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從一顆蜜餞梅子,走進宋人的「梅」日常

2020-12-09 饕餮漢唐

《清平樂》的序幕是由一顆蜜餞梅子拉開的。當仁宗發現自己對生母的印象僅僅是母親遞給他的一顆蜜餞梅子時,瞬間不淡定了。

為了抓住記憶中的那絲香甜,仁宗把整個後宮都變成了蜜餞梅子的作坊,相繼地,整座汴京也淪陷在了蜜餞梅子的味道中,而事件的發展結果是,整個京都的物價因為蜜餞梅子引發的蝴蝶效應,有如脫韁的野馬。

對此,朝臣們的意見是:官家一人的好惡將影響天下萬民,所以當謹言慎行。

這種意見大致是不錯的,但在這件事情上,官家多少背了點鍋,他雖然是這場風波的始作俑者,但風波背後的真正推手其實是風靡整個大宋江山的尚梅之風——全民無梅不歡,既然官家也樂在其中,那麼百姓自然更加上行下效。

有宋一朝,全民對梅到底痴迷到何種程度呢?

01精緻豐富的花式梅饌:宋人舌尖上的狂歡

宋人對於梅花,真正做到了"秀色可餐",梅花的食用功能被宋人發揮到了極致,極大地滿足了廣大吃貨的舌尖之欲。

1 、宋人一天的日常是從梅饌開始的,你稀罕的灌湯包、鮮花餅,宋人早就習以為常

梅花包子與不寒齏。大清早漱口潔面後,梅花包子鋪走起。所謂的梅花包子,其實就是今天聞名遐邇的灌湯包的前身,只是它不僅形如梅花,肉餡中還摻入了梅瓣,可謂名符其實。食客們一次點上幾個,也不用擔心噎著,包子鋪掌柜早就準備好了佐食湯品——不寒齏。將菘菜、姜、椒、茴、蘿搗碎後加入梅瓣,一同倒入清稀的麵湯中,深冬初春的清早來上一碗,既解幹又祛寒。

梅花餅。如果好甜口,大可拐進鄰近的餡餅店,那裡有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當然也少不了梅花餅,今天頗受歡迎的鮮花餅早就是宋人味蕾上的常客了。

梅花粥。早起習慣喝粥的南方客商也不必擔心,因為梅花粥在向你招手。此粥又稱暗香粥,得名於北宋名人林逋的一句梅花詞:"暗香浮動月黃昏"。這道粥品是用雪水來熬煮大米,待粥將熟時再倒入準備好的梅瓣,不僅看起來賞心悅目,而且清香爽口,沁人心脾。

梅花湯餅。喜歡混沌類湯麵的人,也同樣可以在宋代的街頭找到舌尖所愛,梅花湯餅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將白梅花泡入檀香水後和入面中,用特製的鐵膜壓出梅花形狀,待煮熟後加入雞湯,一份湯餅便可餘煙嫋嫋地出現在你面前。湯餅精緻小巧,一個普通大小的碗可以盛下兩百個,想想看,兩百朵"梅花"同時盛開在你的碗碟之中,那該是多麼一幅精緻的畫面。

2、 梅茶與梅酒,綻放在杯盞裡的驚豔

梅茶。宋人對茶的要求不僅講究口感,更追求顏值。比如梅花茶就是將快開的梅花連同花蒂置於瓷瓶內,按1:1的比例用鹽醃製後密封,再放置在陰涼處,等到第二年開春,取出兩三朵梅花放入茶盞中,用沸水一泡,花頭便能自己打開,不僅芳香盈室,而且驚豔絕倫。

梅酒。除了傳統的青梅酒外,宋人還發明了雪泡梅花酒。這味酒除了採用"雪水"作為釀酒的底料外,還運用了"糖漬"的黑科技——用糖漬後的青梅釀酒,既掩蓋了青梅的酸澀,又能讓酒味保持鮮淳。

另外此酒在飲用時,還有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往酒中灑入梅瓣,這才算完成了雪泡梅花酒的完整操作。宋人認為此酒能健脾消暑,所以在夏季的酒肆上,梅花酒成為了最叫座的飲品。

3 、梅瓣"口香糖"與蜜餞果子,宋人居家休閒的必備甜點

糖灑梅瓣。將梅瓣揉碎,和上糖霜或蜜糖後送入口中,生嚼片刻後或吞下或吐出,隨君高興。這味類似於今天口香糖的甜食正是那位寫下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著名詩人——楊萬裡的傑作。

蜜餞梅子。將白梅浸泡在放有梅瓣的雪水之中,隔夜取出,再用蜂蜜醃漬,便是宋人最好的佐酒伴侶,也是《清平樂》中官家念念不忘的母親的味道。

02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梅:宋人與梅為鄰的全民時尚

1、庭植梅花,宋代家居硬裝的標配

梅花自古便有報春、喜慶的意味,"喜上眉梢"裡的"眉"便是梅的代稱。為了能讓自家門庭常常有喜,從魏晉時期開始,民間便有在家中植梅的習俗,而這一傳統在宋時被發揚光大,與陸遊齊名的南宋詩人範成大在《範村梅譜》中說:

梅,天下尤物,無問智賢愚不肖,莫敢有異議,學圃之士必先種梅,且不厭多,他花有無多少,皆不系重輕。

意思就是,梅花是國民尤物,這是連智障和流氓都知道的常識,所以搞家裝的時候,不用特別交待,花匠也會在你家後院種上滿滿的梅樹,梅花已然成為家家戶戶裝修的基本配置。

2、瓶插梅花,宋代家居軟裝的必備用品

對於沒有獨立後院的下層人士來說,是不是就無法"喜上眉梢"了呢?非也,宋人還有其它操作來滿足全民對於梅花的精神需求,這就是室內插梅。

插花,是宋代全民的共同雅好之一,以洛陽為例,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說:

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

也就說連那些體力勞動者("負擔者")都加入了插花大軍之中。在寒冬與早春的季節,宋人的案几上,擺放最多的當屬梅花,豪富人家無須出門就能室內賞花,而下層民眾也能從插花中獲得精神慰藉。

順帶一提,宋人插梅,對花瓶是有講究的。邵伯雍《虞美人》說"玉壺滿插梅梢瘦",這是有錢人家的操作,至於普通民眾,楊公遠《折梅》的建議是:"簪向銀瓶全俗了,古銅瓶浸恰相宜。"

宋人是經營雅文化的高手,他們的雅趣不僅別致而且360度無死角,比如鬥茶就講究用建茶配建盞,北苑茶的白湯反射兔毫盞的黑光,折射出的是一種低調的奢華感;同樣地,以梅的清雅搭配玉的溫潤或是銅的質樸,組合出的同樣是一種別有洞天的美。

03以梅傳情:宋人"狗糧"的必備好物

1、青梅樹:你以為只是一棵樹?那是愛情初生的地方

李清照《點絳唇》中描繪了一幅少女初見情郎時的經典畫面:"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少女為什麼要嗅青梅?不是因為她的身邊剛好是一棵青梅樹,也不僅僅因為她要掩飾害羞,那是她在表達愛意。

《詩經·召南·摽有梅》說:"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這是一首女子求嫁的詩,所以青梅果子在歷史上便有了求偶的象徵意味,如果宋代有哪家姑娘能向你拋青梅,或者倚著青梅樹對你微笑,那你距離脫單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2、梅花妝:宋代女子愛情的晴雨表,愛與不愛全畫在臉上

梅花妝的版權屬於南朝的壽陽公主,據稱公主在一年的正月仰臥於含章殿的一棵梅樹下,而一朵梅花恰巧飄落在公主的前額上並留下了一朵梅花印,於是宮人們紛紛仿效,在額前貼花,這就是"梅花妝"。

梅花妝在唐代極度流行,到宋代時,本就喜好梅花的女子們又"錦上添花",除了在額前描花外,還要在鬢邊插梅,人面梅花相映紅

無名氏《搗練子·八梅》說:

搗練子,賦梅妝。鏡裡佳人傅粉忙。額子畫成終未是,更須插向鬢雲傍。

這位準備出門約會的女子,雖然精心打扮,卻依然嫌自己額前的梅花妝不夠驚豔,於是又在發間補上了一朵真花,這種約會前的焦慮心情,相信現代的女生們也不會陌生。

宋代女子對梅花妝的重視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的心情。葛立方《滿庭芳·簪梅》便描繪了一對男女軟語溫存的場景:

愧蒼顏白髮,回授烏雲。玉鏡臺邊試看,相宜是、淺笑輕顰。君知否,壽陽額上,不似鬢邊春。

老夫對剛剛妝扮好的少妻說:你知道嗎?壽陽公主額前的假梅花不如你發邊的真梅花好看。梅花盛妝,透露出了這位熱戀中女子的好心情。

至於情感孤寂的女子,梅花妝同樣會洩密。李清照《訴衷情》說:

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

李清照的後半生經歷了國破家亡,尤其是與愛人的生離死別,無論身心都漂泊無依,在這樣的境遇裡,她即便強理梅妝,也只是應付而已,待到深夜卸妝時,才發現鬢邊的梅花早已不知所蹤,只剩一枝光禿禿的殘萼而已,悽苦的心情一如凋零的梅朵。

3、梅花紙帳:從梅中醒來,又在梅中入睡,宋人的"梅"日常有始有終

所謂的梅花紙帳,是宋代才出現的新式臥具。

它在一張臥床的四角樹起四根黑漆柱,其上橫架一個頂罩,在頂罩、床頭、床尾及背壁三側用繪有梅花圖案的白紙蒙護起來,紙帳之內的四根帳柱上各掛一隻錫制的壁瓶,瓶中插上新折的梅枝,這樣就成了梅花紙帳。

宋人將梅搬到了床榻之上,也就是將愛意搬到了生命三分之一所呆的地方,這種寓意甜蜜而張揚,是宋朝出品的最強"狗糧"。

04 聽梅與折梅:宋人對遠方的思念

1、聽梅:一曲《梅花落》,鮑照聽出了身世苦,唐人聽出了家鄉遠,而宋人聽出的悲傷最浩渺

《梅花落》本是樂府名曲,南朝詩人鮑照將它改編成同名詩作,借梅的孤潔自守來抒發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志趣。

這首曲子到了"初唐四傑"——楊炯與盧照鄰手上,內容又有所拓展,被用來表達思婦想念徵夫的主題,沿著這一曲風,詩仙李白在被流放長沙途中,又用它來抒寫思鄉之情,於是有了這句著名的"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但前人的一己之悲到了宋人這裡就顯得渺小了,《梅花落》聽在宋人耳中,是個人身世之悲,是遠離家鄉之苦,也是對故國和故園最痛徹心扉的思念。

宋人當中聽曲聽得最傷懷的,當數北宋的兩位亡國之君了,據辛棄疾《南燼紀聞》記載, 徽、欽二帝被擄至北方後,聽到有人吹起《梅花落》,悽愴之感油然而發,父子倆各寫了一首詞後便相抱痛哭,曾經最高貴的君王變成了最可憐的囚徒,箇中滋味恐怕只有宋人才能夠體會。

2、折梅:以梅贈友,想他,就送他梅花

梅花成為友情的象徵可以追溯到南朝,詩人陸凱曾從湖北荊州託驛使寄了一枝梅花給長安的好友範曄,並附詩一首 :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首詩在近兩年又火了一把,詩詞大會的總冠軍武亦姝曾解釋說:"古人說沒什麼好送的,就送你一整個春天吧。這多美呀,現代人給不了你。"由此引發了網友的無數點讚。

其實不僅僅是今人,當年的宋人也為這首詩瘋狂過。宋代的詩文和筆記故事中留下了大量"折梅寄友"的描述,宋人在想念朋友的時候,總要把目光掃向梅花。

梅花在古代真的可以寄嗎?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梅是冬季花卉,耐放;其次它花頭小,在運輸中不容易掉落;還有它花枝頎長,耐受損耗,適合於古代比較折騰的快遞業;唯一的問題是:快遞收不收?

按照宋代以前的郵驛制度,快遞只用於傳遞官方的文書和物品,私人無法使用,像前面提到的陸凱,是憑藉他的官員身份才"走私夾帶"成功的。這一情形持續到宋太宗時有所改觀,宋朝政府允準官員的私人物品可以隨同官府文書一起郵寄,而民間的快遞服務直到南宋末年時才出現,所以總體來說,在整個宋代,寄梅不是不可以,只是有許多條件的限制

那宋人用梅花表達友情的更普遍方式是什麼?一是當面折梅相送,二是以字代梅傳達情誼,比如蘇軾《虔州八境圖》說 : "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虔州即贛州,是梅花的原產地之一,明明身處梅境,還要抱怨故人不寄梅花來, 蘇軾缺的是梅花嗎?他缺的是來自友朋的問候。

05梅花在宋代為什麼備受盛寵?"相似效應"讓梅花長期盛開在宋人心頭

1、宋代以前,花似人;宋代以後,花是人

宋代以前的詠梅詩,大都是以花喻人,比如鮑照的《梅花落》便是借梅花的高潔來喻示人的高潔,但是宋代以後,梅花在文士們眼裡,不僅僅是花,更是人。

宋人最早將梅當人對待的要算林逋,他自稱"梅妻鶴子",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其次是蘇軾,在《紅梅三首》中,他以梅的口吻來敘述,說別看我紅梅有著桃杏的招搖之色,但底子裡依然是一股清高的姿態。詩中還提出了"梅格"的說法:、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詩老指詩人石延年,此人曾說梅是"四不像",既不像桃也不像杏,蘇軾回擊:你才是"四不像"!梅花明明有靈魂,你卻只會看皮囊!

蘇軾之後是陸遊,他在《梅花絕句》裡說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陸遊字放翁,這句詩的意思便是:我是梅,梅是我,二者已經分不清彼此了。

2、形、神皆是自己的影子,"相似效應"下,宋人對梅情有獨鍾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奧多·紐科姆在1953年提出了"對稱理論",指出人們喜歡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或物,這一理論後來被心理學家引申為"相似效應"。

在宋人眼裡,梅花無論是形還是神,都和自己高度相似,梅花便是自己的影子。宋人之所以對梅產生這樣的印象,與宋代社會的特殊屬性密切相關。

其一,宋代是一個典型的文人社會,在重文輕武國策的影響下,男士們日漸染上了羸弱的毛病,而梅的清瘦外形正好切合了宋人的這一形象。

配合著宋人的瘦弱,宋代的審美標準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唐代的以胖為美轉為以瘦為宗,宋代的仕女圖幾乎清一色的削肩、平胸、柳腰、細足,一派清癯輕盈的韻味,而枯瘦精勁的梅花也就從百花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宋人的心頭尤物。

其二,宋代又是一個典型的平民社會,大量的平民文士通過寒窗苦讀而改變了自身命運,而梅的堅忍神韻完好匹配了宋人的這一時代精神。

梅花超凡脫俗、清高苦寒,正是平民文人的自我精神塑像。平民文人歷經近千年的時光,第一次在主流社會中佔據主流,他們當然要放飛自我,於是被唐人熱捧的、象徵豪貴的花王牡丹被擱置了,而有君子之韻的梅花成為了時代的新寵。

3、宋人實力護梅,不僅怒懟前代聖賢,還合力將梅花推入千年熱搜榜

屈原在《離騷》中羅列了大量的芳草香植,卻唯獨漏掉了自己老家盛產的梅花,於是李清照在《鷓鴣天》裡毫不客氣地說到:"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屈大夫,你這樣就沒意思了,這麼高端的花,你看不到嗎?

對李清照的高論,時人黃大輿反手就是一個贊,他的《梅苑》開篇就是:

屈宋遍陳香草,獨不及梅。六代及唐,篇什亦屈指可數。"

怨氣比李清照還大,上自屈原,下到唐人,通通被他數落了一遍。

前事已經不可追了,宋人就努力謀求後事,在他們的努力下,梅花開始長霸中華文化的千年熱搜榜。

據著名植物學家潘富俊統計,梅花在宋詩中至少出現了888次,它擠掉了松樹,成為群芳譜上排名第三的黑馬,和先秦以來便列居第一陣營的竹與柳齊頭並進;而在宋詞中,它的成績更加可觀,僅僅屈居柳樹之後,在文人筆下輪番出場了2883次

因為宋人的不懈追求,到明代文人黃鳳池給群芳排名時,梅花成功逆襲,成為了"梅蘭竹菊"四君子"之首。

此後,梅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越加堅穩,以至於現代中國人在梅與牡丹之間左右為難,國花之爭持續了近百年,依然未能塵埃落地,中國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極少的幾個沒有國花的國度,這其中不能不說宋人「居功至偉」。

中國人:梅or牡丹,這是個問題

06結語

宋代文人社會與平民社會的特殊屬性,使宋人對梅花情有獨鍾,他們護梅愛梅,使梅花盛開在自己日常生活的每個犄角旮旯,以及精神世界的後花園中。

一花一世界,從宋人留下的梅饌、梅妝、梅曲、梅花紙帳和大量的梅花詩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精緻典雅的梅花天地,和一個文採煥然的文人世界。要想讀懂宋代和宋人,十裡梅花,是繞不開的路。

(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刪,謝謝!!)

相關焦點

  • 《清平樂》寶藏手藝get!梅見青梅酒工藝是抄的?
    桂花雲片糕、松仁琥珀糖、棗泥核桃酥、蜜餞梅子……簡直可以辦個甜點大賽。畢竟,宋人都是甜點控。而一眾甜點裡,佔據C位的,還是蜜餞梅子。畢竟,這是男主趙禎從小就愛的甜點,也是他思念生母的重要寄託。主角光環加持,自然風頭無兩。
  • 陪伴大家長大的梅子,你真的了解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青梅半成品主要有鹹水梅、梅坯、梅乾等,它們也是生產話梅、陳皮梅、甘草梅等蜜餞的原料。每年用於製作這些果脯、蜜餞類產品的青梅,就佔據青梅總產量的70%以上。關於「話梅」名字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最初食用話梅的是古時候的說書先生,因為說書時間太長,口乾舌燥之時又不方便喝水解渴,就在嘴裡含上一顆鹽漬後的梅子,梅子酸鹹可口的味道促進唾液分泌,便可繼續工作。因為說書先生的「書」古時候被稱為「話本」,所以鹽漬的梅子就被稱為話梅。
  • 古風雅致,繁華盛世|一首《清平樂》領略大宋之美
    沒有哪個朝代比宋人更懂生活,更懂美。《清平樂》劇中對宋人風雅生活的描繪頗為到位。插畫:插畫藝術在宋代達到頂峰,第四集中曹皇后就和幾位小姐妹們一起閒談插花,堪稱「名媛日常」。小小的儀式和細節裡,都彰顯著宋人獨特的生活志趣和品味,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
  • 野梅:清平樂 秋山思情
    野梅:清平樂 秋山思情 平沙落雁。 西望舒雲卷。 作者簡介: 房義強,筆名野梅,大學文化。退休前在衛生、政府、政協機關任職,原區文聯主席。
  • 原著粉評《清平樂》:主線改成了宋仁宗,但看完6集後我是真愛了
    原以為劇版《清平樂》在對原小說主線進行更改之後對劇版會愛不起來,在看過6集之後,這個顧慮可以消除了。如今,我既是《孤城閉》的書粉,也是《清平樂》的劇粉。所以,《清平樂》通過宋仁宗的一生,極盡細緻的描繪了北宋這個時代,以此來傳達歷史和時代中個人受困的命運,這點完全符合小說的內核。儘管片名已經改成了《清平樂》,但它骨子裡還是《孤城閉》。
  • 「青梅大王」做的梅子,出口日本20多年
    今天,張爺爺家的梅子在一條生活館售賣了,一盒有三種:青梅餅、青梅片、青梅粒,也稱「梅家三千金」。無香精、無防腐劑、無色素,吃起來更天然、放心。
  • 青梅煮酒煮的是什麼梅? 酒裡為什麼一定要煮梅子?
    青梅煮酒煮的是什麼梅? 酒裡為什麼一定要煮梅子?時間:2020-02-22 17:29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出自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東漢末年,丞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野心勃勃,一直試圖篡位。劉備試圖營救皇帝。
  • 一年一次青梅季,自釀梅子酒與梅子露,初次體驗與感悟……
    我一直很愛吃梅子,不論是脆梅還是梅子幹、話梅統統都喜歡!每次遇到食慾不佳之時,吃上一些,總能讓我食慾大開,所以我的零食表裡,總是有梅子的身影。但是做青梅酒跟梅子釀還真是沒有做過。對梅子酒最初的記憶的源於我的父母,他們在閒暇時總愛搗騰,其中就有梅子酒。
  • 酸澀的梅子,乃古代廚房的扛把子!
    而關於梅子在中國古代烹飪中的重要地位,最直接的證據就出自《尚書說命》:「爾惟訓於朕志,若作酒醴,爾惟曲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說明在尚未發現其他味道的時期,鹽、梅之於廚房就如同重臣之於帝王。烹飪所用的味道始於鹹、酸,其中的酸就取於梅子,而梅子則源於中國。
  • 《清平樂》風雅頌的大宋美學
    也有人認為,《清平樂》並不是起源於李白的《清平調》。因為李白寫的三首詩,全都是七言絕句,句式和格律與詞牌完全不是一碼事。所以,關於這個詞牌發音,也不能按他的詩來解釋了。那麼,「清平樂」三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何光遠《鑑誡錄》引用古詩:「阿家解舞清平樂,新婦能拋白木球。」看來,它是舞蹈伴奏。北宋詞人仲殊說,「解舞清平樂,如今向誰說。」看來,它就是一種舞蹈。
  • 央視背書日本近期掀起梅乾熱,新品無核溜溜梅復刻梅煎古法,全網...
    所以除梅幹零售外,一些以梅幹為主題的餐飲店也開始在日本嶄露頭角,主打輕飲食的梅幹居酒屋,短短幾個月內就成為了網紅打卡地。雖然在今年疫情之前日本的梅類產品消費市場在不斷萎縮,但其實在曾經梅幹在傳統日式餐桌上的重要配角,在日本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同樣在中國,青梅距今也有3000多年的食用歷史,你可能很意外一顆小小的梅子竟有如此之悠久的歷史,聽我娓娓道來吧!
  • 從中國傳到日本,被日本人捧上天的青梅,一粒梅子都能做成下飯菜
    出身於中國的青梅很古老也很文藝,比如青梅竹馬、望梅止渴裡的梅就是指青梅,青梅在中國的食用歷史悠久,追溯起來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扒開青梅的歷史年表可以看到:青梅從夏商起就開始有動靜了。"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個典故來自於夏商時期,人們烹飪調料較少,常用的就是鹽,很快有人發現了青梅,借其「酸」來增味,逐漸的青梅和鹽成了當時最重要的兩個調味品。
  • 歷史劇創作中的新氣象與老問題 ——以電視劇《清平樂》為例
    與之不同,《清平樂》則向我們呈現出一道完全不同的文化風景。首先,《清平樂》生動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瑰麗多姿、最富有當代價值的一面。這尤其體現在《清平樂》對於「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精髓的形象演繹上,通過塑造宋仁宗趙禎這樣一位以「仁」治天下的皇帝形象,完美地展現了「仁政」的豐富內涵。
  • 河馬家的梅子秘笈大公開!!!
    泡梅酒用的罐子,我覺得只要是正規廠商生產的都可以使用。高溫消毒需要在冷水的時候,就把泡梅酒的瓶子放入大一些的鍋中,避免驟然高溫玻璃器皿會炸裂。但一般現在用到的玻璃罐體積都比較大,很難找到裝得下的大鍋。所以一般小一些的罐子我用高溫消毒的方法,大一些的罐子就用乾淨的毛巾浸透高度白酒後,進行消毒的工作。製作過程中用到的竹匾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完成消毒。
  • 《清平樂》頻上熱搜,法迪奧「墨韻」新系列C位出道
    由正午陽光出品的《清平樂》最近播得熱火朝天,不僅聚集王凱,江疏影,喻恩泰等超強戲骨卡司陣容,更是憑藉#宋仁宗與曹皇后#,#懷吉哥哥#等劇情頻上熱搜。宋人平時使用的餐桌常見有精美的包邊,和雕刻工藝,配合雅致的瓷器,讓用餐也成為一種飲與食的享受。為此宋朝人還發明了一種茶藝叫「點茶」。是先在碗中放入少許茶葉末,用少量沸水衝調成膏後,再用茶筅快速攪拌茶湯,過程極為細緻,日本的「抹茶道」就是從此學來。詩人吳自牧曾在《夢粱錄》中寫道:「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
  • 腹有詩書氣自華,飛花令裡讀詩詞——100句(梅)篇
    《梅花 / 梅》 宋·王安石2、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雪梅·其一》 宋·盧梅坡3、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雪梅·其一》 宋·盧梅坡4、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雜詩三首·其二》 唐·王維7、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三衢道中》 宋·曾幾8、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清平樂·年年雪裡》 宋·李清照9、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 專家:非新鮮水果,乃糖漬蜜餞
    對此,農科專家江國良告訴記者,所謂金西梅,實際上並不是新鮮水果,而是一種糖漬蜜餞,應該是由一種歐洲李去皮去核後加工製作而成的。新奇:外觀雖靚,但被稱「騙子水果」市面上的水果五花八門。如今,成都街頭出現了另一種新奇的「水果」——金西梅。
  • 從開分8.2到大結局6.8,我為什麼還堅持《清平樂》沒有爛尾?
    伴隨著劇中韓琦娓娓道來的畫外音,在位42年的北宋仁君在熒幕上走完了他的一生,卻真正從史書走進觀眾,「活「了過來。仁宗離去之時,北宋國力強盛,百姓身處封建王朝少見的清平之世。主演王凱向角色告別說:如果有來生,我還是想做官家的。對,我說是《清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