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與求仙:祭祀天地的秦始皇和漢武帝真是為了長生不老藥嗎?

2020-12-14 晉公子

本期話題

「自古封禪必在泰山」本是經過齊魯儒生的大力宣傳而確立的世俗觀念,但蹊蹺的是,秦始皇和漢武帝在舉行封禪大典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將儒生排除在外,海上方士們反而在封禪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雖然泰山封禪的觀念經過以孔子為代表的齊魯儒家學派的大力宣揚,在秦漢以降已經成為了帝王封禪的共識。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秦始皇和漢武帝舉行封禪大典的過程中,我們卻看不到儒生的身影

準確地說,他們不是缺席了這兩次封禪典禮,而是在封禪典禮之前,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滿懷期待地邀請儒生們共襄盛舉,希望他們能夠為自己設計一場空前盛大的封禪典禮。

但儒生們的表現卻總是不盡如人意,以至於被皇帝無奈地放棄。

秦始皇和漢武帝不約而同地選擇將儒生擯除在封禪典禮之外,並非出於偶然的巧合,而是由先秦儒學的某些固有缺陷導致的。

從本質上說,「封禪」是導源於殷周以降的「天賦君權」的神學政治觀念的產物。

殷周先民把「天」或者「帝」當作是宇宙間最高的統治者,認為人間的活動也由他監管。

因此,只有得到上天的授權,君王統治下民的權力才具備其合法性。

在這樣的神權政治觀念中,天被賦予了完整的人格,成為了監臨人間公平與正義的守護者。

但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卻始終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人世而非天命的領域。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贛曾經說過:性與天道,夫子不言。

儒家判斷君主治權合法性的標準,是看他的統治是否忠實地踐行了上古先王留下的仁義觀念,做到了便是聖主,做不到,就是獨夫。

這樣一來,如何證明君王受命於天的正義性,如何證明他主持封禪大典的身份的合法性呢?

在這個問題的論證上儒學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填補上這個空缺的人可以說是一個先秦儒學的叛逆者,他的名字叫鄒衍

西漢學者桓寬在《鹽鐵論》中說:

鄒子以儒術幹世主不用,即易以變化終始之論,卒以顯名。——《鹽鐵論·原儒》

鄒衍原本冀望於憑藉儒術出人頭地,但是儒家祖師孔子周遊列國,悽然如喪家之犬的前轍已經註定了在群雄爭霸的時代這不是一門受到當權者追捧的顯學。

為了揚名立萬,鄒衍另闢蹊徑,發明出了一套「五德終始」理論,正是這套理論讓他成為了齊國稷下學宮中最耀眼的學術明星,也正是這套理論,填補了先秦儒家在「天命君權」這個議題上的理論缺失。

所謂「五德」,指的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五種德性,這五種德性相生相剋,終而復始。

鄒衍以此來解釋王朝更迭、新舊鼎革的合法性。

根據司馬遷的《封禪書》所說,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這套理論被齊國人進獻給了秦始皇,並成為他統治天下的合法性的證明:

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徳,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史記·封禪書》

雖然司馬遷在這段文字中並沒有說明究竟是什麼人用「五德終始」理論為秦始皇文飾了他的治統。

但《史記·封禪書》中卻明確地記載,鄒衍「五德終始」論的傳人是燕齊的方士,正是從這時起,方士開始在秦漢時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封禪的典禮上自然也不能缺了他們的席位。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和漢武帝最終決定把儒生排除在封禪大典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

儒生們對封禪大典的禮儀程序遲遲拿不出一個統一的意見來,他們的眾口紛紜導致了秦始皇和漢武帝的莫衷一是,無從措手。

所以這二位慣於乾綱獨斷的君主果斷地選擇了拋棄儒生。

如果事實僅僅是這樣的話,那麼被禁止參與封禪大典就不是儒學的問題而是儒生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時代碰巧缺了一個能夠與時俱進的叔孫通,由此造成了儒學在封禪大典上的缺席。

但我卻覺得,秦始皇和漢武帝摒棄儒生的理由遠不是這麼簡單。

誠然,因為上古時代的封禪沒有可靠的文獻記載,有的只是眾口相傳的故事,言人人殊,所以儒生們對封禪的儀程拿不出一個統一的意見來應該是事實。

但是儒生們,不,準確地說應該是儒學真正讓秦始皇和漢武帝不能忍的應該是這一點:

戒慎以崇其德,至德以凝其化,七十有二君,所以封禪矣。——《文心雕龍·封禪》

儒學對帝王之德的要求,核心就是四個字:「敬天法祖」。

「古制」和「天命」是儒學用以規範帝王執政行為,約束帝王個人慾望的兩個重要手段。

公元前213年,齊國博士淳于越正是以「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的理由對秦始皇廢棄西周封建而改用郡縣制的舉措提出了強烈的抨擊,並最終導致了「焚書事件」的爆發。

「古制」可以成為儒生們對抗皇權的武器,「天命」同樣可以。

因此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講到帝王封禪的時候,第一要強調的就是帝王封禪的態度是要「敬畏天命」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當秦始皇邀請齊魯儒生集體討論封禪儀程的時候,儒生們提出的禮義規範是這樣的:

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葅秸,」言其易遵也。——《史記·封禪書》

儒生們說登上泰山的時候要在車輪上纏繞蒲草,不得傷及土石草木。

這是要求皇帝上山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但宰制天下、鞭策四海的始皇帝陛下想的是修建一條寬闊的車道,好讓他的鑾儀能大搖大擺地上去;儒生們說山頂上的祭臺應該從簡,掃除一塊空地來,鋪上茅席就可以了。

但這樣的祭祀連一個布衣百姓都可以完成,又怎能彰顯出千古一帝的威儀和風範呢?

說白了,秦始皇的本意是希望通過封禪提高皇帝的權威,而儒生們卻希望藉此把皇帝的執政行為納入儒學的規範

秦始皇夢想著為自己編織一件璀璨的龍袍,但儒生們卻打算給他一條黃金的枷鎖。

秦始皇和漢武帝這樣的政治強人就像難以馴服的烈馬,儒生們總想給他套上嚼子,自然會從馬背上掀翻下來。

和儒生的執拗相比,學術水平遠為遜色的方士們顯得更懂得怎麼樣順著毛摸,才能討得皇帝的歡心。

天子(漢武帝)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嘗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採儒術以文之。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上為封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事,於是上絀偃、霸,盡罷諸儒弗用。——《史記·封禪書》

對秦始皇和漢武帝這樣在事業上功德圓滿的大有為之君來說,人生最大的奢望恐怕無過於長生不老了吧?

而方士們就抓住這種心態,投其所好地誘導他們說,舉行封禪才能與神仙互通聲息,然後不死之藥才能求得。

於是在嚴謹的儒生被拋棄之後,荒誕的方士終於成為了封禪大典的總導演。

而原本庄嚴肅穆的典禮也隨之變成了求神問鬼的鬧劇。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封禪書》:在封禪制度下,漢武帝對於長生不老的狂熱追求
    自商到周以來,那時候民間都興盛鬼神之說,但是當時出現了比一般的鬼神之說等級要高一點的封禪。何謂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指代的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者天降祥瑞的時候,巨型的祭祀典禮。而當時的漢武帝認為封禪可以長生不老,於是乎後來便有了泰山封禪的故事,在《封禪書》中,司馬遷便詳細記載了漢武帝的封禪以及封禪後對漢武帝和當時的朝廷產生了什麼影響。
  • 華山更近,秦始皇為什麼跑到千裡之遙的泰山封禪?至少5個目的
    秦始皇為什麼捨近求遠呢?難道封禪非得去泰山嗎?實際上,也有皇帝跑到其它山封禪的。如女皇武則天就跑去嵩山封禪了。 秦朝君王一般都有創新精神,特立獨行。如秦武王嬴蕩就把秦國的相國改為了丞相,不想與山東六國相同。
  • 秦皇島和秦始皇有關係,武漢和漢武帝有關係嗎?
    秦皇島的地名和秦始皇有關係,那麼武漢的地名和漢武帝有關係嗎?請跟隨筆者,一起來了解秦皇島和武漢這兩座城市的地名歷史。秦皇島市是一座非常美麗的海濱城市,也是一座歷史悠久,地位非常特殊的城市。秦皇島的特殊之處,不僅因為秦皇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秦始皇東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他更是中國唯一一個因皇帝帝號而得名的城市,這種特殊性,在全國所有城市中屬於獨一無二。秦皇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秦始皇希望自己長生不老,非常希望能有長生不老的神藥讓自己永生,於是秦始皇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秦始皇送行至此,此地因此得名秦皇島。
  • 秦始皇為什麼要完成封禪大典?後人為此嘲笑他
    ,其宗3代以來,祭祀天帝的權利,帝王的專利和標誌所謂「國之大事,戎祀」,封禪是古代統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種最高儀式:所謂「通」,就是天所謂禪,就是祭祀的地方班固的白虎通義中關於封禪的意思是:「始始之時,天下改而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太平也」大意是
  • 為什麼只活了50歲的秦始皇,卻被評說了2000多年?
    為了對秦始皇多一些了解,我入手了一本陳舜臣的這本《秦始皇:大秦帝國啟示錄》,他以一個日本人的角度,描寫了他眼中的中國歷史。陳舜臣是華裔日本作家,著作有二百餘本,因為他在日本出生和成長,所以他的文章中柔和了日本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
  • 泰山封禪的皇帝為何只有6位?1人拉低了標準,其他人不願與之為伍
    有明君自然也就會有昏君,在中國古代帝王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都是以君權天授的理論來治理國家。在古代用來強調君權神授的手段就是封禪祭祀。而最著名的封禪莫過於泰山封禪。然而在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中,卻只有六位皇帝泰山封禪,為何?因為其中有一位皇帝壞了規矩,其他皇帝並不想與他為伍!
  • 秦始皇求仙不僅僅為了追求長生不老,更重要的是為下一代積累時間
    如果將秦始皇求仙僅僅只是看作他為了追求所謂的長生不老,那是太小看了,其實,秦始皇的求仙有著深刻的含義,不僅僅是追求長生術。《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既已,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 萬裡長城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僅僅是為了防禦外敵嗎?
    萬裡長城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僅僅是為了防禦外敵嗎?萬裡長城是中國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奇蹟,在那個落後的年代,居然可以建造這麼宏偉的建築物,無論從中國歷史上來看,還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都堪稱是奇蹟。而這個萬裡長城的建造者就是秦始皇。
  • 為秦始皇取長生不老藥的徐福去了哪裡?真相實在太多
    在相對落後的封建時代,君主常常幻想自己可以長生不老,永遠享受人民的敬仰和豐富的生活條件。因此,修煉神仙煉丹的道士們趁機將自己煉製的丹藥獻給諸侯,或藉機到仙山上尋覓仙丹。從秦始皇嬴政,到後世著名的皇帝,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清朝雍正皇帝,很多皇帝都在追求長生不老。
  • 徐福東渡之謎:長生不老藥與日本神武天皇
    當年徐福奉了秦始皇嬴政的命令,帶著幾千童男童女向東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後來就音信全無了。有人說徐福個騙子,打著找長生不老藥的旗號,把秦始皇騙得團團轉,真正的目的是藉機斂財。有人說,徐福確實找到了長生不老藥,但是沒有回來送給秦始皇,而是自己吃了。在東海的小島上生活,並且兒孫滿堂,活了上千歲。
  • 秦始皇尋找蓬萊仙山未果,漢武帝也未果,就自己建了一座
    蓬萊、方丈、瀛洲,傳說是神仙居住的海上三座仙山,找到仙山上的仙人,習得仙法討得仙藥,就可以長生不老。而這三座仙山中,尤以蓬萊之名最盛。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能使自己的大秦帝國延續萬年,於是遍求知曉蓬萊方位的能人異士,希望能得到仙藥,長生不老。
  • 祭祀,就是天、地、人或者人、神、鬼之間的溝通
    南美秘魯瑪雅人每年一度的太陽祭(INTY BAYMI),就是現存的古老祭祀儀式之一。瑪雅人認為,他們是太陽之子,太陽也給他們帶來了光明和種子。中國人敬重老天爺,就連皇帝都自詡為天子。其實,這個情況與印第安人祭太陽的理由,是差不多的。
  • 秦始皇海外尋「仙」記:殺死一條大魚,返程途中暴斃
    秦始皇忍了半天,最後,實在堅持不下去了,直接將這些大儒「請」出了自己的隊伍。儒生們不甘心受到這種羞辱,聚集在山腳下不肯離開。而採用秦國祭祀天地舊制禮儀封禪歸來的秦始皇,在半山腰上卻遭遇了暴風雨的襲擊。他只好在一棵大樹下停下休息。山上天氣本就多變,忽雨忽晴實屬正常。
  • 漢武帝痴迷於求仙長生之道,漢朝吹牛方士李少君為他指點迷津?
    漢武帝大破匈奴之後,國家太平,百姓得以長治久安,天下無事,這時的漢武帝百無聊賴,於是想起了早年未了的心願「求仙問道」,於是他安排舉行了封禪儀式。其實關於「求仙問道」這件事情,漢武帝和秦始皇大致相同,他們都痴迷於長生不老的觀念,就算最終不能長生不老,只要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延年益壽也行啊。
  • 秦始皇還活著?「長生不老」並非迷信,其實是有科學依舊的
    「長生不老」並非迷信,其實是有科學依舊的引言:三飽一倒,長生不老——佚名我們都知道,欲望是由人類的本性產生的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的要求,人的欲望分好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應該就是貪婪,在古代帝王世家,生前享盡榮華富貴,而面對死亡的時候
  • 「長生不老」偽命題?從秦始皇到現代,人們都做出哪些瘋狂之舉?
    沒有等到徐福歸來的秦始皇,依舊對尋求長生不老藥的幻想不死心。四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出了一個叫做盧生的燕人,他和徐福一樣,也是一位修仙的方士,不過這一次,他和徐福不同,他幫秦始皇去尋找長生不老藥不是去遠航找那三座仙山上的仙人,而是派人入海去找兩位分別叫做「高誓」和「羨門」的古仙人,可這一次,盧生也沒有幫秦始皇找到長生不老藥,既然仙藥沒找到,總不能空手而歸吧?不然咋給秦始皇交待呢?
  • 秦始皇東巡尋找的長生不老藥
    在中藥中,胎盤的藥名叫「紫河車」,是常用名貴的補陽藥之一。我國自古就把紫河車列為滋補之上品,它能從根本上調理身體機能,激活體內細胞再生功能,使身體各部位生理功能恢復到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狀態,使人精力旺盛,青春煥發。
  • 《山海經》真的記載長生不老?秦始皇一直苦苦尋找的不死藥是它?
    答案不言而喻,正是長生不老!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迷戀神仙丹藥帝王不在少數,包括唐代時期的唐太宗、唐憲宗、唐穆宗、唐宣宗,以及明代時期的明世宗與明神宗、甚至是清代雍正皇帝,都成了「長生不老」的犧牲品。不過話說回來,就服食丹藥而言,其中最著名的皇帝,當屬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 6位君主封禪泰山,為何唯獨宋真宗封禪泰山以後,就沒人願意去了
    自打宋真宗這貨去了泰山封禪以後,泰山的名聲就臭了,後世的皇帝們都不屑跟宋真宗這種貨色一樣,前往泰山封禪。為啥?因為後世皇帝去了泰山封禪,就相當於承認自己和宋真宗一樣垃圾,那誰還願意去呢?可以說宋真宗以一己之力,毀了一座山的榮耀。
  • 「焚書坑儒」的真相,專家發話了,我們冤枉秦始皇2000多年
    因此,秦始皇受到了許多負面的評價,比如,漢末三國時期的曹魏重臣王朗(即《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就認為秦始皇屬於「無德之君,不能見祀」,一代帝王連享用後世祭祀的資格都沒有,這樣做的罪過有多大?可以想一想,秦始皇竟然會如此無情無義和無理取鬧,章太炎、呂思勉、魯迅為什麼要為他喊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