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黃賢安:1948年生於北京,自幼隨父學畫,以畫馬著稱,為當代畫壇百名傑出畫家。現為:中國美協江蘇會員、華東書畫院副院長、南京梅花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南京金陵六朝書畫苑理事長、南京馨竹軒畫院名譽院長、江蘇省九三畫院理事等。
在國內外舉辦過個展十數次,國內外數十家報紙對其藝術做過專題報導。1997年上半年應國務院臺辦邀請赴京為「九七回歸」創作巨畫……作品多次在國內外書畫大賽上獲獎並被廣泛收藏。名字被收入《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中國現代書畫家名錄》、《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等。出版有《黃養輝、黃賢安父子畫集》《黃賢安畫集》《黃賢安畫輯》等。
馳騁天地 傲嘯乾坤
——林詩
作為中國美術的傳統題材,駿馬給人以雄強奔放之感覺。因此,千百年來它一直為藝術家們所鍾愛。不論秦始皇陵的陶馬,霍去病墓前的石馬,還是威武的銅奔馬。唐昭陵的六駿,僅從現今猶存唐宋以來的畫馬真跡,就已令人讚嘆不已。
韓、李公麟、趙孟、金農乃至徐悲鴻都是畫馬大師,他們的馬畫名作流傳至今,不失為國之瑰寶。其後更是才俊迭出,各領風騷。而今在石頭城,又出現一位畫馬高手,他以其狂飆驟起、驚風掠地的神駿馳騁於中國畫壇。他便是著名畫家黃賢安先生。
黃賢安是中國著名書畫大師、美術教育家黃養輝教授之子。1948年l1月生於江蘇無錫。早年隨父黃養輝教授學習書法、繪畫。從小受家學薰陶,少年時便嶄露藝術靈氣,大作家老舍先生觀其習作,謂之「天真蘊老成」。及長後,黃賢安又隨著名畫家劉繼卣研習人物。曾有《一支獵槍》、《鄭和下西洋》、《達爾文》、《陳毅將軍》等多部作品出版問世。在那個「廣闊天地練紅心」的年代,他仍勤奮不輟,經常到馬廄中去觀察體驗,畫了大量速寫,與馬結下了不解之緣。
對於古代有關馬的雕塑與繪畫資料,黃賢安做了廣泛深入地搜集整理,比較揣摩、系統研究,從前人遺產中汲取精髓。他從秦漢的雕馬中吸收其博大沉雄與渾厚宏達;從唐馬中博採其風韻情致與慷慨激昂;從宋馬中領略其理趣品格與清俊沉鬱。
特別是徐悲鴻的馬他更是悉心研究。悲壯蒼涼,昂揚激奮,是悲鴻馬的精髓,也是當時民族精神的寫照。賢安繼承並發揚了悲鴻馬的神韻,他筆下的馬,卻更顯得矯健雄強。
畫家極重形神兼備。他認真鑽研過馬的品種與解剖,熟悉馬的骨架、組織與肌肉,故而他筆下的馬,有血有肉,有靈有骨,個個站得住撒得開,立如山嶽、躍如盤騰,無論是柳蔭閒立,還是倒地滾塵;也無論草原徜徉,或萬馬齊奔,無不形神畢肖、躍然紙上。為突出馬的雄健有力,畫家故意在關鍵顯眼處突出誇張甚至加幾塊肌肉,這雖不合馬的解剖生理,然而卻合乎藝術的創作原理。
黃賢安先生繼承徐悲鴻技法,把素描造型原理參用於中國繪畫的骨法用筆之中,「筆以其行質,墨以分其陰陽」。使點、線、面富於強烈的體積感。傳統的唐馬宋馬,均以白描勾勒,行筆如行雲流水,清麗柔美。賢安則一掃纖細柔婉之風,而以沉鬱頓挫、蒼潤峭拔筆意為之。
受光面留白,陰影部染墨,結構明顯,層次豐富,渾然天成。尤其是馬的頭部、領部映襯,面部高光,顯得格外嚴峻偉岸。賢安喜作「的盧」,這是一種烈性馬,難以駕馭,賢安喜畫,乃是愛其剛烈勇猛,這更能顯示出不同凡馬的風採。
我很喜歡畫家描繪群馬奔騰的四米以上的鴻篇巨製,其場面淋漓酣暢、大氣磅礴,馬頭高仰、鋒稜骨峻。鐵蹄猶自帶銅聲,長鬃似錦閃光華,勢如陣海潮,江河瀑布,萬馬戰猶酣。這不正是我們時代精神的寫照嗎?
賢安在創作時,不只是作畫本身,從單個藝術造型與純筆墨技巧方面考慮問題,而是從宏觀上,從整體聲勢上去造型立章,力圖把自己對時代,對人生的感受與審美追求融進畫幅中去。
馬已成為畫家思想的載體,不只是畫家代馬而言,而更多的是「馬代畫家而言」,觀賢安的馬,總是給人們一種奮鬥向上、美化心靈的力量和士氣。正因為這樣,賢安的畫作才廣泛受到人們的喜愛,中國當代藝壇泰鬥劉海粟曾這樣評論其馬畫佳作:「造型結構十分準確有力,筆墨表現十分豐富,很不容易。」
黃賢安近十年來多次在海外舉辦畫展,海內外百家報紙雜誌對他進行了介紹和報導。1992年11月,黃賢安攜花一年多時間創作的《百駿圖》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舉辦個展,轟動當地美術界,當地新聞界稱之為「形神兩足,似悲鴻遺風再現」。
黃賢安先生的傳略已被《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等多部大型辭書收錄,他還獲得過澳大利亞「雪梨金獎國際大賽」金獎等多種國內外大獎。
「九萬裡風鵬正舉。」賢安這位東方畫馬人正以大氣磅礴的氣概,馳騁於藝術的天地裡。他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可喜可賀,我們衷心地祝願他像搏擊長空的大鵬,在藝術的天空中展翅翱翔,一直飛向那高高的萬裡晴空
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