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潛艇部隊在數據上堪稱絕冠,當時排水量超過3000噸的潛艇有56艘,日本佔了其中的52艘;航程超過2萬英裡的遠洋潛艇日本有65艘,盟軍全部加起來1艘都沒有;甚至日本還弄出個可以起降飛機的「伊400」,堪稱潛艇界的豐碑。
但數據的背後是相當寒磣的戰績,整個二戰期間日本潛艇部隊擊沉擊傷的船隻數量還不足德國一個月的成績。因此二戰後,日本拋棄了自己的設計路線,轉而投向了美國。
一、小鯊魚成為了現代「潮」級鼻祖
按照日本的命名規則,潛艇的命名皆帶有一個「潮」字,比如「春潮」級、「夕潮」級等。不過日本在二戰後的第一艘潛艇是美國的「斑革豚」號,日本稱其為「黑潮」號。
1955年,經過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軟磨硬泡,美國決定將「斑革豚」號潛艇租借給日本用作訓練使用。此艘潛艇屬於「小鯊魚」級中的一員。
「小鯊魚」級潛艇是1940年才開始建造的,那一年是美國本土精英沉迷於「孤立主義」的最後一年,因此武器裝備在設計上非常粗糙。
與同時期的他國潛艇相比,「小鯊魚」的各方面數據都不算好。由於工程師沒有充分預估水下的續航力,導致其在水下高速航行的時候很快就會用光電量。
所以,「小鯊魚」級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面航行,嚴格來說它屬於具備潛水能力的軍艦而已。這樣的弱點讓「小鯊魚」的戰損數達到了裝備總量的四分之一,成為二戰期間美軍戰死率最高的部隊。
該級潛艇長95米,寬8.3米,吃水深度5.2米,排水量2424噸,潛航速度9節,水面續航能力為9500海裡(10節),水下續航能力為500海裡(3節)。
二、日本抄出來的潛艇
日本人擁有了「黑潮」號潛艇後,技術人員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掌握了這艘美國潛艇的基本結構、數據參數和設計思路,為日本後來獨立設計建造潛艇提供了參考。
在拿到美國潛艇的一年後,日本便正式開工設計自己於二戰後的第一款潛艇——「親潮」。該型潛艇艇長78.7米、艇寬7米、吃水5.9米,這個身形與「黑潮」相比都明顯小上了一號。不過「親潮」的水下最高航速為19節,可以說完全修正了美國人的缺陷。
除此之外,日本還採用了在當時來說比較先進的技術,比如當時剛剛研製成功的高強度鋼,成為了潛艇外殼。還有安裝了水下自動懸浮和自動深度控制裝置,使「親潮」能在水下保持靜止不動。
「親潮」號潛艇的數據不能說有多出色,但其歷史意義是讓日本重新擁有了研發和製造潛艇的能力。之後日本照著美國的「K」級、「刺尾魚」級和英國的「奧伯龍」級相繼吸收再創造出了「早潮」、「大潮」和「朝潮」級潛艇。
三、70年代的崛起
20世紀60年代,水下航行阻力最小的水滴型潛艇橫空出世。趁著這個時機,日本走上了獨立研發的道路,相繼研發出「渦潮」、「夕潮」和「春潮」級3款潛艇。
「渦潮」級潛艇長72米,寬9.9米,吃水7.5米,水下最高航速20節,裝備6具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艇員為80人。由於採用了比較先進的NS46型高強度鋼作為耐壓艇體,潛艇具備200米的下潛深度。日本先進的電子技術產業基礎保證了軍事方面的應用,潛艇內部安裝了大量先進的電子設備,潛艇內部的自動化水平非常高。
在「渦潮」級的基礎上,「夕潮」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除了身板更大以外,技戰術性能也明顯提高了。艇體使用了NS80型高強度鋼,單從數字也可以看出,「NS80」的強度比「NS46」更高。這一升級讓「夕潮」的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00米。
「夕潮」級除了能夠發射魚雷以外還可以發射反艦飛彈,雖然增加了功能,但艇員卻比「渦潮」級少了5人,可見其自動化作戰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
1987年,日本開工建造了第三代水滴形潛艇——「春潮」級。與兩位前輩相比,「春潮」級的名號就更大一些。由於該級潛艇集中加入了很多高新技術,讓日本的潛艇性能數據進入了世界第一梯隊。
「春潮」級潛艇外殼敷上了一層消音塗層,大大降低了被聲吶發現的機率,提高了聲隱身性能。同時艇體換成了強度更高的NS110型鋼,據稱極限下潛數據達到了500米。
除了裝備了多種高性能探測裝置,增加了搜索能力外,還換裝了日本自己研製的89型線導魚雷,具備更強的對抗和攻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