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就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冬至」,而在20日這天晚上,就是蘇州人必須要大吃一頓、且隆重程度不亞於春節除夕夜的「冬至夜」!這也是蘇州人對傳說中的「冬至大如年」的最實際性尊重!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你知道這個「冬至大如年」,究竟是怎麼回事嗎?
蘇州「冬泳魏群」攝
原來,從氣象學來說,冬至這天是太陽的轉折點,冬至日過後,太陽就將走「回頭路」,新年就在眼前。因此,古人也將冬至節氣,當成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冬至日的重要程度,也就並不亞於新年。「冬至大如年」之說,最早見於1818年的《清嘉錄》。那時候,漂泊在外的遊子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冬至糰:比戶磨粉為糰,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蘆菔絲等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並以饋貽,名曰「冬至糰」。 案:《歲時通考》載「十月初二日,吳俗作糯米京糰,列酒果祀先以告冬」。今俗以冬至前一夜。江、震《志》則云:「冬至,舂餈糕,以祀先祖,並以饋貽,家家祭灶。」蓋猶本崔實《四民月令》「冬至,薦黍糕於祖禰」之意。蔡鐵翁詩:「大小團圓兩番供,殷雷初聽磨聲旋。」註:「有餡而大者為粉糰,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
這段文字,就是出自《清嘉錄》。
那麼現在問題又來了,你知道「記錄介紹中國人傳統節日」的《清嘉錄》,又是什麼人寫的嗎?
其實,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清朝時期「富貴身世、狎邪青春、才情縱橫」的蘇州人顧祿!
嘉慶二十三年(1818),那一年,顧祿25歲。因為去世的母親守孝,他不再出遊,就開始閉門撰寫他記錄蘇州風土人情的《清嘉錄》。
從《清嘉錄》中可見,那時候的蘇州人,對「冬至節」的重視程度,就已經是「不亞於過大年」了。
現在蘇州人,在過冬至節時,又與東北人吃餃子、上海人吃湯圓、杭州人吃年糕不同, 蘇州人講究的是在「冬至夜」必須合家團聚,一起喝冬釀酒,再配以有各種熟食滷菜的大餐。
不管是個下雨下雪、寒潮降溫的什麼天氣,蘇州人購買滷菜的熱情,就如同去年冬至夜這天上午,在百年老店杜三珍門前,排的這個長龍擺尾之大隊!
其實為了蘇州人過好「冬至夜」,蘇州規模最大的滷菜行業龍頭企業杜三珍,每年都要為市民們備足多達80個品種以上的蘇式滷菜。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圈裡叫的各種家禽家畜,被杜三珍企業掌門人、國家級烹飪大師周斌先生,歸納為蘇州人傳統口味的「美味飛叫跳」。
「整雞整鴨整塊大方肉,是冬至祭祖、吃團圓飯,家裡一定要買、要上的。」一位杜三珍老客戶的這句話,也代表著大多數蘇州人的行事方法和想法。
今年杜三珍又整合國家級和省級大廚優質資源,在冷鏈鎖鮮、無化學添加等方面,大力優化蘇式滷菜品質,據總店店長曹雲介紹,該店目前重點推出了前店後場、現燒現賣的獨特蘇州口味醬排骨,以及蘇州傳統農家特色的稻草扎肉、爊鵝等熱銷品種。
「有得吃,吃一夜,沒得吃,凍一夜」,隨著蘇州人對民俗傳統的越來越重視,為了吃好這頓「大如年」的冬至夜大餐,杜三珍這家百年老號也為蘇州市民「操碎了心」,從10月份開始,他們就為今年蘇州這場「冬至美食節」,啟動了籌備程序。從本月15日開始,滷菜車間就已經24小時不間斷,開足馬力進行加工生產了。
怎麼樣?今年的冬至夜,在哪裡跟誰一起吃蘇式滷味大餐,你已經想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