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仲裁|保障仲裁的未來:《國際仲裁視頻會議首爾議定書》

2020-12-25 律匯通

導言

在過去的十年間,得益於科技的巨大進步,在仲裁過程中,對證人的交叉盤問除採取傳統的證人到庭接受詢問的方式之外,還可以採取遠程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隨著視頻會議在國際仲裁中的使用越發普遍,問題也隨之浮現:我們是否有恰當的舉措來消除這項新技術所帶來的風險?為應對這一問題,《國際仲裁視頻會議首爾議定書》(Seoul Protocol on Video Conferencing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以下簡稱「《首爾議定書》」)應運而生。

2020年4月6日,Jiyoon Hong和Jong Ho Hwang在Kluwer Arbitration Blog發布的一篇文章對《首爾議定書》的產生背景以及主要內容進行了介紹。為學習交流之目的,我們對此文進行了編譯,同時就北京仲裁委員會近期發布的《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中心關於網上開庭的工作指引(試行)》進行了簡要評析,以饗讀者。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低成本視頻會議的興起

曾經,受制於昂貴且專業的設備,人們進行高質量視頻通話的能力非常有限。如今,Zoom、Google和Skype等一些視頻通話供應商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進行高質量的視頻通話。穩定的網絡連接和適用的設備也逐漸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普及開來。

另外,用戶對那些能夠保障仲裁程序真正通過跨境方式得以進行的設備和服務的需求顯著增加,通常來說,這些設備和服務能夠減少仲裁成本、節約時間。White&Case LLP在201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仲裁中,有43%的受訪者「經常(frequently)」使用視頻會議,17%「總是(always)」使用視頻會議,30%「偶爾(sometimes)」使用視頻會議。另外,有89%的人認為視頻會議應當在仲裁中被更頻繁地使用。

近期,COVID-19所導致的各類事件(已發展成為全球性疫情)使得人們更加迫切的需要有效的、不受幹擾的跨境會議設施以確保包括爭議解決服務在內的關鍵服務能夠得以持續進行,避免這些服務被長期幹擾從而遭致嚴重的連鎖經濟後果。這些事件凸顯出合適的技術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框架在支持有效的遠程工作和視頻會議方面的重要意義。就國際仲裁而言,仲裁機構、仲裁員和律師能夠熟悉技術操作和遠程庭審(virtual hearings)、熟悉有關使用和部署的指導手冊,也已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問題。

將視頻會議納入仲裁法或仲裁規則的範疇

各國和仲裁機構正在通過修改法律和仲裁規則處理視頻會議的使用問題。近年來,荷蘭(《荷蘭仲裁法案2015》,Dutch Arbitration Act 2015,第1027條第b款)、奧地利(《奧地利仲裁法案2013》,Austrian Arbitration Act 2013,第595條第(2)款)、香港(《香港仲裁條例2011》,Hong Kong Arbitration Ordinance 2011,第20條第(2)款)等地相繼修改了仲裁法規,允許在庭審過程中對證人進行交叉盤問時,無需證人親自出席庭審。

仲裁機構也同樣修改了其規則,以便將視頻會議納入仲裁規則規範的範疇。例如,《2016年韓國商事仲裁委員會國際仲裁規則》(《Korean Commercial Arbitration Boar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Rules 2016》,以下簡稱「KCAB」)第24條第2款明確規定庭審和會議可在仲裁庭認為適當的任何地點舉行。《KCAB2016年國際仲裁規則評論》(KCAB’s 2016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Rules Commentary)稱,上述條款的設置是為了提高仲裁的效率和便利性,而視頻會議無疑與該規定的法理相符。國際商會委員會發布的關於仲裁時間和成本控制的報告則建議,仲裁參與人可以利用視頻會議來代替現場會議,以節省時間和成本。

仲裁機構意識到視頻會議所採用的適當設施在吸引客戶方面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各機構都做了大量努力將其設備更新到最新型號,提升視頻會議服務質量。網上開庭設備當前已滿足了必要的技術條件,並逐漸投入廣泛使用。例如,首爾國際爭端解決中心(Seoul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Center)每年約有四到五起仲裁案件使用高質量的視頻會議設備以網上開庭的形式來進行,並且這個數字將有望持續增加。

應對視頻會議可能帶來的風險:《首爾議定書》

《首爾議定書》是為了應對視頻會議在仲裁過程中的使用而提出的一項倡議。它最初是由2018年首爾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年度會議的一個專家小組提出,包括主席Kevin Kim(Peter&Kim)和專家小組成員Yu-Jin Tay(Mayer Brown)、Ing Loong Yang(Latham&Watkins LLP)和Seung Min Lee(Shin&Kim)。該小組起草了《首爾議定書》,以便幫助用戶認識到視頻會議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並如何採取有效的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事先做好預防措施等。我們接下來選取視頻會議可能存在的三個問題進行討論。

(一)正當程序(Due Process)和視頻會議

針對仲裁對公平和正義的要求,《首爾議定書》中的下述條款作出了回應:

第2.1條第c款旨在確保當事人在證人交叉詢問的環節能夠有平等的機會來陳述其案件。該條規定,舉行視頻會議的場所應位於中間的位置,以保障所有的仲裁參與人均能夠公平、平等和合理的參與仲裁。

第1.7條規定,若採取視頻會議的方式將對某一仲裁參與人不公正,那麼該視頻會議將停止。

第5.1條規定,當事人和仲裁庭可以就視頻會議的技術要求達成一致,這能夠降低那些技術能力和專有技術不足的、提供證人的當事人一方所可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風險。

第3.1條解決了視頻會議鏡頭外的人員不公正地幹擾證人的問題。該條要求舉行視頻會議的場所中的所有人員都要與庭審相關,並且該等參會人員的身份必須在視頻會議開始前進行核實。

第4.1條要求所有相關文件都必須清楚地確認和披露,以確保庭審過程是透明的。

(二) 保密性和視頻會議

以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仲裁程序所帶來的仲裁保密性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在缺乏適當措施來保證保密性和安全性的情形下,視頻會議作為一種信息技術,很可能會遭到破壞和侵入。儘管當今的視頻會議技術與之前相比更加複雜和先進,但是黑客技術也同樣在與時俱進。在國際仲裁中,網絡安全漏洞事件時有發生:在2015年菲律賓—中國領土爭端期間,黑客曾攻擊了菲律賓司法部、代表菲律賓的律師事務所和海牙國際仲裁法庭的官網。

不能履行安全保障職責的視頻會議服務提供商同樣會帶來問題。廣受歡迎的視頻會議提供商之一的Zoom就曾因其一項系統缺陷而備受爭議,該系統缺陷導致任何有呼叫連結的人都可以觀看視頻會議。可以想見,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仲裁中將會是一場災難,因為案件外第三方可能獲悉案件詳情、商業秘密和其他保密信息。

因此,應運而生的《首爾議定書》旨在通過以下措施保護仲裁庭審及其當事人的保密性:

第2.1c和2.2條旨在處理安全漏洞方面的可能風險,並建議視頻會議連接應當得到充分的保護。此外,上述條款還給各方當事人設定了盡最大努力確保視頻會議參與者安全的義務。

第3.1條明確要求只有證人和相關人員才能夠出席視頻會議中,並且這些與會人員的身份必須在會前便進行核實。

第8條禁止在仲裁庭不在場的情況下對視頻會議進行錄製,並限制錄製視頻傳播,以確保視頻不會洩露給無關方。

(三) 視頻會議的實際困難

除了對視頻會議是否會影響仲裁的正當程序原則和保密性原則等擔憂外,視頻會議設備的遲延、斷電和網絡連接斷開等問題同樣也會對實時進行的庭審產生不良影響。如前所述,當採取技術手段時,技術故障將始終是個風險。只不過,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司、機構和個體都致力於研究複雜的技術,因此,這些技術故障的風險將被降到最低。

儘管如此,《首爾議定書》還是在第6條中對這一問題做出了回應。該條設定了視頻會議測試和音頻會議備份的規則。這些規則可以幫助緩解由於意外通信故障給庭審造成的幹擾,並促使庭審程序的快速恢復。

環中評析

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於遠程視頻會議需求的增長意味著視頻會議將可能在國際仲裁中得到廣泛地應用。正如所有的新鮮事物,視頻會議也需要配以適當的保障措施才能更好地發揮所長。《首爾議定書》的擬定正是對此的回應。

為方便仲裁員、當事人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及時推進仲裁程序,2020年5月8日,繼貿仲後,北京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北仲」)基於視頻會議的應用實踐梳理了各方關注的問題,發布了《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中心關於網上開庭的工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作為個案實踐時的參考。該《指引》明確了視頻會議的適用情形,強調採取視頻會議進行仲裁程序必須需要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同時明確了一些不宜採取網上開庭形式對案件進行審理的情形,諸如,爭議事項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有較高保密要求,關鍵事實的查明高度依賴於特定證據的物理真實性等。

針對仲裁保密性問題,《指引》也採取了與《首爾議定書》頗為相似的規定。如,《指引》規定仲裁秘書應當在庭審開始前對參與網上開庭人員身份進行核實,確保沒有與案件無關的第三方參與庭審。在庭審過程中,各方應始終保持攝像頭開啟,仲裁秘書應當時刻觀察參與人員畫面,當在可見範圍內發現異常情況(例如他人幹預/幫助某方)時,仲裁秘書應及時提醒仲裁庭注意並加以處理。同時,《指引》還倡導各方籤訂保密協議,以更好的保證仲裁的保密性。

值得一提的是,《指引》為各仲裁參與人如何進行網上開庭提供了明晰的指引規範,包括如何組織閱卷、如何確定視頻會議的時間地點、如何組織各方當事人進行庭前調試、如何提交證據電子檔、如何處理證據展示及核對等等。

《指引》的發布無疑是對網上開庭的規範和促進,彰顯了北仲鼓勵仲裁庭及當事人根據個案情況充分利用相關技術等合理手段推進仲裁程序的態度,這也是我國仲裁機構首次對視頻會議在仲裁中的運用所作的又一次漂亮的應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北仲此次出臺的《指引》僅適用於疫情期間,並不構成北仲仲裁規則的組成部分。或許,隨著人們希望以更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推進仲裁程序的願望更加強烈,我們可以在不遠的將來見證我國仲裁機構將網上開庭正式納入仲裁規則範圍之內。

信息源於:環球商事仲裁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下的國際仲裁在線庭審(上)|跨境顧釋
    一、國際仲裁中的庭審流程在國際仲裁案件中,庭審(Hearing)是一道關鍵程序環節,參加庭審是仲裁當事人重要的程序性權利。因此,除非仲裁規則另有規定[1]或當事人另有約定,仲裁庭通常不會主動決定進行書面審理。
  • 《北京仲裁》專題|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的禁止仲裁令制度研究
    Kitts案後,禁止仲裁令經過多國法院司法實踐的漫長發展,從仲裁地法院籤發發展至外國法院籤發,從法院與仲裁庭之間的管轄權衝突發展至法院對不同仲裁庭之間管轄權衝突的協調,從普通法系國家法院發展至大陸法系國家法院,從國際商事仲裁領域發展至國際投資仲裁領域。尤其在最近十年,禁止仲裁令制度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JayaSudhir a/l Jayaram v.
  • 從默示到明示:國際商事仲裁保密性的理念轉型與制度變革
    在此基礎上,通過釐清當前仲裁默示保密存在的問題,並以問題為導向明確仲裁保密從默示向明示的理念轉型。最後,基於理念的轉型,筆者試圖提出在此背景下仲裁制度變革的具體方向,從而為仲裁保密性的發展提供可行的制度保障。
  • 後疫情時代下的國際仲裁在線庭審(下)|跨境顧釋
    在本文的上篇中,我們分享了天同團隊在曾代理的一起國際商事仲裁案件中組織在線庭審的經驗。本文的下篇將繼續從國際仲裁律師的角度介紹庭審中與庭審後工作的注意事項,並擬結合國際仲裁的實踐,簡要探討在線庭審中存在的正當程序問題。
  • 《北京仲裁》專題|南非商事仲裁法律體系:制度現狀與發展趨勢革
    相比而言,南非的國內仲裁受到法院的高度幹預和介入,而國際仲裁中則儘可能弱化法院的介入,而是將程序事項的決定權留給當事人意思自治或仲裁庭的自由裁量權,從而保障國際仲裁程序的靈活性、自治性,維護國際爭議解決結果的中立、客觀及公正。
  • 國際仲裁|《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如何彌補準據法的缺失
    它不僅證實了法國法院在國際仲裁案件中適用PICC的傾向性態度,也在合同中未約定準據法時提供了良好的示範。ICC依據PICC序言第四段裁定適用PICC,並受到法國法院支持,形成了一個很好的仲裁先例,其不僅將有助於促進PICC的廣泛適用,也為當事人未選擇適用法時的國際商事爭議解決提供了解決方案。
  • 國際投資仲裁常見爭議(二)——自然人投資者之國籍的界定
    與國際商事仲裁相似,國際投資仲裁中的管轄權爭議也是案件推進過程中的一大關鍵問題。較之國際商事仲裁,國際投資仲裁中的管轄權問題甚至更加多見而又複雜。除與國際商事仲裁較類似的當事方之間是否達成將相關爭議提交仲裁的合意外,國際投資仲裁中的常見管轄權爭議還涉及當事方主體資格以及其他一些程序性的問題。
  •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
    《仲裁法》是為保證公正、及時地仲裁經濟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所制定的。因此,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通過仲裁解決。 據悉,仲裁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仲裁法,僅指仲裁法典,如我國1994年8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 仲裁早新聞:仲裁裁決不拘束非仲裁當事人的關聯方
    仲裁早新聞:仲裁裁決不拘束非仲裁當事人的關聯方,法院可就已決爭議點作出與仲裁裁決相反認定(英國案例)2020年2月14日,在Gazprom Export LLC v DDI Holdings Ltd [2020] EWHC 303 (Comm)一案中,原告和第四被告之前在ICC進行仲裁,第四被告主張原告違反競爭法,該主張被
  • 什麼是部分裁決,哪些勞動爭議仲裁是終局仲裁
    1.企業無故拖欠、扣罰或停發工資超過三個月,致使職工生活確無基本保障的;2.職工因工負傷,企業不支付急需的醫療費的;3.職工患病,在規定的醫療期內,企業不支付急需的醫療費的。企業對仲裁委員會因上述原因作出的部分裁決不服的,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向原仲裁委員會申請複議一次。仲裁委員會應在接到複議申請7日內做出決定。
  • 石家莊仲裁委員會暫時停止線下仲裁服務工作
    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為減少人員流動聚集,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即日起,石家莊仲裁委員會暫時停止線下仲裁服務,恢復時間視疫情形勢變化另行通知。石家莊仲裁委員會原定於近期的開庭、調解、評議等仲裁活動全部改期,具體變更時間由辦案秘書與相關案件的當事人、代理人及仲裁員協商確定後另行通知。當事人、代理人請儘量以電話、簡訊、微信、郵件等方式溝通及辦理各項事務,因緊急情況或者特殊原因,確需到訪的人員,應做好防護措施,佩戴口罩,接受信息登記、測量體溫、出示河北健康碼等工作安排,並提供24小時內核酸檢測報告。
  • 「雲仲裁」照樣能開庭
    信息時報訊(記者 奚慧穎 通訊員 仲裁宣 陳毅恩)作為全球最早上線網際網路仲裁的仲裁機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廣州仲裁委員會(簡稱「廣仲」)制定出臺了「八項工作措施」,充分發揮網際網路仲裁全球領先的獨特優勢,大力推動仲裁程序線上線下相結合,鼓勵當事人通過網上立案、選擇遠程庭審,並對支持中小微企業
  • ICC關於旨在減輕新冠疫情對仲裁影響的可能措施的指引(上)
    2020年4月9日,國際商會仲裁院(ICC)頒布了《ICC關於旨在減輕COVID-19大流行病影響的可能措施的指引》。該《指引》並不具有強制性,而是旨在於為當事方、仲裁代理人和仲裁庭提供有關可能考慮採取的以減輕新冠疫情對ICC仲裁的不利影響的措施的指南。
  • ...三)上午10:00《中國仲裁司法審查年度報告(2019年度)》新聞發布會
    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於審理仲裁司法審查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等多份有關仲裁司法審查的司法解釋以及規範性文件,統一仲裁司法審查標準,實現仲裁司法審查機制的有益創新,有效保障了仲裁法律制度的正確實施和準確適用。
  • 最高法、司法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就2019年商事仲裁司法審查年度報告...
    201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人民法院進一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其中不少是和仲裁相關的內容,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將適時拓展國際商事法庭「一站式」糾紛解決平臺,適當引入域外國際商事仲裁機構;支持國內仲裁機構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仲裁機構建立聯合仲裁機制等。
  • ...南海仲裁是明智的——訪阿根廷中國問題專家古斯塔沃·吉拉多
    ,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單方面強制推進仲裁有違國際法原則。  古斯塔沃說:「過去,兩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南海主權爭議問題上達成了一些協議或者共識,這是雙方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出發點,菲律賓不遵守協議單方面提起強制性國際仲裁,不是一個妥當的做法,只會惡化雙邊關係,使得未來問題的解決更加複雜。」
  • 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典型案例
    (以下簡稱富力公司)籤訂有關地塊設計合同,並約定了仲裁條款,將爭議提交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按照申請仲裁時該仲裁委員會現行有效的仲裁規則進行仲裁,仲裁地點為香港特區。2018年11月21日,國安俱樂部據此向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提交仲裁通知。後大衛戴恩公司、布拉姆利公司提出反請求。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就此於2020年3月5日作出了案號為HKIAC/A18211的裁決:國安俱樂部對《顧問協議》構成了毀約性違約;國安俱樂部應向大衛戴恩公司、布拉姆利公司支付相關費用及利息。
  • 投資方已申請國際仲裁,將索賠228億
    根據俄新社最新的報導稱,在烏克蘭終止馬達西奇收購之後,投資方已經申請國際仲裁,索賠金額高達3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28億元。投資方以烏克蘭違反相關投資協定進行起訴,據悉將會有3家國際律師事務所對此進行負責。而這也將意味著收購馬達西奇已經徹底無望,這種情況下投資方也只能通過申請國際仲裁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 收購馬達西奇被拒,中企申請國際仲裁,要求烏克蘭賠償228億
    據俄媒報導,12月7日,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的中國股東之一DCH集團發布聲明,聲明中指出中國投資者已經向相關機構申請國際仲裁,要求烏克蘭賠償3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28億)。 需要注意的是,該集團的聲明內容中顯示,本次索賠對象為烏克蘭政府。
  • 國際體育仲裁法庭:俄羅斯不得參加東京奧運會
    原標題:國際體育仲裁法庭:俄羅斯被禁賽兩年 不得參加東京奧運會   北京時間17日晚,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AS)宣布,認定俄羅斯反興奮劑機構違規,並對俄羅斯反興奮劑中心處以為期兩年的一系列處罰。期間,俄羅斯將不得參加包括東京奧運會及各項目世界錦標賽在內的重大國際體育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