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陸晨
疫情黑天鵝羽翼下Day Trading之交易心理學
Steven Cohen and George Soros
Steve Cohen史蒂文·科恩是前美國著名的對衝基金塞克資本 SAC Capital(公司的名稱源於他自己名字的三個首寫字母縮寫)的創始人和CEO。他旗下的基金被稱為美國最賺錢的基金之一,其近20年內高達30%的令人瞠目的年均收益率一度被認為是投資界的傳奇;而後被美國的證券監察委員會SEC指控進行內幕交易,該基金被迫對外部投資者關閉,並繳納18億美元天價罰款及和解金。
科恩有著一些非常獨特的交易偏好,他工作的交易大廳溫度常年保持在華氏69度左右(攝氏度為近21度),目的是讓交易員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同時也解決了午飯後打瞌睡的經典問題。SAC的日均交易量達1億股,佔美股交易總量的1%。科恩的股票通常持有2-30天;還有一點,科恩不喜歡任何噪音,所以交易大廳內所有電話都不能發出聲音,來電時電話會閃燈提示。科恩的交易能力非凡,一人貢獻的利潤佔他的對衝基金總利潤的10%。而在多年之前,其個人的交易貢獻會佔據SAC收益的50%,這一切都足以說明科恩在交易方面的過人之處,不同凡響。
「我不知道他每天在做什麼,也沒必要知道,他用每年高達30%的投資回報率為自己說話。」他的一位客戶曾這樣評價他。
他聘任了一名資深的精神病學家作為他公司的「一個永遠的固定成員」。這就表明,心理上的控制和管理會對金融風險冒險者產生重大的作用。
科恩即使在交易的時候,也保持著一份幽默感。科恩的幽默感和放鬆顯示了他沒有將自己的交易收益和虧損「放在心上」— 已經完全不會受到情緒的影響。他的交易員們「對他的隨意性產生深刻印象」,稱讚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員之一。
在經歷了內幕交易醜聞之後,科恩決定將SAC進行轉型。2014年3月,SAC在給員工的一份備忘錄中稱,公司將更名為Point72資產管理公司 (Point72 Asset Management) ,並於4月生效。作為和SEC認罪協議的一部分,科恩將不再接受外部投資者的資金。Point72正式成為一家家族辦公室企業FO,其交易資本絕大部分是科恩本人的,還有少量來自於員工。
另一位世界著名的投資大師,反身性理論的發明者,喬治·索羅斯認為他的優勢在於「有認錯的勇氣」。當他一旦感覺犯錯,就毫不猶豫地馬上改正。索羅斯無限推崇他的哲學導師,奧地利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科學哲學家 Karl Popper及其創立的證偽主義思想。
證偽主義思想在交易上的應用可以用華爾街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管理好風險,收益會自己管理自己」。核心的意思是人類更容易犯錯誤,所以,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控制風險。在交易上,無法追求所謂的「正確」性,正確的定義只能是從錯誤的反方向來定義的。因此,在交易上,不要問什麼是正確的事情,而是應該問什麼是不會出錯的事情。不錯的就是「正確」的。這是索羅斯的一個基本交易哲學。但是,大多數的投資者總是問什麼是對的,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好的。問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正確與錯誤就像數學中的正數和負數一樣,儘管在紙面上看起來是對稱的,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完全不是,它們之間的差別是本質性的。
與巴菲特一樣,索羅斯也是最不受他所謂的「犯錯的必然性」影響的人。「對於其他人,犯錯是羞恥之源。對我而言,認識到我的錯誤是我感到自豪的事。一旦我們意識到不完美的理解是人之常情,那麼就不會因犯錯而感到羞恥,而只是因未能及時糾正錯誤而感到羞恥。」
因為其投資風格極具侵略性,索羅斯被世人稱為「金融禿鷲」。但他本人常以哲學家自居,「哲學的思想應用在投資上、掙錢上特別有用,因為它教給我批判性思維,能夠看到行業中他人的錯誤和我自己的錯誤這是很大的優勢」。
索羅斯的對衝基金被他命名為量子基金是源於索羅斯所讚賞的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海森堡所提出的「測不準定理」。索羅斯認為,就像微粒子的物理量子不可能具有確定數值一樣,證券市場時時刻刻處在一種不確定狀態,很難去精確度量和估計。
索羅斯的名言之一就是「數學不能控制金融市場,而心理因素才是控制市場的關鍵」
在千禧年期間和索羅斯密切合作的傳奇對衝基金經理斯坦利·德魯肯米勒回憶說:「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重要的不是你是對還是錯,而是當你做對的時候,能賺多少錢,而出現錯誤的時候,損失多少錢」。索羅斯也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虧損管理者。 他不在乎交易是贏還是輸。 如果某次交易不成功,基於他對自己在其他交易中獲勝的能力很有信心,因此可以非常輕鬆地退出該頭寸。 就像在商店的架子上有很多雙鞋子,顧客只需要挑選最合適的,而不是很多的鞋子。
投資交易制勝的關鍵所在交易心理
華爾街的夢想是一個被稱之為Holy Grail的聖杯,意指一個無所不能,永遠正確的交易神器,用現代金融科技的語言就是神奇的人工智慧交易機器。就像當初人們不遺餘力地尋求創造發明永動機的經歷,人們在金融的世界中沒有一刻停止過對於「交易聖杯」的探尋。但是,無一例外都鎩羽而歸。
很多人希望找到投資的絕對真理,但真正進入金融交易的世界,矛盾無所不在,「絕對真理」就是一個最大的認知陷阱,讓無數毫無戒備虔誠的投資者大敗而歸。
交易的認知上有兩種悲哀:第一,試圖用一種投資方法去解決所有問題、解釋所有現象,唯我獨尊,不接受其他任何的思想和方法;第二,試圖找到一種完美的投資方法,意識不到得失的必然,於是左顧右盼患得患失,錯失良機,後悔不及。
精神科醫生、行為金融學家理察·彼得森認為,對於投資者,最重要的是培養客觀的看法,要能與自我意識分離開來,以此保持靈活的預期值。交易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後悔」的遊戲,無論投資者做出怎樣的選擇,一旦完成決策後,就一定會後悔。無論是日內交易還是日間交易,最重要的幾個考量的因素:入場的時間,選擇的股票,交易的數量。當投資者殫精竭慮,猜對了入場的時間,選對了交易的股票,那還有什麼可後悔的呢?只能是後悔股票買少了。如果,入場的時間或交易的股票決策錯誤,不難想像,投資者將是怎樣的後悔。
交易的心理學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人的意識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就是人們正常的思維意識。第二層就是自我意識,知道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第三層,也是最深層的就是人的潛意識。潛意識在三種意識形態中是動作最快的。很多的時候,人的正常意識還沒有啟動,潛意識早已摩拳擦掌了。
潛意識的存在就決定了人無法「故意」欺騙自己,在交易中,投資者無法做到「若無其事」無論交易員如何想盡方法想說服自己進入一個假想的狀態,但潛意識早已經洩露天機了。從這裡,可以推導出,無論紙上的模擬交易多麼逼真,都無法達到真實下場交易的效果,其原因就在於人的潛意識早已洞察一切,提前給正常的意識通風報信了。儘管人們努力地想像自己是在「真實」地交易,但是潛意識卻捷足先登,偷偷告訴交易員,這只是一場遊戲,不用緊張,根本不是真金白銀的實戰。
人們無論是在交易還是在日常生活中,認知方面都有許許多多的偏差。過分自信,高估自己的實際能力,低估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危害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部分。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俄國輪盤賭Russian Roulette的一個有趣的實驗就是很好的例證:假設交易員參加一個瘋狂刺激的俄國輪盤賭的賭博遊戲,這個輪盤賭所用的左輪手槍是經過改造的,有很多個裝子彈的彈倉,現在的問題是賭徒願意出多少錢移除一顆子彈。
如果賭徒知道將要決定他的生死存亡命運的手槍裡每個彈倉裡都裝上了子彈,那麼,不難想像,賭徒會傾其所有(甚至借錢)來換得移除哪怕是一顆子彈,以獲得生存的更大希望,或者說降低喪失生命這一人生最珍貴資產的可能性。
請大家注意,這是在確定性的場景下,賭徒選擇的策略。
但是在通常的場景中,左輪手槍的彈倉裡只有少數的幾個裝上了子彈(一般只裝一顆子彈,投機性會大幅增加)。在這個場景下,如果同樣的問題被拋出來,問一下賭徒願意出多少錢來移除一顆子彈,賭徒要麼根本不願意出錢,要麼出的價錢比前一個手槍彈倉裡裝滿子彈的場景下出的價錢要少很多。
從這個例子可以觀察到人類面對不確定性時,嚴重地低估了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存有很大的僥倖心理,僥倖心理就是要無償地享受「好運氣」所帶來得好處,不考慮負面損失的可能。
僥倖的心理特徵在交易上表現最突出的方面就是交易止損紀律無法嚴格執行。交易止損的理論由來已久,眾人皆知,但是能夠一絲不苟地執行的人鳳毛麟角。止損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交易員無法面對自己的錯誤,否定自己的投資決定。
可以想像,如果,有一位偉大的投資「先知」告訴交易員,這隻「難割捨」的股票將要繼續下跌,類比前面提到的俄國輪盤賭的第一種彈倉裝滿子彈的場景,交易員一定是義無反顧,毫不猶豫地馬上拋售股票,保住本金。
但是,當交易員獨立「無知」地面對未來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時,彈倉裡沒有裝滿子彈,交易員就會想到未來股票價格大幅反彈的「好運氣」場景,而不考慮或者忽視市場繼續下跌的風險,把交易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隨機性,從這一刻開始,交易員的身份就發生了「質」的轉變,成為了一個賭徒。
如果想像未來的交易價格會更低,那麼,把決策的比較基準變換一下,從股票的入場價格變為未來的更低的價格,交易員的無比痛苦的止損行為就從負面一躍成為為正面,對於未來的價格,現在當機立斷的賣出是「盈利」的。這一思維方式的轉換將更有助於交易員堅定地執行止損,突破人的天然心理障礙。
人的買入和賣出的期望價格是不對稱的,這一現象被芝加哥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理察·塞勒定義為Endowment Effect稟賦效應。
人們最痛苦也是最痛恨的就是失去現有的東西。利用人的自然心理活動來克服「稟賦效應」,就要用到行為金融學中的「Framing Effect框架效應」,回答一個問題的答案和這個問題被提出的表達方式,框架密切相關,每個不同的框架就決定了一個不同的「參照系」,按照不同的「參照系」來思考問題,就會產生截然相反的答案。
行為金融學的先驅開創人物Daniel Kahneman 和Amos Tversky 所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就很好地詮釋了人性的這一獨特偏見:
一種疾病爆發了,有兩個救治方案:
A: 200人會得救
B: 全部600人中,1/3的概率會得救,2/3的概率不能得救
結果,72%的測試者選擇了A,確定性價值連城。
現在,換一個方式,來問同樣的問題
C: 400人會死
D: 全部600人中,2/3的概率會死,1/3的概率會得救
這一次,測試者一邊倒地都選擇了D!
可以看到,同樣的問題被放置於不同的思維框架中,人們的看法和想法就會改變。在金融交易市場裡,每個交易員都有自己所秉承的思考框架,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同樣的市場現狀,不同投資者的看法會南轅北轍,大相逕庭。
索羅斯本身一個人性方面的特質就是當他發現自己的投資決策出現錯誤時,能夠毫無痛苦地否定自己完成止損。但對於一般交易員來說是一大挑戰。
對於自我認知的批判和修正,交易員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過於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當市場出現和自己主觀判斷不一樣的場景時,偏執地認為「市場時錯誤的」,放任交易的損失不斷升級,讓一筆「無關緊要」的交易成為決定命運的「勝負手」,這是極其錯誤的。
在交易上,投資者永遠要保持著「期權式」的思維,給自己留有多個選擇。一旦面臨「期貨式的思維」,即非此即彼,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客觀現實就會直接影響到交易員的心理,讓他或她喪失正常理智客觀的判斷能力,而轉變成一個賭徒的心理,只想著以一筆交易定勝負,最後,得到了的幾乎都是確定性的覆滅的命運!
從千禧年的一代日內交易員到2020年病毒疫情下重新誕生的一大批年輕的交易員,儘管金融市場和外部的世界格局經濟政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一個不變的事實就是大部分年輕交易員都會以失敗而告終,慘澹收場。
從這個角度來講,交易和裝滿子彈的俄國輪盤賭的生死遊戲是一樣的。無論有多麼高的熱情,都無法改變一個殘酷的現實:無一例外地都要被子彈所擊中。
一個年輕的交易員理察·多巴特塞Richard Dobatse被《紐約時報》採訪時談到他被Robinhood交易平臺的簡單和便利性所吸引,感覺交易股票和涉足更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就像是一場遊戲。在Robinhood交易平臺上買賣股票經歷了瘋狂和痛苦,但他最終失去了幾乎所有曾經擁有的財富。
他首先以15,000美元的信用卡預付款為自己的Robinhood帳戶注資,在早期的交易中不斷虧錢,他又拿出了兩筆3萬美元的房屋抵押貸款放到交易帳戶之中。今年初,他的運氣突然變了,帳戶價值在幾個月內猛增到100萬美元。
然後,好運氣突然離他而去,一切都崩潰了他的最新帳戶價值為:6,956美元。
在交易中,對於自我的運氣和能力的識別是至關重要的。無數的交易員誤把虛無縹緲的運氣作為自己真正的交易能力,最後折戟交易市場。正確深刻的自我認識,就是人們平常講的「有自知之明」,在交易市場中成為生死攸關的決定性因素。洞悉知道自己在人性方面的過人之處和薄弱點,知道自己知道的,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那些初出茅廬,激情萬丈,但又缺乏實戰經驗的交易員可能會被上一篇文章提到的2020年美國日內交易的領軍人物Dave Portnoy之類的人吸引到這種殘酷的遊戲中,因為他們感覺交易並不難,是「簡單容易的遊戲」。他們渴望獲得成功,但面對殘酷多變的市場力不從心。
在交易心理學的認知上,除了前面提到的索羅斯和他的老師Karl Popper的試錯證偽主義思想體系,另一個向大家推薦的就是特斯拉電動汽車的創始人Elon Musk 埃隆·馬斯克所提倡的「第一性原則思維方式」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第一性原則,出自23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他是這樣定義的: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則,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
馬斯克認為,運用「第一性原則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在2013年TED演講中,這位億萬富翁透露了他取得非凡成就的「秘訣」,即利用「第一性原則」思維方式做出戰略決策。馬斯克當時稱:「你可以將事情歸結為基本事實,並從那裡進行推理,而不是通過膚淺的表象類比推理」。
第一性原則的思維方式實則是化繁從簡,撥開事物的種種表象包裝,找出問題的實質和核心,關鍵所在,從而能夠最有效地解決問題。
在金融交易市場中,交易員觀察到的很多現象都可能不是事物的本質,但如果就簡單地做類比式的推理思維,人的偏好,偏見都不可避免地被引入到思考問題的框架中,還不被察覺,導致出現基本假設的偏差,就是人們通過表象「感覺」兩個事物是類似的,殊不知,在它們的核心層級是完全不同的,通過簡單的觀察表象的類比式思維會讓投資者選擇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個在交易中的實例就是看圖表交易,因為缺乏嚴格科學的定義和規範,同一張交易的圖表,不同的交易員看過之後,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比如曾經有人用經典的波浪線理論來對交易員做過實驗,讓幾個交易員觀察同一張股票交易圖線,然後運用波浪理論Elliot Wave的五段上漲趨勢分析找出,現在這隻股票是處於五個階段中的那個波段。結果每個人的詮釋都不一樣。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簡單的表象類比思維在投資交易中危害極大,它讓投資者「天真」地相信一些東西,但實質上,相信的東西都是憑主觀想像憑空臆造出來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就是沒有遵循「第一性原則」的思維方式,找到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表象。
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生前曾經講過:「書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前半部分,觸類旁通,兼收並蓄;但是後面的一句更加重要,要從大量收集的信息中提煉篩選出最重要本質的部分作為指導自己進一步前行的指南。
結束語
最近,我的大女兒Alice帶著兩個妹妹從美國洛杉磯回到香港過暑假,全家人在香港不是很大的房間裡「擠擠一堂」共同抗疫。我和她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午飯後,大約兩點的時候,喝一杯咖啡,迎接下午的挑戰。
有一天晚上,我交易美國市場的時間拖得太晚了,睡覺的時候,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第二天,我和Alice聊天的時候,提到可能是因為白天喝咖啡喝的太多了,今天我不要用大杯子再喝了,要換小杯子;Alice馬上回答到,不是杯子大小的問題,如果你用同樣量的咖啡,用大杯子和小杯子喝都是一樣的。我聽了她的話,很受啟迪,不禁聯想到,這就是 「第一性原則思維」 最典型的例證。表面的特徵(杯子的大小)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就會被認定是影響事物本質的幕後推手,其實那只是一個表象,交易員需要養成這個去探究本質原因的 「本性」 。
作為一個交易員,平穩祥和的交易心理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任何捷徑來走。特別是如何看待交易中的「運氣」和虧損反映出交易員的心態特徵。在交易中的每一筆交易都有可能葬送前面所有辛辛苦苦建立的業績,也就是說,每一次交易事件都是「獨立」的,不能因為,一個交易員在前面的若干次交易都穩操勝券,下一次交易也會如法炮製。
在交易心理管理上,保持一個交易中會經常出錯的心理預期是讓交易員少出錯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