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鑲嵌 絢爛華貴 非遺傳承人繆一川:續寫「點石成金」夢

2021-01-13 溫州新聞網

繆一川在進行彩石鑲嵌。

追夢心語:我不害怕失敗,我們本來就是為了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才去嘗試突破的。我的夢想是帶著中國非遺「彩石鑲嵌」走向世界。

「十一」假期,溫州博山美術館,遊客絡繹不絕。館內,一件在水泥板上鑲嵌彩石的作品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紅色的花瓣閃耀出寶石的光澤,與粗獷的水泥材質形成鮮明對比。讓非遺元素碰撞現代題材,實現這樣跨界融合的人是非遺彩石鑲嵌年輕的傳承人繆一川。

在溫州,彩石鑲嵌這項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技藝,被譽為「點石成金術」。這項技藝需要根據不同題材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圖,市場價值極高,併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然而,就像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彩石鑲嵌技藝也面臨著缺少年輕傳承人、無法適應市場等問題。

名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提到:「只有一樣東西令夢想無法成真,那就是擔心失敗。」繆一川的腦海裡,時常會浮現起這句話。結束在海外16年的經商生涯回到溫州,繆一川也是為了一個夢想——傳承溫州彩石鑲嵌技藝,並將其發揚光大。他的追夢路,並不是一帆風順,但是他的熱情,從來沒有熄滅。

電話那頭,父親瑣碎的嘮叨讓他毅然回國

從2008年開始,已經出國十餘年的繆一川發現,父親繆成金的電話越來越頻繁了。這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每次打給兒子的電話,簡短而瑣碎——

「今天,最後一個徒弟也跟我說,想另謀出路。」電話這頭,父親淡淡地說;那頭,繆一川已習以為常:年輕徒弟在老手藝裡看不到前景,待不住也正常。

「已經大半年沒有人上門看作品了,我今天把工作室又租出去了一大半,能減輕點壓力。」電話這頭,父親的語氣有些無奈;那頭,繆一川有些於心不忍,默默在網上查閱起彩石鑲嵌技藝和國內非遺傳承的現狀。

2008年6月的一通電話,父親終於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彩石鑲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了!」繆一川也趕忙告訴父親:「前些日子,西班牙當地著名畫家馬魯艾看到了你的作品圖片,他跟我說『一定要保住這門技藝!』」繆成金聽了很振奮,可想說的話到嘴邊又戛然而止,繆一川在電話另一頭也不再說話。再一次,父子倆在沉默中掛斷了電話。

然而,馬魯艾的讚嘆和父親無聲的請求,卻久久盤旋在繆一川的腦海中——出國前,繆一川曾跟在父親身邊學習彩石鑲嵌技藝整整8年,「如果不是我,還有誰能傳承這項技藝呢?」繆一川越來越多地問自己。但是,要放棄自己打拼十多年創下的事業,又何其艱難。

一次與友人談心時,對方的一句話,點醒了繆一川:「你現在的生意不會因為你發生改變,可彩石鑲嵌呢?」繆一川終於有答案了:2013年,他毅然將西班牙的生意交給了跟隨多年的團隊,隻身回到了位於溫州老家的崇林齋彩石鑲嵌工作室。

重振工作室,讓這門技藝獲得更多關注

繆一川至今記得,回國的那一天,父親臉上欣喜的表情。然而,躊躇滿志的繆一川卻笑不出來。當時,國內工藝美術市場上,傳統手藝已陸續被工業化生產所取代,最為獨到的鑲嵌技藝,甚至被一些企業工廠用膠水粘貼所取代。繆一川遍尋溫州,竟然找不出超過5個能夠完整掌握彩石鑲嵌技藝的工匠。雖然背靠父親這位國家級非遺傳人,然而要想重振這門技藝,繆一川無異於白手起家。

繆一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振工作室,收回出租的工作室,並重新收徒。走進崇林齋彩石鑲嵌工作室,三四名手工藝人正對石材進行切割、雕刻。繆一川為記者細數了彩石鑲嵌的十八道工序:採石、切割、設計、木工……精工細作,一道都不能少。一個A3紙尺寸的佛像作品,需要至少6個月才能完成。

繆一川深知,要想發揚彩石鑲嵌技藝,必須讓這門技藝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可。那段時間,他一方面利用在海外做網際網路技術的積累製作「彩石鑲嵌」網站,一面尋找新元素開發新產品,與此同時,又充分發揮溫州商人「跑市場」的絕活。

一個人,一輛小貨車,裝滿一車鑲嵌了彩石的首飾盒、櫃門、桌椅在全國各處跑展會。一開始往往會有人不解,幾片普通的石料為什麼那麼貴?面對這些質疑,繆一川總是不厭其煩地介紹著彩石鑲嵌的工藝工序,幾次展出下來,彩石鑲嵌在各地開始累積了一些名氣,陸陸續續有客戶上門了。繆一川說,現在,幾千、上萬的價格絲毫不會減弱尋寶者們的熱情,工作室一年營業額達到了五六百萬元。

打破固有思路,「奢侈品」走進尋常百姓家

繆一川一方面希望保持彩石鑲嵌的工藝品地位,一方面又想融合現代消費審美,讓這項非遺走入尋常大眾人群中。

「不要擔心失敗。我們本來就是為了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才去嘗試突破的。」繆一川帶記者走進入他的辦公室。不大的空間裡,擺放著幾幅與剛剛展廳裡截然不同的作品。

一張正方形水泥板以不鏽鋼鑲邊,灰白的背景中留下大片空白,只有一朵梅花和幾片掉落的花瓣泛起一片漣漪,花瓣在燈光照射下晶瑩剔透。「這幅畫的名字叫《無著》,花瓣是彩石鑲嵌的技藝,留白是現代繪畫的風格。像這樣的作品,因為用石少,成本不高,但工藝價值高於普通印刷品,在家居軟裝市場上很受歡迎。」繆一川說。

繆一川的跨界嘗試還遠不止這些。「我開發了彩石鑲嵌課件包,拍攝製作視頻,教人們製作彩石鑲嵌刻件。」繆一川告訴記者,他在溫州傳統街區開設了手工坊,在中小學校試點實踐基地,彩石鑲嵌已經走近了當地大眾。

繆一川還有一個願望,要帶著中國非遺彩石鑲嵌走向世界。「我們已經和一個著名的家具品牌達成了合作協議,未來我們會以聯名的形式,走向世界展會,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和生活。」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第二批浙江省優秀非遺旅遊商品公布
    彩石鑲嵌是採用石雕、浮雕與花板雕刻相結合的技法,根據題材內容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圖,精製成多種工藝美術品。先後創造了平嵌、高嵌、滿地嵌等多種技法,內容擴展到神話故事、民俗風情和現代生活。彩嵌用料除葉臘石外,還採用雞血石、珊瑚、瑪瑙、珍珠和黃金等。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示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非遺傳承人化身「塔可青年」 抗疫故事傳遞城市正能量
    6月10日下午,南京肯德基攜手秦淮區委宣傳部和秦淮區文旅局,將數位新生代非遺文化傳承人請到了坐落於南京文化地標秦淮區夫子廟景區內這家肯德基「雲錦非遺文化」主題餐廳,開展了一場
  • 非遺傳承人耗時兩日繪製8米巨型糖畫
    非遺傳承人耗時兩日繪製8米巨型糖畫 (1/6) "← →"翻頁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指導學生製作茶山泥公仔,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掌握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據悉,「非遺」傳承人林暖欽已經70多歲高齡,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近60年。談起泥公仔製作,他更是眉飛色舞。在指導學生進行填彩時,一筆一划格外仔細。他表示,希望通過向學生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表演粵劇、製作東藝宮燈、習蔡李佛拳、製作白沙茅龍筆、學習新會葵藝……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循序漸進,從豐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到開展「非遺在校園」特色教育,讓學生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成為非遺文化的小小傳承人。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非遺文化傳承人 校園傳授「白眉拳」
    晶報訊(記者 梁睿 通訊員 曹燚煒 曾文靜 /文、圖)5月27日,龍城街道文體服務中心前往深圳信息學院就非遺文化的傳承交流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 身著黃色武衣的一位教練手把手講解著拳法的每一個動作,直接把瑜伽課變成了拳法課。這位教練,正是「白眉拳」的傳承人李漢明。「九步推,九步推,摸吸逼掌把人推,蝴蝶穿花又採花,劈竹為籬遍插花。」
  • 南京非遺地圖|金陵竹刻:「雕刻」百年的文人夢
    「竹子要經過嚴格挑選,表皮必須平滑、乾淨,青皮不能有絲毫損傷」,作為金陵竹刻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趙榮與竹子打了30年交道,如她所言,她對竹子的了解程度甚至超過了解自己。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經冬不凋,自成美景,竹子剛直、謙虛,不卑不亢,寄託著中國傳統文人共同嚮往的一種精神境界。
  • 福建牛拳傳承人,想讓「非遺」走向世界
    福建牛拳傳承人,想讓「非遺」走向世界 福建閩清,揚大樂是牛拳第三代傳承人。
  • 平谷區文化館「傳承非遺 共圓中國夢」非遺課堂 刺繡培訓班開班
    為貫徹落實中國殘聯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為積極引導和支持平谷區殘障人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技藝傳承培訓,促進殘障人士「非遺+創業+就業」的文件精神。
  • 非遺傳承人合作打造 高端建盞亮相「文博會」
    中宣部新聞局原副局長、巡視員張文祥,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葉文程教授,建窖建盞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孫建興,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執行會長黃松濤等專家學者蒞會。
  • 彩帶龍 | 抗擊疫情 非遺傳承人在行動
    彩帶龍 | 抗擊疫情 非遺傳承人在行動 2020-03-17 1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粘土花葉紙扇能作畫
    校園裡請來了非遺傳承人,同學們近距離體驗民俗文化。歲末年關中國人有貼年畫的習俗,梁平木板年畫第六代傳人徐家輝把財神、文魁、武魁,四郎探母和白蛇傳等木板畫展示給同學們,用墨汁拓印在紅紙上,一幅簡單的年畫就製作完成了。初一的向天渝同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平時難得一見,親手做一做感覺傳統文化很有魅力。」
  • 通許硃砂王冠生,從事鼓書說唱43年的非遺傳承人
    中級民間藝術師;河南曲藝協會會員、開封大鼓書第五代傳承人(江湖為第23代「忠」字)。從事鼓書說唱43年。2016年被命名為開封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77年 11 月,他拜師陸壽朋學習開封大鼓書。1980年,先後拜師同村陳朝仁、郭溫學藝,在豫西的偃師縣、洛陽、孟津縣、濟源等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