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鄭士鵬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取得這場關乎人民群眾幸福、攸關民族偉大復興民生之役的偉大勝利,不僅需要堅定的決勝意志與信心,更需要正確運用科學的實踐方法。當前,在世界減貧事業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我國步入了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階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期,在疫情帶來深度社會影響的困境中,如期順利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尤其艱難,也尤其富有挑戰性。而越是在此刻,越是在緊要關頭,越是要運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經濟社會的發展,越是要自覺堅持和運用好脫貧攻堅的方法論。
一、堅持以科學思維謀劃脫貧攻堅全局
堅持以科學思維謀劃脫貧攻堅全局,是對脫貧攻堅事業的高瞻遠矚和對事態發展最新趨勢的科學預測。特別是在疫情防控階段,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必須要宏觀把握局勢,在心態上、思維上贏得主動。從整體來看,儘管疫情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持續推進狀態並沒有改變,這充分地體現出了我國科學謀劃脫貧攻堅全局的巨大潛力與韌性。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構建扶貧大格局,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在堅持發揮我國制度優勢的基礎上,實現全社會聯動、全民共同建設。
堅持以科學思維謀劃脫貧攻堅全局,要善於以歷史思維把握髮展的方向,以辯證思維解決脫貧攻堅的重點矛盾,以創新思維破解脫貧攻堅進程中的現實難題,並以底線思維劃定脫貧攻堅的合理邊界。要在經驗總結與新實踐的探索中,把握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精準發力、緊扣關鍵點,實現扶貧與扶志的有機統一。應因時制宜,開拓創新,深入理解「克服了危即是機」的辯證觀點,堅持順勢而變、順勢而為,從全局出發,科學設定脫貧攻堅的最低值與所能爭取的最大值,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在確保疫情防控穩定的前提下,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堅持人民至上原則開展扶貧生動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鬥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人民至上是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核心思想,只有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才能將脫貧攻堅作為攸關民生、攸關人民幸福和根本利益的大事情來抓好、抓實。以人民至上原則開展扶貧工作,要堅持脫貧攻堅為了人民、脫貧攻堅依靠人民、脫貧攻堅成效為人民所評判,確保脫貧攻堅與推進實現社會主義公平與正義的充分統一。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真實反映了黨對脫貧攻堅的堅定決心和莊嚴承諾。在推進扶貧實踐的過程中,應深刻認識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科學真理,充分彰顯人民至上的堅定政治立場。涵養不辜負人民期許,有效滿足人民期待的人民情懷,始終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扶貧工作的根本目標。通過深入調研、網絡信息徵集、群眾座談對話等形式,傾聽人民的聲音,搜集人民群眾對扶貧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重點解決貧困群眾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以及養老等關鍵問題、緊迫問題,進一步從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現實背景出發,不斷滿足貧困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民生和生態等各領域的需求,提升困難群眾的生活質量,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組織和支持貧困群眾自立更生,釋放出脫貧致富主體的創造力,真正依靠群眾的首創精神和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實現脫貧致富。
三、堅持從實際出發實施精準扶貧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決勝脫貧攻堅關鍵在於實施精準扶貧,必須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問題為導向,切中扶貧工作的關鍵點。以往,賦能型扶貧模式在推進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產業扶貧的「造血」功能得到了發揮,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觀念與扶貧方法,打造了一支支能力過硬、素質全面的優秀扶貧人才隊伍,為實施精準扶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大量實踐表明,實施精準扶貧關鍵在於尊重實際、把握實際、從實際出發。因此,當前應全面把握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了解其因何致貧、因何返貧,針對現實問題進行「辨症施治」。
從實踐來看,扶貧工作是一項關係到發展全局的社會事業,要想成功扶貧、精準扶貧、扶貧到位,必須要避免大水漫灌式的低效扶貧做法。應重點針對那些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傷殘致貧、因孤老致貧等硬性致貧現象,在「六個精準」「四個施策」的方向指引之下,堅持從實際出發,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因地制宜進行扶貧資源開發,為貧困地區擺脫貧困注入源源不斷的產業動能,實現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多元主體共同發力的良好局面。此外,從當前的扶貧實踐來看,市場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強,凸顯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對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性,因而必須要加強政策扶持,釋放企業的扶貧潛能,在實施精準扶貧的過程中,為教育、環保、金融、服務等不同領域的企業全面參與精準扶貧創造機會,實現企業發展與地方脫貧的雙贏。
四、堅持推進創新幹好脫貧攻堅「技術活」
在當前預防疫情反彈、持續推進疫情防控的階段中,要發揚創新精神,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越是在脫貧攻堅的最後階段,越是要將扶貧工作做出新意,做出技術含量。從疫情防控中湧現出的新型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類型來看,一些新興產業逐漸走進大眾視野,這為實現脫貧攻堅的技術創新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和發展條件。例如,在疫情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遠程醫療、無接觸配送、網絡教育、線上辦公等等,新的技術與新業態在困境中萌生,在發展中壯大。基於此,決戰脫貧攻堅,必須要在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以技術創新最大程度地克服疫情對脫貧攻堅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消極影響,穩紮穩打地順利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堅持推進創新幹好脫貧攻堅的「技術活」,就是要變「止血型」扶貧為「造血型」扶貧,進一步拓寬扶貧新路,激活貧困群眾的創新創造熱情,賦予貧困群眾依靠技術和知識脫貧的能力。同時應有針對性地完善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扶貧項目及產業結構,實現扶貧資金、人才、技術及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改善脫貧攻堅的硬條件,大力發展特色扶貧產業,結合貧困地區的現實條件與基礎優勢,發展特色種植、特色旅遊等新型副業。在推進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促進政治優勢與經濟優勢向社會優勢和扶貧優勢轉化。從而真正運用科學的思維與方法,敬終如始、善作善成,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公裡」,譜寫脫貧攻堅的壯麗詩篇。
[ 責編:李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