一」,似乎是一句讖語,後來的2018年之後《鏢人》、《藏鋒行》都大量採用水墨技法,將俠義的江湖延續下去。
漫畫《刺客列傳》內容就取材於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司馬遷用自己的妙筆力透紙背,從魯國勇士曹沫持匕首劫持齊桓公開始,經歷了專諸太湖苦練炙魚之術,尋機魚腸劍刺吳王僚、豫讓拔劍斬衣,為主復仇伏劍自殺、聶政獨自一人,仗劍長虹貫日刺殺俠累、而荊軻用盡計謀圖窮匕見,也以悲劇告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司馬遷字字血淚,寫盡刺客遊俠士獨行亂世,為一人身死家滅的豪氣。鄭問改進了水墨畫法,先在宣紙上作畫,然後白描、著色,油畫顏料、砂紙破布都能拿來用之,水墨的飄逸為神韻,白描的硬朗線條為骨骼,彩墨的瑰麗為魂魄,這樣的彩墨作品,費時費工,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細微處見風格。在當時沒有電腦的時代,就由漫畫師鄭問從頭到尾全程攬下,從史料搜集、人物風格設定與動作設計等,歷經1500個小時精雕細磨成就了一部恢弘大氣的漫畫著作。
3、
33歲的漫畫家鄭問在1991年就因為他的彩墨作品《刺客列傳》獲得了日本漫畫家協會獎,這個獎項之前是從來沒有頒給過外國人,之前得獎的都是藤子不二雄、手塚治虫這樣的大家。這部漫畫也開啟了鄭問的大師之路,三國、東周等歷史都進入了鄭問的視野,歷史故事的框架成為了鄭問的彩墨漫畫的取材之處。
然而,2017年,58歲的鄭問就因為疾病去世了,一代漫畫宗師憾然離世,而那些悠遠還藏在文字滄海桑田的故事與傳奇也許還未形成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回首《刺客列傳》,鄭問說:我想說的,都畫在漫畫裡了。漫畫後面附上了太史公的原文,原先寥寥百字,變幻成無數的金戈鐵馬、彈冠一怒,每一位歷史人物的毛孔都栩栩如生,不管是刺客英雄還是奸佞小人,不管是一介布衣還是甲冑將軍,他們的服飾、兵器都有據可靠,蒼涼的文字上浮起立體的彩色畫面,春秋無義戰,在所謂的周禮崩壞的時代,什麼翻雲覆雨的權謀下,刺客終究只是一枚棋子,留給大家一個凜然的背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執拗、果敢,天真起來壯懷激烈,令人熱淚盈眶。
故人逝去不語,而作品可以代言發聲。畫者行雲流水,攜著俠義之氣,而這樣保留著赤子之心,畫盡了熱血之勇的作品將來又由誰來傳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