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根本法門,就是要安住當下

2021-01-07 平常新語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聞思佛法,如果不能在當下一念得到落實,就像是遠水不解近渴。手有千根線,全靠一根針,只有把針磨銳利了,線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否則也用不上。如果不能把握當下一念,所學的知解也只是擺設而已,中看不中用。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雖行千裡,卻也始終不離足下,能走好每一步,就能遠行千裡,當念之理,亦復如是。老子曰:「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學佛無難,善護當念――守護好當下一念。修行最根本的法門,就是要安住當下。

南懷瑾先生講《金剛經》一開始就提到「善護念」三個字,其意義簡單地說,就是要我們妥善地照顧我們自己的念頭,而這個念頭無他,就是我們的「當下」一念。故「善護念」實際上已包含了所有的修行方法,至於如何去妥善地照顧「當下」的一念,方法上也許各異,但卻是殊途同歸。

【憨山大師】如今做工夫,先要剷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六祖大師】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是為功德。【元音老人】對境不迷惑,不動搖,能起用,這個功夫就是觀照。訣竅就是「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牽」。【淨慧長老】讓覺知自己當下這一念,運用在任何境界上,都不被境界所轉化,這是用功的一個玄之又玄、簡之又簡的法門。

相關焦點

  • 佛陀對文殊菩薩的回答 就是對圓覺法門的開示
    要如何修行,才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佛陀在聽了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以後,感到非常高興。立即回答文殊菩薩,有無上的圓覺法門,能夠讓禪修者當下就生起清淨心。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佛陀對文殊菩薩所講的無上圓覺法門。佛陀對文殊菩薩說:有一種叫圓覺的修行法門,是無上的法王。
  • 佛教,無論您選擇了哪個法門修行,都一定要一門深入到底
    甚至還有許多不常見的法門,比如嬰兒行,要讓我們像嬰兒一樣有一顆童心,比如閉口禪,就是為了避免造口業,索性連話都不說了,還有抱冤行,就是認為自己罪業深重,經常懺悔反省,以及頭陀行,就是極度的苦修,甚至睡覺都在墳場,警告自己生命無常,時光寶貴。
  • 學佛之人應該知道的修行法門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又稱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是淨土修行法門 ,這種修行法門,是快速精進的法門,只需九十天時間便能證得十方諸佛皆在眼前。《般舟三昧經》,由東漢時代月氏國的支婁迦讖大法師翻譯成漢語,分為上、中、下三卷。
  • 當慈法師:疫情在前 一定要安住當下
    當前我們佛弟子們一定要安住當下,好好在家讀書,誦經,靜心,也就是給國家,親友帶去最好的祈福平安。許多人還在危難中度過,我們都要相信,危機一定會儘快解除。那些醫生、護士、義工們無微不至、不分晝夜、盡心盡力的在一線控制疫情。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致敬守護在一線的所有醫護人員!這個世界不管有多麼困難,只要我們都以智慧、慈悲、愛心的願力去面對,一切都會很快過去。
  • 對自己也要慈悲一些!
    許多人縱然經過多年的修行,態度還是相當嚴苛。我們總是懷著罪惡感修行,好像只要修得不對,我們就會遭到排斥一樣。我們修行好像是為了雪恥,我們似乎很怕別人批評我們打坐的功夫不夠高。或許最重要的法門就是放鬆和開心了。它可以幫助我們那混亂的狂心憶起自己本有的溫柔,然後將其擴散出來,把抱怨和苛求自我這些銳角磨圓。有的人接受別人比接受自己容易。我們總覺得慈悲應該是保留給別人的,而始終不明白對自己也要慈悲一些。
  • 終日忙碌也能修行參禪,禪師開示:生活中的法門最簡單
    終日忙碌也能修行參禪,禪師開示:生活中的法門最簡單 | 文 青衫文齋禪,是一種自然之道;參禪,通常是指修行人對自然天機的感悟。即使有少數人也學修行參禪,但緊迫於忙碌也使他們「心不在道」,雖然處處有真如,卻依然懶於精進用功,修行過程中疏散放逸,功夫時斷時續,六根對六塵,一點點的覺照也因亂轉念頭而不知所蹤。心,得不到降伏,萬念紛呈,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根本見不到「清淨」。
  • 把修行當零食點心偶爾食是不對的,要把修行當主食頓頓吃天天吃
    】每個人都應自問:自己的心態夠不夠意思,能不能保證修行,能不能決定往生?修行的心態與當時談戀愛的心態,當年為事業奮鬥的心態相比有多少差距?以這種殘缺不全、馬虎將就的心態來修行會帶來什麼弊端?二是從樂於多聞,多聽,拜山拜師到只從一師、聽一法、信持一法,將修行進行到極致的轉換。三是從樂於明心見性,降伏其心,求開悟求神通感應,求奇特效果,到歸於淨土、簡單直接安住當下老實念佛的轉換。
  • 依照圓覺經進行修行 就能得到圓滿的解脫
    當時佛陀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萬大菩薩,安住在三昧正受甚深禪定的法會中。文殊菩薩首先從禪修墊上站起來,謙恭地頂禮佛足,圍繞佛陀右繞三圈以後,恭敬地對佛陀說到:大悲世尊,祈願您能為今天在座的所有法眾和諸菩薩,解說實現內心徹底清淨的修行方法,以及禪修者應當遠離的對佛法的錯誤認識,使未來求覺悟解脫的眾生不會墮入邪見。
  • 安住般若的火焰,以欲制欲歡喜禪
    歡喜禪人生第一大事就是種欲,種下各種各樣的欲因,要種善的欲因,不可種惡的欲因。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貪慾,最好的伴侶就是清淨之欲、心靈之欲。物質的欲最沉重,心性的欲望最輕鬆。不過,天人要的是心性的欲望,人類更傾向於飲食男女的物慾、性慾。人最可怕的是虛偽,嘴上不要身體很真實,身體不要內心很誠實,如果寧肯失去真實的自己,也要虛偽的自己,那無異於扭曲的魔一般。 所以,不要輕易說無欲則剛,越壓抑欲望,欲望潛伏得越深,長久並不是一件好事。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一、修行無非就是學做人、做事。做人、做事、學佛修道本是一體,三者是一不是三。把人做好,才能把事做好,把事做好,才能把佛道學好。因為,學佛修道就是學做事,學做事就是學做人,所以,學佛修道就是學做人。二、怎樣把修行落實於當下呢?首先,要努力完成學佛修道的一切功課,以汲取真正的修行營養;其次,要活學活用,不能做「書呆子」。
  • 不是僅念經,要跟藥師佛十二大願相應(忠明法師藥師法門開示3)
    我們修行就是這樣的,你們跟著我想求財富、求健康,其實,我也已在向你們求東西呢,我向你們求什麼?(眾鼓掌)你們也要把你們的心布施出來啊!我們只有當下清淨的時候,心如琉璃,不是說真的身如琉璃。我們形容武功練到天下第一,叫爐火純青,這不是說你功夫練到臉上發青啊,是因為火焰溫度最高是青色。功夫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就時最高境界了。
  • 學佛修行也要靈活運用
    學佛修行也要靈活運用不管你修密,修禪,修淨都是好的,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說了八萬四種法是針對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病,根據個人的根器對症下藥,末法眾生業重修淨土是最合適的,但有根器利的同修,他們適合修密,修禪,只要你對所修的有信心,修起來很順就是最好的,佛法是平等的,佛法要精修,專修,要一門深入,常時燻修,要老實,聽話真幹,才能達到終極目標。
  • 《金剛經》:凡夫菩薩與聖賢菩薩,不同的修行階次,不一樣的功德
    在《金剛經》的第十八品和第二十五品中,佛祖為眾生開示了真正的菩薩必須要通達無我法,「說有我者,即非有我」的甚深微妙法門,可是這我無我法,其義頗深,其意難明,一般眾生,難以理解悟入,不明其義很有可能使修行功虧一簣,所以佛祖在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中以菩薩的行業布施之異同,繼續為眾生開示般若之理
  • 「自我教言」若心真正能安住,分別心失於法界(連載2)
    『自我教言』不只是入門的導引,更是久修行者的一面好鏡子,去反省及自我教言,為佛學 及修行態度的明確指引,去除很多謬誤及修道上的倒見。書內一再強調聞思的重要性,正是建立 『正見』的要素。修心的方法應該是不緊不松,希望大家對 三寶應該生起信心,特別是對自己的導師要作猛厲祈禱:祈禱上師您心中的智慧完全融 入我的心間,願我將來能弘法利生,請好好地 加持我的相續。這樣,哪怕是一剎那祈禱自己 的傳承根本上師,上師的大悲加持也會對我們 有很大的意義。
  • 修行人要發大願、立大誓
    而這種關懷也好,愛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沒有任何目的,是本當如此的,這就是佛法的精神。調心的最後目的是要把心調伏得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貪心、沒有痴心,最後全心全意來為大眾服務、為大眾做牛做馬。「戒」,就是道德原則;「定」,就是那些能夠使一個人情緒穩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來辨別修行的法門正確與否、是否走錯了路的覺照能力。修行人要發大願、立大誓。只有把自己這一點點心力都奉獻給眾生,才會有無窮無盡的動力去戰勝困難、攀登高峰。
  • 宗喀巴,藏族人心目中的「第二佛陀」,顯密並重的修行法門
    其實這「身口意」說直白了指的就是你的身體,言語和思想,藏傳佛法認為只有這三點都修行圓滿了,你也就成佛了。不管顯宗還是密宗對於這個根本都是一致的,只是他們強調的方向不同,顯宗比較注重理論,要求信徒多學習佛經,然後按照佛經中的去做,也講究公開的弘揚佛法,這也就是「顯宗」這個名字的由來。
  • 問禪:為什麼說參禪是修行之要?
    因為我當初在家的時候,並不知道有這些法門可以修行。也不是因為修了念佛法門才發心。為什麼呢?因為我還在俗家的時候也已經開始念佛,但是因為還是不知道到底生死為何物?如何才能出離生死輪迴?所以我才發心出家修行。」曰。然。如子所言生死者。古雲心迷則生死始。心悟則輪迴息。子為生死發心。當知參禪為修行之要。其餘不待辨而釋然矣。何則。念佛者念此心也。看教者辨此心也。持咒者護此心也。
  • 藥師法門的修行方法(一)—持名、供養、誦經與持咒!
    如何修持藥師法門,其具體的方法就如《藥師經》所說有四種:(一)持名念佛;(二)供養藥師佛形象、《藥師經》與弘揚此法門的法師;(三)誦讀《藥師經》,以及演說、開示、書寫等;(四)持誦藥師咒。《藥師經》中提到要「專念受持」,「專念」是將心專注於一處,一心不亂;「受持」是能信受奉持,毫無間斷。只要能專一心志,在語默動靜間時時持誦「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日日行持,就能消災免難,所求皆可滿足,得到究竟的安樂。
  • 修行的重點—仁山法師
    所以這裡的清淨主要是講的三業行為身口還有我們看不見但是能夠覺察到的那個意身 口 意 三業是我們當下學習的重點我們現在很多對佛法感興趣的朋友一進佛門就問什麼法門好我學什麼法門適合其實法門都好那哪個更好呢適合自己的就更好不要將法門去比個高下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沒有差別差別在眾生的根機不管選什麼法門我們掌握一個原則就行了
  • 太師佛法11:去分別心是修行的重點,要去掉分別心真的很難嗎?
    這就是壽者相。  總結:佛是無相;菩薩有我相;羅漢有我相、人相、眾生相;滅了眾生分別的高級羅漢只有我相、人相;凡夫則是四相俱全。  《金剛經》說菩薩沒有四相,這是對當時中等根器的弟子們的方便說法。《金剛經》本身針對的是中等根器。弟子問佛心如何安住,還有這個要安住的心,所以,大乘佛教認為《金剛經》針對的是中等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