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脫貧攻堅答卷」「三少民族」求新記

2020-12-15 中國扶貧

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

「傳統文化很受歡迎,我想通過不斷創新,為太陽花增添養料。」

11月初冬清晨,嫩江右岸的哈布奇村雪霽天晴。陽光照得屋裡暖洋洋,達斡爾族老人熬珍花特意穿上紅色花衣裳,端坐在火炕上,從扶貧幹部手裡接過脫貧告知書,一筆一畫地籤上名字,高興地說:「我脫貧啦!」

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

「三少民族」是指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區域的三個人口較少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他們曾共同居住在興安嶺山林中,過著離群索居的原始遊獵生活。通過生態移民、旅遊轉型和文化傳承,「三少民族」下山定居,過上現代生活,與各民族攜手前行奔小康,實現歷史性跨越。

01

走出山林擁抱新生活

靜謐的大小興安嶺山林,見證了「三少民族」數百年來的歷史變遷。

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都有「樹中人」之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獵民」。新中國成立前,他們一直保持著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著用木桿和樺樹皮搭建的「撮羅子」,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提起曾經的日子,79歲的中妮浩老人用鄂溫克語喃喃回憶:「住在山上,經常沒有糧食吃,冬天連條秋褲都沒有。」

面對現代文明衝擊和生態環境變化,獵民們沿襲多年的遊獵方式,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下山定居,找到新的發展方式,才能使這個族群發展壯大。」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鄉長張萬軍回憶道。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黨和政府關心下,獵民們紛紛走出山林,搬到新居點,直接跨越原始生活與現代接軌。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各級各方著力解決「三少民族」吃飯難、上學難、行路難、住房難、看病難等問題,推進產業開發扶貧。

穿越大興安嶺腹地的一片片青松白樺,一排排雙層木質小別墅映入眼帘。屋內集中供暖,做飯可用液化氣。老人們正在暖融融的屋內愜意地喝茶,婦女們在烤列巴或製作鹿皮畫。這就是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獵民新居點。

「搬下山後的生活好得超乎想像。」鄂溫克族姑娘範索滿意地說,新居點的房子是國家蓋的,供暖用水免費;交通便利,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方便了;離城市更近,就業渠道也拓寬了。

住在鄂倫春自治旗古裡鄉獵民村的鄂倫春族老人葛淑雲,親眼見證了獵民生活的變遷。回望人生走過的82年,葛奶奶一共換過4套房:撮羅子、土坯房、磚瓦房、樓房。特別是最近一次換房,葛奶奶分到了一套70平方米的兩居室。葛奶奶心滿意足地說:「過去的心願都實現了,現在歲數大了,只希望再多活幾年,好好享受享受。」

新中國成立初期「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三少民族」人口規模也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居住在內蒙古「三少民族」自治旗的達斡爾族約8萬人、鄂溫克族2萬餘人、鄂倫春族2000多人。

02

古老民族尋求新出路

「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人口掉隊。」為實現轉型發展,內蒙古支持「三少民族」充分利用獨有的民俗文化和自然優勢,發展起旅遊業、特色種植和養殖業等,尋求古老民族的綠色轉型。

從新加坡留學回國後,鄂溫克族青年諾日回到家鄉鄂溫克族自治旗。如今,他已把原來年產值40萬元的牧民合作社發展成產值超千萬元的養殖、旅遊企業。

根河市烏力庫瑪林場的松林深處,白雪皚皚,仿佛童話世界。鄂溫克人古木森敲響鐵皮,外出覓食苔蘚的馴鹿群伴著清脆的鈴鐺聲,紛紛回家。

這是古木森在山林中的馴鹿放養點,同時還是旅遊景點。藉助現代養鹿技術和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不少獵民發展起生態旅遊業。古木森說:「靠著賣門票和鹿茸、手工藝品等,年收入能有七八萬元。」

「我們依託鄂倫春民俗特色資源,先後建成了農業生態園、特色養殖區和民俗特色旅遊景區。」鄂倫春自治旗多布庫爾獵民村村支書孟亞靜說,如今獵民村變景區,農民變旅遊從業者,農產品變旅遊商品,帶動近200名鄂倫春村民找到新出路,人均年收入提高到2萬多元。

達斡爾族人也開始重新認識腳下的這片黑土地。從種麥子到種大豆、馬鈴薯,逐步發展起現代種植業,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被譽為「中國大豆之鄉」。

熬珍花所在的哈布奇村,達斡爾族佔九成以上。熬珍花一家5口有3個病號,全靠兒子一人在外打工餬口,最難的時候買包鹹鹽的錢都湊不出來。

2014年,熬珍花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低保、養老和子女上學補貼、住院報銷等政策,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今年,她家除了種植大豆,還通過扶貧貸款和產業幫扶資金,發展起養牛產業,全家人均年收入超1萬元。站在牛棚前,她充滿期待地說:「3頭母牛懷犢,就等明年產犢了,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03

傳承文化開啟新徵程

過上新生活的「三少民族」,一直不忘傳承創新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少民族』的語言沒有文字形式,民族文化世代口頭相傳。隨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寶貴的民族文化可能會慢慢消亡,必須做好傳承。」鄂倫春自治旗古裡鄉鄉長白鵬英意識到,弘揚鄂倫春民族傳統文化是當地發展特色所在。

藉助自己的鄂倫春族身份,白鵬英成立手工藝坊,組織婦女製作鄂倫春族手工藝品,然後利用網上平臺銷售到全國各地,每個婦女每年平均可增收1000元。

德柯麗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製作樺樹皮手工、縫製鄂溫克族服飾等傳統工藝。為了保存珍貴的鄂溫克文化,她成立了一間民族工藝製作大師工作室,發動眾多年輕人積極參與,為傳統技藝注入活力。

工作室裡,一幅幅刻有鄂溫克族圖騰標誌的馴鹿皮毛剪刻畫格外引人注目。「鄂溫克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要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傳遞下去,這些圖騰符號能發揮作用。我現在已經刻好100多個,打算整理成冊,傳承給我們的年輕一輩。」德柯麗說。

「90後」鄂溫克族姑娘艾吉瑪便是其中一員。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她,大學畢業回到家鄉鄂溫克族自治旗,建起電商平臺,幫助母親製作銷售以鄂溫克族圖騰太陽花為原型的文創產品。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達1萬多個。艾吉瑪說:「傳統文化很受歡迎,我想通過不斷創新,為太陽花增添養料。」

為支持民族文化綻放更大魅力,鄂溫克族自治旗還著力打造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吸引118名非遺傳承人和創業者入駐。鄂溫克傳統服飾、五畜繩、皮雕等各種傳統技藝在園區競相繁榮。

呼倫貝爾學院教授斯仁巴圖表示,民族文化是最好的名片。在融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三少民族」不忘傳承創新自己民族的文化,與全國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創美好未來。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相關焦點

  • 《瞭望》周刊綜合報導「內蒙古脫貧攻堅答卷」
    內蒙古扶貧2020年12月12日,《瞭望》周刊刊發一組綜合報導《內蒙古脫貧答卷》,該系列報導刊發5篇文章《麼永波:鞏固脫貧成果 奏響全面小康時代強音》《決勝中國正北方》《「三少民族」求新記》《沙裡淘金林綠民富》《盤清資產家底 釋放「滾雪球」效應》。
  • 內蒙古脫貧答卷丨「三少民族」求新記
    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託海鎮太陽花傳承發展中心,艾吉瑪(右一)向遊客介紹太陽花手工藝品(8月6日攝)劉磊攝/本刊◇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
  • 「三少民族」求新記
    陽光照得屋裡暖洋洋,達斡爾族老人熬珍花特意穿上紅色花衣裳,端坐在火炕上,從扶貧幹部手裡接過脫貧告知書,一筆一畫地籤上名字,高興地說:「我脫貧啦!」    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
  • 瞭望丨「三少民族」求新記
    陽光照得屋裡暖洋洋,達斡爾族老人熬珍花特意穿上紅色花衣裳,端坐在火炕上,從扶貧幹部手裡接過脫貧告知書,一筆一畫地籤上名字,高興地說:「我脫貧啦!」    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上下同心 合力攻堅——內蒙古全力...
    哪裡有強烈的責任擔當,哪裡就有生動的脫貧實踐。放眼如今的北疆大地,脫貧攻堅實施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上下同欲者勝。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工作機制,凝聚脫貧合力,跑出攻堅「加速度」,讓扶貧工作有了爬坡過坎的源源動力。
  • 瞭望|內蒙古「三少民族」:告別原始走向小康
    陽光照得屋裡暖洋洋,達斡爾族老人熬珍花特意穿上紅色花衣裳,端坐在火炕上,從扶貧幹部手裡接過脫貧告知書,一筆一畫地籤上名字,高興地說:「我脫貧啦!」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
  • 助力脫貧攻堅 民族喜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打破傳統形式,以「喜...
    脫貧攻堅題材的《馬向陽下鄉記》民族歌劇於11月25日、26日在國家大劇院傾情上演,據了解,這部由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已經是第四次來京演出,不同以往的是,這部民族歌劇打破傳統形式,而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喜歌劇的形式,來展現「第一書記」的扶貧故事。這部劇遲遲未開始排演,因為在等待黃定山導演的檔期。
  • 朝著幸福的方向奔去——內蒙古全力推進脫貧攻堅系列報導之一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朝著幸福的方向奔去——內蒙古全力推進脫貧攻堅系列報導之一村民景強家危房改造後。村民景強家危房改造前。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
  • 「原創」聚焦「九力」決戰脫貧攻堅
    聚焦多措並舉專注力,決戰脫貧攻堅。實行「市級領導掛鄉包村與鄉鎮同責、科級幹部掛村包組與村組同責、一般幹部掛組包戶與考核同責」的「三掛三包三同責」工作機制,壓實了攻堅及幫扶責任,有效凝聚幫扶力量。每月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同時通過周例會、周通報等形式,及時將相關信息和主要措施通報至市級領導和行業主責部門。
  • 一張滿意答卷的背後:記脫貧攻堅大考中的廣東中行
    「優秀」,另有7個扶貧隊和20多名扶貧幹部獲各級扶貧和黨建表彰……這是截至2020年10月末,廣東中行在脫貧攻堅這場大考中取得的階段考成績單。像吳小天幫扶的浮石村一樣,這些難題遍布的貧困村,就是廣東中行在脫貧攻堅這場大考中的主考場。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廣東中行人的身影。
  • 【脫貧攻堅】 「三區三州」戰貧記
    【脫貧攻堅】 「三區三州」戰貧記 2021-01-08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 讀懂總書記的民族情
    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指出,要「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繼續在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上走在前列」。我們梳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關於少數民族脫貧攻堅的相關論述,一起來學習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得知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我感到很高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 「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開陽站」三張照片講述「田坎村過坎記」
    身著民族服飾的胡昌琴,雙手並用、眼神專注,將摘下來的茶青迅速投入籮筐,動作嫻熟而連貫,美麗的瞬間被攝影師捕捉了下來。咔嚓一聲,定格下茶韻十足的南龍新農村生活。胡昌琴的兩個兒子外出打工多年,她和老伴以前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為生,南龍鄉開展減調低效農作物後,老兩口就開始了茶園打工的生活。
  • 「關注」對黨忠誠締造脫貧攻堅奇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每年減貧1000多萬人的成績,締造了當驚世界殊的減貧奇蹟。中華民族消滅絕對貧困的千年夢想,今年就要實現。在偉大的脫貧攻堅歷程中,忠誠激發的力量足以感天動地,產生的成效令人歡欣鼓舞。
  • 善作為 鞏固脫貧攻堅果實
    當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到了「最後一公裡」終點衝馳階段了。撫今追昔,我們已經取得了這場戰役的決定性勝利,交給黨和人民一份合格的答卷已經可期可盼。在這個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我們更要實幹巧幹,無私務實,這樣我們才會鞏固好取得的成果,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增加砝碼。  善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果實,要勇於創新。
  • 內蒙古自治區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先進個人先進集體推薦對象公示...
    根據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推薦評選工作相關要求,為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徵求意見,接受社會監督,現將自治區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先進個人先進集體推薦對象予以公示。、主任張忠兵 內蒙古自治區派駐巴林左旗脫貧攻堅工作總隊副總隊長,內蒙古自治區綜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研究一所所長王漢文 扎賚特旗巴彥烏蘭蘇木吉日嘎岱嘎查駐村工作隊員,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分行黨務工作部工作人員於智寶 烏蘭浩特市斯力很現代農業園區朝陽村駐村工作隊員,國網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離退休科離退休主管趙志強 扎賚特旗阿爾本格勒鎮哈日楚魯嘎查駐村工作隊員
  •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貴州水族整體脫貧調研報告
    近年來,貴州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重要論述,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堅決打好「四場硬仗」。以水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先後實現整體脫貧,探索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貴州經驗。近日,貴州省國家治理現代化地方實踐智庫調研組,深入貴州省黔南自治州三都縣、都勻市、獨山縣、荔波縣等地,就水族整體脫貧的做法和成效進行了調研。
  • 【理論|決戰決勝2020】立足鄉村振興新起點,答好脫貧攻堅新答卷...
    為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微美肥西」推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理論文章專欄,從多角度、多層面回望總結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新跨越、新成就、新經驗,為決勝全面小康凝心聚力,貢獻肥西智慧。
  • 雷鳴山:在脫貧攻堅戰中交出合格答卷
    原標題:在脫貧攻堅戰中交出合格答卷——訪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三峽集團堅決當好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國家隊和主力軍。」「無論是哪一種題,只要事關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峽集團都責無旁貸,都必須交出合格答卷。」雷鳴山強調。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根據中央安排,三峽集團從2002年起開始定點幫扶重慶市巫山縣、奉節縣以及江西省萬安縣、內蒙古巴林左旗。
  • 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受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我國民族地區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啃下的硬骨頭——  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11個位於民族地區或包含民族自治地方;全國120個自治縣(旗),有85個是國家級貧困縣;中央確定的深度貧困「三區三州」都在民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