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西遊記》這部電視劇一定是所有人的童年,
其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
撲滅火焰山的故事你一定不陌生。
充滿奇幻色彩的火焰山,
就藏匿於火洲之地吐魯番之中。
吐魯番的景點多且雜,如果只有一天時間的小夥伴一定要提前確定一下想去景點,規劃好行程。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條全是經典景點的線路:
柏孜克裡千佛洞-火焰山-葡萄溝-坎兒井
以下是我的推薦理由!
劫後餘生下的文化瑰寶-柏孜克裡千佛洞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位於新疆吐魯番市東45公裡火焰山上,木頭溝西岸的懸崖上。
目前現存壁畫有40多個,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也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始鑿於南北朝後期,經歷了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這裡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
在歷經了麴氏高昌王國的發展之後,柏致克裡克在唐西州時期名叫「寧戎寺」,是新疆地區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負勝名。
北庭大都護楊襲古曾重修寺院,從這一事實說明,柏孜克裡克石窟在當時已發展成為西庭地區的一處佛教聖地。
屬於這時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號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十一世紀以後重新修繪的,這一時期壁畫題材主要是發源於中原地區的大型經變畫。
盛唐的新畫風進入了高昌石窟,將用線造型的藝術技巧推向高峰,畫面線條簡潔流暢,剛勁有力,寥寥數筆,形神兼備。
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公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後,佛教漸衰,柏孜克裡克千佛洞隨之衰落。
20世紀初期這裡屢遭俄、德、英、日等列強的盜劫破壞,壁畫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柏孜克裡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
雖遭嚴重破壞,但劫後餘生的佛座華麗精緻,殘餘的壁畫內容豐富,顏色鮮豔奪目,柏孜克裡克千佛洞仍不失為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藝術寶庫,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趕得巧,在洞窟旁,還能遇到一位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維吾爾族的老人彈奏著熱瓦普。
也許弦樂就是有這樣的功效,每次弦跟弦共鳴的時候,那種帶著悽涼的調子會讓人潸然淚下。就連最歡快的曲調,用弦樂表達出來時,也是樂中帶著悲的。
「中國熱極」——火焰山
離柏孜克裡克千佛洞13公裡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火焰山。
這裡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巖和泥巖組成。
火焰山在維吾爾語裡被稱作「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山長100多公裡,最寬處達10公裡,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童山禿嶺,寸草不生,飛鳥匿蹤。
每當盛夏,紅日當空,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砂巖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火焰山是中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高達攝氏47.8度,地表最高溫度高達攝氏89℃,沙窩裡可烤熟雞蛋。
多年測得的絕對最高氣溫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溫度能達到89℃,是名符其實的「中國熱極」。
火洲之下的「桃花源」——葡萄溝
葡萄溝,位於新疆吐魯番市區東北11公裡處,溝內有布依魯克河流過,主要水源為高山融雪,因盛產葡萄而得名。
這裡也是火焰山山谷中最大的一個溝谷,它像一條綠色的絲帶,飄逸在盆地中央。
很難想像這麼嚴酷高溫乾旱的地區有這樣的綠洲,一進入葡萄溝景區溫度立刻下降了至少10°C。
這裡的葡萄園連成一片,到處鬱鬱蔥蔥,猶如綠色的海洋。在這綠色的海洋中,點綴著桃、杏、梨、桑、蘋果、石榴、無花果等各種果樹,一幢幢花窗飛簷的農舍掩映在濃鬱的林蔭之中。
在這裡還能看到像蟈蟈籠似的房子——晾房,在吐魯番這種房子隨處可見,人們在長期的葡萄生產勞動實踐過程中形成了晾房文化。
它既不同於其他國家利用陽光暴曬,也不是利用人工加溼烘乾的,而完全是憑藉吐魯番乾燥溫暖的氣候自然風乾的。
晾房的建築結構主要分為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各地區的區域文化不同,其建築圖案也不盡相同。在吐魯番晾房主要以伊斯蘭教建築圖案為主。
葡萄成熟季節,菜農們把一串串新鮮葡萄掛到木桿十字架或鐵絲上,大約經過兩個月的自然陰乾,然後下架、打杈、裝袋完成整個晾制過程。
來葡萄溝,除了來體驗採摘的樂趣外,最重要的當然就是來這裡吃葡萄。
這裡所有品種的葡萄都特別甜,糖分含量特別高,這是由於吐魯番的獨特氣候所導致的。
尤其是這裡生產的無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營養豐富,素有「珍珠」美稱,其含糖量高達20-24%,超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
坎兒井——解密吐魯番的生命水之源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
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
總的說來,坎兒井的構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清代蕭雄《西疆雜述詩》云:「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勝連環。疏泉穴地分澆灌,禾黍盈盈萬頃間。」它說出了「疏泉穴地」這吐魯番盆地獨特的水利工程最大特點。
正是因為有了這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數十萬畝良田,才孕育了吐魯番各族人民,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在吐魯番,
與漫天繁星的夜空作伴是常有的事。
你不必多想,
只需要靜靜地躺在草地上,
讓溫柔在你的歲月中留下輕撫的痕跡。
(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