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水仙
品冬至宴
參加冬至節氣課堂活動的家長和孩子合影
拷冬釀酒
冬至節氣課程表
上課地點:觀前街、姑蘇區平江街道觀前社區
課程:
1.零拷冬釀酒、聽老蘇州講冬至習俗
2.嘗冬至宴、包冬至團
3.雕刻水仙、體驗冬至盤
文/本報記者胡毓菁朱雪芬嚴松李淵
圖/本報記者李淵
冬至俗稱「冬節」「亞歲」等,其在農曆二十四節氣中很特殊,既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在蘇州,冬至是人們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清嘉錄》記載,民間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有得吃,吃一夜」,一桌象徵著幸福團圓的冬至宴,冬釀酒、各色滷菜、冬至團必不可少,而且,還必須是來自各家老字號的,才最能品出江南吳地的原汁原味。
此次,蘇報「廿四趣」節氣自然學校聯合姑蘇區平江街道觀前社區,來到古城老字號集聚地觀前街,開設冬至節氣課堂,帶著孩子們聽老蘇州講典故,去老字號拷冬釀酒,並在糕點師傅和烹飪大師的指點下學包冬至團、了解冬至滷菜製作方法,最後,再親手雕刻一株水仙花球,體驗吳地冬至的民俗與物候,過一個真正的蘇式原味冬至。
拷一瓶冬釀酒
讓冬至充滿儀式感
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冬釀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製而成,老字號元大昌沿襲傳統做法,深受老蘇州喜歡。本期課堂上,孩子們走進元大昌,體驗一把零拷冬釀酒,在這一傳統習俗裡感受蘇州文化的魅力。
昨天一早,元大昌門口便排起了長龍,市民們有的拎著礦泉水瓶,有的帶著暖壺,紛紛前來零拷冬釀酒。孩子們也在元大昌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學習用籪子和漏鬥拷冬釀酒。「籪子和漏鬥是專門零拷冬釀酒的工具,一籪子就是250毫升。」元大昌總經理卞克亞和小朋友們仔細地講解,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等著上手。孩子們左手拎壺,右手拷酒,不一會兒,就都拎上了自己的專屬冬釀酒。
「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曾從事四十多年文化工作的老蘇州朱振國指著宮巷燈柱上的連環畫給大家講解著蘇州冬至的歷史和背後的文化,其繪製的連環畫《元大昌》描繪了民國時期的冬至零拷酒的場景,地點與如今的元大昌緊鄰,有著一股別樣的味道。現場,孩子們聽得認真,家長們也紛紛感慨,以前逛觀前街從來沒發現這些深藏其中的文化,真是獲益匪淺。
一桌暖意冬至宴
吃出家的味道
老話說:「有銅鈿吃一夜,嘸銅鈿凍一夜。」冬至夜,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一桌冬至宴,豐盛的飯菜裡除了暖意,更多的是家的味道。本期課堂上,來自老字號趙天祿、得月樓、綠楊餛飩的大廚們各顯身手,切滷菜、炒熱菜、包冬至團,讓孩子們見識了頗有講究的冬至宴。
「老蘇州的冬至宴裡,滷菜是必不可少的,每年一到冬至,蘇州人就會排隊買滷菜。」來自趙天祿的江蘇省省級烹飪大師馬衛國介紹,醬鴨、燻魚、肚子、油爆蝦、羊糕、醬肉,還有時令的涼拌海蜇、辣白菜等,都是蘇州人過冬至夜的滷菜標配。現場,馬衛國帶來了這八道美味滷菜,和孩子們一起分享。
說起老字號趙天祿,不少孩子發問,「為什麼以前沒聽說過?」馬衛國為大家解開了這個疑問。其實,趙天祿創立於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1967年,一場大火讓趙天祿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直到2018年,趙天祿在葑門橫街重開。
除了滷菜,冬至宴上的幾道蔬菜也是寓意深刻。來自得月樓的特高級烹飪廚師沈曉平親自掌勺,為孩子們現炒了四道冬至菜。「水芹菜寓意勤勞,豆芽是如意菜,冬筍有高升的意思,青菜蘑菇則是祈福家人平安。」沈曉平告訴孩子們,一桌冬至宴每一道菜都大有講究,因為這是為家人準備的團圓宴。
冬至夜,有菜有酒,還得有冬至團。「蘇州人在冬至夜要祭祖,用的是大個的冬至團,冬至這一天早上叫『冬至朝』,人們吃的是小個的冬至團。」綠楊餛飩觀前店負責人林斌說,除了冬至團,老蘇州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冬至吃餛飩寓意吃掉「混沌世界」,還一個清平世界。現場,孩子們親手包了冬至團和餛飩,感受了老蘇州的冬至宴。
雕一株水仙
祝福新年更美好
蘇州人在寒冬之時,也想要一份浪漫,冬至蘇州人要雕刻水仙,期待它為新年送上祝福。
昨天,來自皮市街花鳥市場的蔡麗娟為孩子們帶來了水仙花球,現場教大家如何雕刻花球。「水仙花球要用刀修過,才能生長得姿態優美,不然長出來就像是大蒜!」在蔡麗娟的指導下,孩子們拿起美工刀雕刻起來。因為太著急,夏晨軒小朋友操作出錯,傷到了芽葉,把這位小男子漢急得眼眶都紅了。蔡麗娟連忙安慰他,「花芽也不是越多越好,有些本身是需要修掉的,剩下的花芽會開得更壯。」
昨天,老字號採芝齋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粽子糖,作為簡易版的冬至盤。觀前社區黨委書記翁明浩希望冬至節氣送給孩子們一份甜蜜。
家長感言(部分):
夏晨軒小朋友家長:作為來蘇多年的新蘇州人,第一次完整體驗了蘇州人過冬至的習俗。小朋友們親手為親人打壺冬釀酒,宮巷路邊的手繪畫,細數吳國泰伯、刺繡沈壽、蒯魯班等,讓我們身為新蘇州人充滿自豪感!
馬淼森小朋友家長:我們沿著古城中軸線觀前街宮巷,從泰伯的歷史故事開始,一路走來,老字號鱗次櫛比,拷冬釀酒的元大昌、賣滷菜的趙天祿、主打糖果酥餅的採芝齋等,不管時光如何變化,不變的永遠是文化傳承。此次,我們和孩子一起深入了解了蘇州人過冬至的習俗,對傳統節日寓意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高梓清小朋友家長:二十四節氣之冬至,拷冬釀酒、包冬至團、雕水仙……節氣課堂不僅教會小朋友動手動腦,還將文人匠工通過手繪圖展現在我們面前。
李昕燦小朋友家長:冬至是蘇州古城一個「比新年還重要」的日子,不管是冬釀酒、冬至團、雕水仙,還是觀前街向我們展現出的各種古老習俗文化,都會作為一個美好的回憶刻在孩子們心裡,一直傳承下去。蘇式的美食入口即化,擺盤的巧奪天工,這次活動真是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