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平
提到酒,你會想到什麼?推杯換盞的場面?晃晃悠悠的醉態?把酒言歡?借酒消愁?這些也許都會有。但是,我今天說的是與詩有關的酒,對,歷來都有詩酒不分家的說法。
那麼,提到唐詩,你第一個想到的是誰?這個人大概非婦孺皆知的李白莫屬了。想到了李白,會不會想到他「一飲三百杯」的酒神形象呢?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余光中先生在《尋李白》裡寫的,足見詩與酒的密不可分了。再看看杜甫,他把唐朝最能喝酒的八個人寫成詩,把他們笑傲江湖,嗜酒如命的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這詩寫得也真是沒誰了。
《飲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杜甫在這首醉八仙詩,從飲酒的角度,依次描寫了賀知章、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八位酒仙。賀知章資格最老,第一個出場,其他基本上是按官爵出場的,從王公宰相一直說到了布衣。是一首極富有特色的人物肖像詩。
首先,杜甫說的是賀知章。賀知章醉酒後的形象是騎馬像坐船,不小心失足落入井中,都能就勢在井底下睡著。明王嗣奭《杜臆》卷一記載「阮鹹嘗醉,騎馬傾欹,人曰:『個老子如乘船遊波浪中。』」,杜甫妙用此典,寫出賀知章嗜酒、率性放達的特點,真是神來之筆。
第二個出場的人物是唐玄宗的侄子,汝陽王李璡。杜甫在《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寫道「主恩視遇頻」、「倍比骨肉親」。這裡他還是抓著李璡出身皇族這一特點,寫他敢喝酒三鬥後再去朝拜天子,路上遇到個賣酒的車就會垂涎三尺,恨不得把自己的封地也移到「酒泉」去。充分表現出了汝陽王的率真和可愛。
第三個人物是被罷相的李适之。相傳李适之這個人,是個好請客,喝酒不怕花錢的人。杜甫說他的酒量之大,猶如飲百川之水,一是點出他很奢侈,二是比喻他海量,三是用了「避賢」,大有為李适之打抱不平的意味。
接著出現的第四個人是崔宗之。這個人襲父位封了齊國公,少年得意,是個自視清高的人。杜甫寫崔宗之酒後英俊瀟灑,衣袂飄飄,宛如玉樹臨風,儼然一副風流名士的畫像。
第五個出場的是以文章知名當世的蘇晉。他一邊吃齋禮佛,一邊又在酒中逃避佛的束縛,經常是寧願用長久的修行來換得短暫的一醉,是個非常有個性的特立獨行之士。杜甫在詩中把蘇晉「酒肉穿腸過,佛祖留心中」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六個出現的便是詩仙李白了。杜甫用了「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四句詩來寫他,數量之多是八人之最,可見李白在杜甫心中的地位之高。他說李白的嗜酒、狂妄不羈,這酣然醉態,不僅表現了李白不畏權貴的個性和無拘無束的形象,也表達了對朝政和詩風的種種不滿,這絕對是知己才能理解的。
第七個是文化人張旭,人稱「草聖」。《杜臆》卷一裡有說張旭是個「善草書,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之人。杜甫說他喝醉的時候,便不會顧及在場的王公顯貴,脫了帽子,奮筆疾書,筆走龍蛇,字跡如雲捲雲舒,瀟灑自如。突出了他傲世獨立的性格和非凡的才華。
最後的一個人物,寫得是唐代著名布衣焦遂。杜甫在詩中說焦遂喝酒五鬥後方有醉意,往往是神情卓異,高談闊論,滔滔不絕,語驚四座,高度概括了焦遂這個人的形象特徵。
從杜甫筆下的醉八仙,我們仿佛看到了一片酒香四溢的土地,一片詩光閃爍的天空。
詩酒自古不分家,酒讓詩靈感倍出,詩讓酒流芳千年。一個充滿酒香、詩香的地方,人人都能暢飲幾壺好酒,還能在酒後留下滿紙詩情。
也許這就是盛世大唐的代表性模樣吧?
讀一讀杜甫這本只賣5元錢的小冊子,親自感受一下杜詩的體大思精,內蘊深廣,親自感受一下杜甫筆下的人生百態,你可以了解到大唐由盛轉衰的現況,一定會更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