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17世紀的法國先後由兩個叫路易的國王統治,分別叫做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
路易十三其實只是個傀儡,真正掌握法國權力的人,是當時教會的最高領導——紅衣主教黎塞留。這個穿著紅色長袍的人,才是法國幕後的最高統治者。
紅衣主教黎塞留
在路易十三當國王的時候,發生過一場規模很大的戰爭。由於它持續的時間整整有30年,因此在歷史上稱之為「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並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而是兩個教會之間的戰爭,只不過,一些國家支持天主教,一些國家支持新教,這些國家因此被捲入了戰爭。
當時,黎塞留是一位天主教徒,但是為了打敗天主教國家奧地利,他選擇站在了新教這一邊。雖然很多歐洲國家都參與了這場戰爭,甚至包括遠在北歐的瑞典,但主戰場卻一直在法國。我們知道,正是在17世紀,法國的君主專制到達頂峰,而黎塞留對法國君主專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路易十三下臺後,路易十四就成了法國的最高統治者。他是法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統治了法國70多年。君主專制在路易十三時期得到加強後,國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路易十四時常聲稱:「我就是國家!」他把所有的權力集於一身,不允許任何人插手。
法王路易十四
在行事風格上,路易十四也非常高調。他總是到各處遊行檢閱,身穿緊身衣,腳著紅色的高跟鞋,戴著假髮,走路時昂首闊步,就像戲劇中的主角一樣。然而研究表明,路易十四其實是一個矮子,穿高跟鞋也許正是為了掩藏這一缺陷。
別看這樣,路易十四在治理國家方面卻很有一套。在他的領導下,法國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鋒芒甚至蓋過了英國和西班牙,一時間獨領風騷。路易十四也因此被稱為「太陽王」。
不過,也正是從路易十四時開始,法國的階級矛盾開始激化。
在凡爾賽,路易十四建造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裡面有很多鏡子,目的是為了讓他看見自己昂首闊步時的樣子。在宮殿的周圍有花園,花園中有噴泉。據說,這些泉水都是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成本很高,噴幾分鐘的水就要花費好幾萬美元。現在這座美麗的宮殿和花園還一直保存著。
奢華的凡爾賽宮
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路易十四將當時最有趣的人都叫進宮。這些人中,有的畫畫特別好,有的擅長表演,還有些說話特別好聽,他們都被安排住在路易十四的附近,被稱為「侍臣」。這群人是國王眼中的寶貝,因此面對老百姓時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從而敗壞了國王的名聲。
與那些侍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法國貧困的普通民眾。他們需要繳納大量的財物作為賦稅,這樣,路易十四才有錢供養侍臣、舉辦各種聚會、發起戰爭。平民可謂怨聲載道,日積月累之下,便有了路易十六時期的法國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