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月3日中新社報導,訂外賣借錢給你、打車借錢給你、做頭髮借錢給你……如今,仿佛天下所有人都想借錢給你——起碼借貸廣告給人的感覺是這樣。近日銀保監會發布風險提示,劍指被吐槽的「土味」借貸廣告等亂象。「一些網絡平臺為獲取海量客戶,通過各類網絡消費場景,過度營銷貸款或類信用卡透支等金融產品,誘導過度消費。」
借貸廣告奇葩多,目的還是為了利,以奇葩元素吸引人們的眼睛,誘導消費者借貸。比如前段時間一些金融平臺出現的「醜化農民工」「打工者借錢給女兒過生日」「老漢借錢追求空姐」等廣告,都飽受詬病。
這些廣告的劇情往往都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視覺衝擊極強:性感女性、空姐與老漢、農民工與老闆……臺詞更是「朗朗上口」,張口就來:「我靠白條享受美食」「我靠白條穿上流行」「讓天下沒有難借的錢」「你的信用價值20萬」……類似借貸廣告幾乎都有一個共性,即把借貸額度描述得如同帳戶餘額一樣,讓消費者難以抵禦誘惑。
不可否認,網絡借貸平臺滿足了人們的一些周轉需要,但對其中的亂象絕不能小覷,這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比如,近期銀保監會、央行發布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就是對部分網際網路平臺存在的誘導過度借貸等問題的及時整治。同樣,對喊著網絡借貸的口號實施非法集資的行為,更須加大打擊力度。
同時,應加強對低俗借貸廣告的監管與懲治。根據廣告法的規定,廣告不得違背社會良好風尚。否則,將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發布廣告,對廣告主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沒收廣告費用,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面對雷人廣告,法律完全可以也應當及時「亮劍」。
此外,應該強化公眾科學消費理念的培樹。據報導顯示,「借錢消費」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習慣,相關市場研究公司在2019年底發布的《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指出,中國使用信貸產品的年輕人佔比高達86.6%。對此,社會各方和相關部門有必要從教育引導年輕人樹立科學理性的消費及借貸理念入手,積極作為,減少過度消費及過度借貸的發生概率。
近期,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再次談及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相關問題時表示,部分網際網路平臺存在公司治理不健全、利用大數據謀求特殊利益、誘導過度借貸、融資槓桿過高等問題。這些顯然不利於市場的發展。對此,行業自身也須強化自律,針對上述問題,「刮骨療毒」,這不僅對市場有利,更有助於行業的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