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路280-288號
是一排沿街百年老式裡弄
步行到淮海中路不過10分鐘
然而,住在其中的15戶居民
多年來卻仍在使用手拎馬桶
居民們「做夢都想有個抽水馬桶」
但這15戶居民卻因房型問題
一次次錯失改造機會
▽
過去20年
區規劃部門來調研過
建築設計單位來勘察過
專家來論證過
最後都沒有拿出有效加裝方案
……
讓生活在「最難改造房型」的居民
住上「新房」
可能嗎?
前面是街面,背後是廠房
如何挖出寬度最少兩米的化糞池?
70多歲的喬阿婆出生在巨鹿路284號,手拎馬桶也用了70多年。
「一把年紀,每天要爬兩層樓,去百米以外的倒糞口倒馬桶。馬路對面,高樓林立,自己拎著馬桶都覺得不好意思。做夢都想有個抽水馬桶!」
喬阿婆家陽臺改造前↓
改造後↓
海沙爾攝
15戶居民一直盼著裝抽水馬桶;但巨鹿路280-288號屬於二級以下舊裡,為磚木結構,房屋牆體厚度較低、屋外空地狹窄。每一條都是加裝馬桶要克服的硬傷。過去20年,區規劃部門來調研過,建築設計單位來勘察過,專家來論證過,最後都沒有拿出有效加裝方案。
2017年初,瑞金二路街道再次醞釀改造方案,歷經一年多,幾易其稿卻難有實質性突破。去年下半年,街道相關負責人再次召集專家、職能部門研判,大家提出:過去受技術手段所限而遇到的難題,如今大部分都有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法,眼下只有一個關鍵性問題需要攻克:化糞池的位置。
老裡弄房屋加裝抽水馬桶,必須要先挖個化糞池,汙水汙物進行中轉後再排入市政管道,才不會引發倒灌。但對巨鹿路280-288號這樣沿街裡弄房來說,卻因為沒有空間挖化糞池,成為不能改造的最難房型。以巨鹿路280-288號為例,房屋前面就是街面,人行道寬度僅1.8米,背後是廠房,兩排房子的牆體間距最窄處只有30釐米。根據測算,化糞池的寬度最少要兩米。挖在房屋前後,根本沒有空間。
「挖在室外不行,挖在室內行不行?」街道突破常規思維,想到了一個從來沒有人用過的辦法。經過調研,街道盤整了底樓一間房。經測算,這間房間連走廊長3米、寬6米,剛好符合化糞池的規格要求。項目團隊打算將化糞池設在這間房間內。
但方案一出,15戶居民有些擔心:化糞池放在室內,會不會有味道?項目團隊與居委幹部走進居民家,一戶戶向他們解釋設計細節、施工方案,告訴他們:以現在的工藝水平,完全可以做到封閉嚴密,不產生異味。居民這才放心。
由於房屋有上百年歷史,向下深挖可能會引發房屋安全隱患。施工隊在化糞池施工中採用了隧道挖掘的施工手段——在房屋下做好「圍護樁」後再進行施工,確保了房屋安全。
5平米「老破小」
如何騰出1平米裝馬桶?
化糞池的難題突破了,但具體到每家每戶安裝,又有著不同的難題。
15間房子構造各異,每戶居民生活習慣迥然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隱憂」:「我家抽水馬桶要裝在舒服的地方」「樓上馬桶不能裝在我家飯桌上方」……
改造前後對比↓
海沙爾攝
這些問題絕不可能只用一套方案複製解決。街道選擇了最費時費力但最可能施工的做法:針對房型圖紙與居民訴求,「一戶一策」度身定製施工方案。
二樓有戶居民家,是只有5.2平方米的「過道戶型」,三面無窗、全暗,房門正對的是僅容一人側身通過的過道。房間空間太侷促,居民只在房間內放了單人床、床頭櫃和五鬥櫥。哪裡還有安裝抽水馬桶的地方?
「不要落下一戶!」帶著這樣的想法,項目團隊多次上門測量,反覆與居民溝通,最後想到了採用榻榻米結合「套中套」的形式:一個角落裡裝了抽水馬桶,大部分空間放置一套定製的「三層榻榻米」,上層是儲物空間、中間翻出來是餐桌、下面是塌塌床,節約空間又滿足了居民原有的生活需求。
看到項目團隊反覆打磨的設計方案,這戶居民直說:「我家『老破小』一室戶搖身一變,變身都市LOFT設計風格的精緻小套間。」為了確保改造後每一戶家庭的生活習慣能夠儘可能不受影響,設計團隊在測量房屋時,特意用影像記錄了居民家中的陳設布局現狀,在定製方案時,儘量按照居民原有生活習慣進行再設計。
僅有抽水馬桶還不夠
居民們的更多需求怎麼辦?
在為挨家挨戶設計抽水馬桶方案時,15戶居民更多的生活窘迫也展現出來。
沒有淋浴設施,常年要到外面公共浴室洗澡;公共空間修繕一新了,房屋內部還一塌糊塗;家裡空間侷促,來個客人都沒有地方招待……
喬阿婆家改造前↓
改造後↓
海沙爾攝
一戶住在三樓的居民,生活情況最觸動人心。70多歲的老兩口帶著小孫子一起生活,由於家裡的樓梯太過狹窄,電冰箱抬不上去。這麼多年,因為沒有冰箱,老兩口不敢買太多吃的,吃多少買多少,非常不方便。
小孫子這幾年長大了,成了琴童。家中想買個鋼琴卻運不上去,成了老兩口的遺憾,只好帶著孫子在外面租房子住。得知房屋實施抽水馬桶改造,老兩口很想住回來,他們向項目團隊詢問:可否把鋼琴、冰箱搬進三樓。
為了讓老人安心回搬,項目團隊與施工隊溝通,最終採用移除沿街窗戶的方式,把鋼琴、冰箱完好無損地運進了三樓。
三樓一戶居民家終於擺進了夢寐以求的冰箱與鋼琴。海沙爾攝
像老兩口一樣,居民們都有著更多需求。「僅有抽水馬桶還不夠,我們還要回應居民對生活品質提升的更多期盼。」街道負責人說。
項目團隊重新拿出圖紙,一頁頁翻,一間間「盤」:為每戶裝抽水馬桶的同時配套安裝淋浴設施;被裝進化糞池的房間鋪上地磚,進行裝修,成了一個共享公共空間,為居民提供日常會客、活動和休憩功能。
共享空間。海沙爾攝
不少居民都自己出錢重新裝修了家裡內部。海沙爾攝
如今,再走進喬阿婆家,居住環境已經天壤之別。抽水馬桶巧妙地裝在了陽臺的一角,淋浴設施也一併到位;實木色的地板是她自己親自挑選的,還有粉刷一新的牆壁、安全結實的室內樓梯。像不少居民一樣,喬阿姨還新買了冰箱等電器,把老房子當新房子一樣珍惜。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唐燁
微信編輯:皮小姐
校對:佳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