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塵世間,左手一杯茶,霧氣繚繞中,看遍人生百態;右手一樽酒,仰頭一飲,醉在今朝。
人從茫然無知中來,是要經歷一個過程,待到斜陽落幕,又默然清輝的去。
前半生的輕狂與濃情,如今已化為清泉松石,淡然而止;前半生的聚在一起的朋友,恍惚間大多已沒了蹤影。
有酒忘杯,有茶忘詩。後半生的追尋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無非是一個不大的圈子,和有你、有茶、有酒的生活…...
圈子不必大,摯友知交,三五之數。
「邀二、三知己,酒約黃昏,納著晚涼,茶話好時光…」
有一項有趣的研究表明:25歲時,你的朋友數量達到頂峰;過了25歲,你的社交圈會越來越小。
年輕時追逐於熱鬧與激情,想看遍世間的瑰麗絢爛,結交四面八方的朋友;後半生,經歷了,走過了,便將浮華隱於青春,明白自己是個什麼人,也知道了自己想要怎樣的朋友。
一路上所遇所交,漸行漸遠,人各有志。前半生交朋友的理由很多、很雜;後半生留下共行的摯友,「臭」味相投,不見,不說,亦為從心之友。
社會學上有個結論,人的一生所遇之人,欣賞的會有3000個,比較穩定的圈子關係,會維持在150個人左右,而這其中,除開工作、親戚、社交範疇,真正陪伴一生的知己,不過一手之數。
多了,複雜了;少了,孤獨了。三五摯友,正好正好。
圈子不必雜,茶酒同好,隨心甚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人貴在自知。少些無謂的追尋,著眼於事物的本質,就是人的自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間陋室,盛裝所有的夢想、回憶、和真心。能夠走進這間陋室的人,才是自己所渴求的朋友。
斷、舍、離。斷不了、捨不得、離不開,優柔寡斷是痛苦的。走到該斷舍離,以空杯心態再走新路的節點,就得毫不猶豫。斷掉無用的社交關係,捨棄複雜的利益深淵,離開負能量的朋友。人生到頭,活得自在輕鬆,還是要去追尋世間的美好,在茶中,在酒中,更在心中。
給心靈騰出空間,來一段為己而活的悠閒。其實人生俗事何其之多,不過大多都在為別人而做。圈子雜了,人忙,忙字拆開,是心、亡,越忙,就越迷茫;閒字拆開,是門、木,門裡植樹,晨起到日暮。
鄙人所求,不外兩樣。會飲茶,懂品酒,就好。
朝來飲茶暮飲酒,笑看風雲奔忙人。
古人有八大雅事,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私以為世間之物,集萬道之大成者,唯二茶酒。
茶者,靜中思,於杯杯清茗中化去執念,滌蕩身心,若得山水案桌,木樓清流,更是越飲越透徹。
酒者,醇如歌,取三分熱烈,得三分醉,享三分放肆,唯一分情。於醉中聽自己,聽歲月長歌。
茶酒之道,都重在養人,重在把人心中的煩憂、雜念、與大悲大喜清空。要哭便哭,要樂便樂,人生的純粹才最是從容。
千秋大業一壺茶,萬丈紅塵三杯酒。本來就是如此簡單,別讓圈子太多、太雜,如果身無事牽,邀之三五知友,清晨茶館裡泡了一壺清茶,安閒地坐他幾個鐘頭,斜陽落幕後,尋一小酒館,開一瓶老酒,共醉於月夜。就這樣,飲茶,品酒,不說話,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