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的特殊年份裡,中國的考古新發現依然給我們帶來了驚喜。
秦鹹陽城遺址北區的整體布局面貌逐漸明朗;我國所發掘分布面積最廣、發掘面積最大的釀造設施在安徽濉溪持續發掘;山西絳縣西吳壁夏商冶銅遺址的發掘填補中國冶金考古空白;井頭山遺址把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推到了8000年前;陝西隋代家族墓園成為目前所見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園兆域;新疆白楊河古墓葬的戰國高等級墓群實證「山北六國」實力;濟南梁王遺址的戰國古城將濟南建城史提前約1700年;更值得一提的是曾出土大量精美青銅器的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個「祭祀坑」,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自今年9月開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囯內多家機構啟動了考古發掘。……
通過這些考古新發現,使得我們對這片土地曾經的發生的故事有更加清晰的認知,也讓我們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發布充滿期待。
秦鹹陽城遺址北區布局逐漸明朗
2020年1月13日,中國新聞網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秦鹹陽城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秦鹹陽城遺址北區的整體布局面貌逐漸明朗,其宮、署、郭分列。府庫建築所在官署區的確認,解決了鹹陽城「北宮」中宮、署關係。
秦鹹陽城遺址以渭水為界,分為南、北兩區。按照遺存分布情況,已明確北區的三大功能區:宮殿與官署區、郭區、陵與墓葬區。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都鹹陽城大遺址項目領隊許衛紅表示,通過近年的工作,秦鹹陽城遺址北區的整體布局面貌逐漸明朗,其宮、署、郭分列,利用人工溝結合河流、臺塬等自然環境,勾勒界域和功能區,尤其是府庫建築所在官署區的確認,解決了鹹陽城「北宮」中宮、署關係;而石甲冑製作點、郭區功能的確定,有助於了解鹹陽城與秦始皇陵之關係,說明在秦統一後,渭北區的城市功能整體開始轉變,越來越多地承擔了少府、內史等機構的經濟管理功能。
遺址發掘現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石甲冑作坊出土甲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中國古代最大的釀酒遺址在安徽濉溪發掘
2020年1月澎湃新聞獲悉,根據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結合已揭露遺蹟以及出土遺物,專家研判,位於安徽省濉溪縣的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系迄今為止我國所發掘分布面積最廣、發掘面積最大的釀造設施考古發現。時代跨度是明代晚期、清代中期直到民國時期。這一發現填補了華東地區古代釀酒遺存空白,對研究釀酒工藝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和學術意義。
安徽省濉溪地區釀酒傳統悠久,據文獻記載,南宋開禧二年,官方在淮北渠溝設酒稅官。元至正三年在渠溝設立「酒監」以課酒稅。明代任柔節以「隔壁千家醉,開壇十裡香」的詩句讚美濉溪佳釀。從明代至民國,濉溪境內分布幾十家酒坊,主要沿濉溪縣故城內後大街兩側分布,此次發掘的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位於安徽省濉溪縣北關沱河路北側。
安徽省濉溪縣釀酒作坊遺址現場
黑釉酒瓶,圖片來自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
山西夏商時期冶銅遺址填補中國冶金考古空白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20年3月11日對外發布稱,山西絳縣西吳壁夏商冶銅遺址經過一年的考古發掘,考古專家認為該遺址是一處以冶煉純銅為主兼可製作小型工具的聚落。這是中國學界首次在鄰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帶發掘專業冶銅遺址,填補了冶金考古的空白。
西吳壁遺址面積達110萬平方米,兼有仰韶、廟底溝二期、龍山、二里頭、二裡崗及周、漢、宋等時期遺存,發掘出多個時期的遺蹟與遺物,其中以二里頭、二裡崗時期的冶銅遺存最具特色。
考古人員通過對出土冶銅遺存進行科技檢測,可知西吳壁遺址冶銅作坊的產品為純銅,說明該遺址是一處以冶煉純銅為主,兼可製作小型工具的聚落。這是學界首次在鄰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帶發掘專業冶銅遺址,填補了冶金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二里頭灰坑中出土的銅礦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西吳壁遺址出土的冶銅工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寧波發現8000年前文化遺存
據人民日報報導,2020年6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井頭山遺址的發現,把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推到了8000年前,是目前寧波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化遺存。
井頭山遺址埋藏在現地表之下8米左右。2019年9月至今,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餘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等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貝殼器等人工遺物和早期稻作遺存,以及豐富的水生、陸生動植物遺存。考古專家表示,考古發掘現場已出土的生活遺蹟,可較清晰地復原出8000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部分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和自然環境特徵。
餘姚井頭山遺址發掘基坑位置
餘姚井頭山遺址陶片
陝西發現目前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園兆域
2020年7月3日央廣網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在陝西西鹹新區發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園——隋王韶家族墓園,埋葬王韶、王韶嫡長孫王弘、北周原州刺史王楷(王韶祖父)長子王顯、王楷長孫王仕通等數代七人,這是目前所見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園兆域。該墓園由方形圍溝和7座墓葬組成,圍溝形成的兆域南北長147.7米,東西寬138.5米,面積21360平方米。
考古人員介紹,兆域內分布有7座墓葬,均為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土洞墓,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北周-隋代墓葬形制特徵。以M1王韶墓規模最大、等級最高。M1地表原有封土,早年被推平,現僅存底部厚約0.3米。該墓被盜嚴重,墓室內共出土各類隨葬品67件(組),散亂分布在墓室和壁龕內,器形可辨有武士俑、鎮墓獸,騎馬俑、立俑及陶豬、陶雞等。另有少量墓誌殘塊,無法復原。
王韶字子相,《隋書》有傳,世居京兆,北周至隋履立軍功,在隋任并州長史、項城公,先後輔助晉王廣和秦王俊鎮并州,頗受隋文帝信賴。煬帝即位,追贈司徒、尚書令、靈豳等十州刺史、魏國公。王韶與宇文愷聯姻,其亡孫與北周名將段永孫女配冥婚,顯示了關隴集團極力經營家族地位、維持家族影響力的努力,這也是他們建設家族墓地的目的。
新疆戰國高等級墓群實證「山北六國」實力
戰國秦漢時期,新疆昌吉州地區為蒲類、卑陸等「山北六國」活動區域,考古人員對該地白楊河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墓葬560餘座,是近年在新疆博格達山北 麓地區規模最大的墓葬群發掘,填補了該區域大型墓群考古發掘的空白。據悉,這批應為戰國時期的高等級墓葬與一山之隔的吐魯番交河溝北大墓葬俗極為相似,年代相對略早,實證了「山北六國」的經濟實力,揭示了博格達山南北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關係。
白楊河上遊墓群
白楊河中遊石棺墓群遠景
雙系陶杯
滑石珠飾
濟南城區發掘出戰國古城遺址 將建城史提前約1700年
2020年7月,記者從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工作人員在對濟南梁王遺址進行勘探發掘時,發現了一處戰國時期古城遺址,這處遺址是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古城遺址。
梁王遺址考古隊領隊董文斌告訴新京報記者,今年3月,為配合濟萊高速的建設,一支9人考古隊進行前期勘探。「勘探最後一天,在一個探孔裡發現了夯土,當時我們就想會不會是墓葬。」董文斌說,「隨著勘探的進行,這道南北向的夯土牆越來越長,從10米、50米,一直到200多米,我們的猜想也從夯土墓葬、陵園牆延伸到了城牆。」隨後發現的一段北牆遺址證實,這的確是城牆。最終確定的遺址,位於濟南市鮑山街道辦事處梁王莊三村東北。4月至7月,考古隊共進行歷時四個月的發掘。
這處古城距今約2000多年,年代為戰國中晚期。據考古人員推斷,此城應該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個用於軍事防禦的邊邑城市。
考古人員正在進行發掘工作
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個祭祀坑
央視新聞2020年10月13日消息,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四川考古人員在三星堆遺址區域內,新發現6個「祭祀坑」。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從2020年9月開始,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囯內多家機構啟動對這6個祭祀區的考古發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冉宏林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針對三星堆遺址本身而言,新發現這些祭祀坑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確在這個區域,它是一個集中分布的祭祀遺存,意味著這個區域是當時古蜀國都城的一個祭祀活動場所。祭祀活動場所的確認,也就能夠為我們整體把握三星堆古蜀國都城當時的空間、格局、結構和裡面各種人群的分布情況,有很大幫助。」
三星堆二號坑出土 金面銅人頭像
(綜合來自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中國新聞網、新京報、澎湃新聞等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