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大秦賦》裡有這樣一段場景,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將帶著60萬秦軍出徵楚國,秦王嬴政親自送行。到了城門口,王翦敏銳地發現嬴政一個反常行為。
以往出徵送行,秦王都是送到城門口即止,這一次卻一反常態,非要送到離城很遠的灞上。
一路上嬴政的話不多,但說的每句話都讓王翦背後發涼。
經過一番思索,王翦終於明白嬴政一系列反常背後的目的了。此時要是處理不好,自己很可能會有血光之災。
他覺得,自己應該說點什麼。
「大王,請多賜些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給我吧!」
嬴政很好奇:「將軍儘管上路好了,何必擔憂家裡日子不好過呢?」
「此次出徵前途未卜,所以趁著大王器重我,及時請求大王多些賞賜,也好多留給子孫後代一些家產。」
說完,嬴政笑了,王翦也笑了。
這是一幕非常詭異的對話,期間充滿著殺機和智慧!
要知道,那時的王翦已經是秦朝第一大將,要錢有錢,也不缺土地莊園。怎麼會在這麼莊重的場合,主動跟嬴政討要封賞。
王翦不是貪財的人,也不是那種不懂分寸的人,否則他也做不到秦國武將第一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了。
嬴政這次送行這麼遠,有何深意?當他聽到王翦的討賞,不僅沒發怒,反而會心一笑。這又是為何?
要想解開這些謎團,我們還得先從王翦的身世說起。
由於史料的缺失,我無從考證王翦具體的出生和死亡時間。
從有限的史料,再結合王翦的兒子、孫子,還有秦始皇的相關記載,我大概猜測下王翦的年齡,應該比秦始皇大一輪以上。
按照現代輩分算,嬴政得稱王翦為「王叔叔」或是「王爺爺」吧。有趣的是,王翦還擁有周朝「皇室血統」。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
這裡有人就會問了,周天子不都是姓「姬」嗎?像「姬昌」、「姬貴」、「姬丹」等,王翦姓「王」,怎麼可能是周天子的後代。
現實就是這麼有趣!
王翦的祖上「姬晉」是周靈王的太子,從小就具備成為好君王的潛力。15歲行冠禮後,便以太子身份輔政。可惜命不好,太子沒當幾年就因病早逝,最終無緣繼位。
姬晉死後,他的兒子宗敬不知啥原因,把自己的姓氏改為王姓。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舉動直接影響到,王翦的人生軌跡。
原本是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卻變成了一個得靠「不斷玩命」才能成功的人。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定要在心裡大罵上天不公。
弱者總在埋怨命運不公,強者卻在「逆天改命」。
王翦就是這樣的強者!
他自小就酷愛武學、飽讀兵書,少年時就能把兵書倒背如流。跟長平之戰坑了數十萬趙軍的「書呆子」趙括不同,王翦是一個真正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
王翦很早就從軍了,從一個小小的兵士做起,一步一步升到秦國的將領。他一生中經歷過大大小小數百個戰役,其中有場戰役不得不說下。
因為這場戰役是王翦的成名戰,也是這場戰役讓王翦真正坐上,秦國武將的「第一把交椅」。
公元前236年,王翦接了一個爛攤子,代替一位「帶兵不力」的秦軍將領,繼續進攻趙國閼與。
閼與是個山城易守難攻,是趙國的軍事重鎮,秦軍在此已經吃了很多虧了。剛剛上任的王翦做了一件令人費解的事,也就是這件事逆轉了整個戰場局面。
他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並從原軍隊的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
看來王翦必定深刻理解了,「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
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又順走了趙國的九座城邑。這一戰,讓王翦有了躋身「戰國四大名將」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