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鐸王朝自亨利七世起,至伊莉莎白一世終。為了說瑪麗和伊莉莎白,我們不得不從亨利八世開始,中間夾雜著9日女王簡·格雷的短暫一生。而為了說清楚這段歷史,同時期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也絕對不容許錯過。對,瑪麗·斯圖亞特,作為一個出生即巔峰的女人,美貌和權勢樣樣不缺,卻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最後死在了斷頭臺上。
瑪麗·斯圖亞特
如果她是個普通的貴族女孩兒,或許這一輩子不會這麼悽慘,只可惜,她是一位女王。如果說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一世是天生的政治家,愛德華六世輸在了孱弱的身體,瑪麗·都鐸勉強能拿個及格,而這位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毫無疑問是個學渣。
歐洲王朝的更迭
我們說伊莉莎白的終身未婚終結了都鐸王朝的統治,那麼歐洲所謂的王朝更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和中國的暴力起義,全面奪權,新家族取代舊的統治者不同,英國的王朝更迭其實王位還是在一個家族中流轉的。之所以發生王朝更迭,實際上是前任王朝的直系血脈斷絕,旁支取代了前任王朝,這就是歐洲王室王朝更迭的真相。
都鐸王朝第一位主君亨利七世
而且王朝的取名是有規律的。比如以自己的封地命名。諾曼王朝第一任國王原來的爵位是諾曼第公爵,所以他開創的王朝就叫諾曼第王朝。類似的有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和漢諾瓦王朝;或者是以開創者的特徵來命名,比如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的開創者亨利二世的父親是個美男子,以頭上插一支金雀花得名,所以這個王朝也被稱作金雀花王朝;還有以姓名來命名的王朝,都鐸王朝就是典型。
伊莉莎白一世
在伊莉莎白·都鐸去世之後,因為沒有子嗣,都鐸王朝的直系血脈斷絕,旁系血脈詹姆士·斯圖亞特登基,自此就是斯圖亞特王朝的天下了。
先從瑪麗·斯圖亞特的身後關係說起。母親瑪麗·德·吉斯,法蘭西人,是吉斯家族首領吉斯公爵克洛德·德·洛林和安託瓦內特·德·波旁的長女。父親詹姆斯五世,是詹姆斯四世和英格蘭公主瑪格麗特·都鐸的長子。也就是說,瑪麗的父親是亨利七世外孫,亨利八世的外甥,瑪麗一世、伊莉莎白一世和愛德華六世的表兄。因為這層血緣關係,瑪麗·斯圖亞特是有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的。
母親瑪麗·德·吉斯
美貌的文藝少女
瑪麗·斯圖亞特,以美貌著稱,這在歷史書上都是有記載的。她出生六天就繼位,登上了蘇格蘭女王的王座,原因有點荒誕,因為羅伯特二世所有男性系後裔中的男子都已經先於她的父親去世了,所以她父親去世之後,瑪麗成為了皇位的唯一繼承人。
父親詹姆斯五世
其實斯圖亞特家的日子一直不好過,瑪麗的父親詹姆斯五世也是1歲登基,多年奮鬥在和權臣抗爭的第一線。在他母親瑪格麗特·都鐸(英格蘭公主)去世以後,蘇格蘭和英格蘭關係破裂,國內貴族鬥爭也非常激勵,這位國王內憂外患一病不起,在瑪麗·斯圖亞特剛生下幾天後就離世了。
瑪格麗特·斯圖亞特
因為瑪麗年紀小,是蘇格蘭女王還有英格蘭王位繼承權,所以英國的大臣們將聯姻的主意打到了愛德華和瑪麗身上。為了不嫁給表叔愛德華六世,5歲的瑪麗就被送往法蘭西。在法蘭西生活的日子,或許是她年幼的歲月裡最為平穩快樂的日子,接受教育,生活奢侈穩定,學習文學、藝術知識……她熱情奔放,喜歡跳舞、寫詩,據說歌喉也相當動人,天生就是個藝術家,而她的美貌和權勢則讓她變成男人眼中的「肥肉」。
弗朗索瓦二世
16歲,瑪麗·斯圖亞特與表弟法蘭西的弗朗索瓦二世結婚,18歲喪偶,返回蘇格蘭。
當藝術家闖入政治圈
美貌多情的少女誰不喜歡?但在政治家們眼中,情愛這點事兒和權勢相比就不算什麼了。誠然,瑪麗·斯圖亞特有很多技能,包括使用熟練使用6國語言。但是她卻從來沒接受過政治方面的培養。她為了不嫁給愛德華六世嫁去了法蘭西,可是丈夫死的早,也沒有孩子,與婆婆凱薩琳·德·美第奇相看兩厭。她決定返回蘇格蘭親政,做個好女王,在蘇格蘭王國境內重建天主教信仰。
弗朗索瓦二世於瑪麗一世
那此時英格蘭是什麼情況呢?信奉天主教的表姐瑪麗一世(血腥瑪麗)已經去世,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信奉新教,天主教重新落於頹勢。伊莉莎白本身就在努力的平衡教派紛爭,而蘇格蘭本土新教和天主教的勢力的鬥爭也不遑多讓。而瑪麗她,她既不像同名表姐一樣,乾脆以暴制暴,一力破萬法。也不像另一個表姐伊莉莎白,在兩派勢力之間求一個微妙的平衡。作為一個純粹的天主教徒,她,她的決定是放任。
瑪麗一世
根基不穩,內憂外患,沒有與王位匹配的政治手腕,既沒有討好保守勢力,也在新興勢力那邊得不到好處,瑪麗的權勢之路,如同一葉小舟,隨時會傾覆。
政治?不,她的心中最重要的是愛情
不得不說,成熟的政治家不論男女都是將權勢凌駕於個人感情之上的。比如伊莉莎白一世,選擇了終身不婚嫁,拿自己的婚姻做籌碼,將自己視為男人,在危機四伏的政治鬥爭中廝殺。比如葉卡捷琳娜大帝,情人眾多,但是每個情人都有政治用途。而瑪麗,瑪麗她是個戀愛腦。
達恩利勳爵亨利·斯圖亞特
1565年,23歲的瑪麗再婚,嫁給了達恩利勳爵亨利·斯圖亞特(血緣上也是表弟),這激化了與英格蘭的矛盾。達恩利的母親倫諾克斯伯爵夫人瑪格麗特 道格拉斯是亨利七世的孫女,也有繼承英格蘭王位的權利。所以達恩利如果和瑪格麗特結婚,他以及他們的孩子將會有英格蘭和蘇格蘭雙重繼承權。
達恩利勳爵可不是什麼好人,在他娶瑪麗的時候,他才十九歲,是一個英俊高大的大男孩兒。整天騎馬、喝酒、遊泳,和其他女子有染。更重要的是,在瑪麗有孕後,他多次策劃了針對瑪麗的襲擊行動。
博思韋爾伯爵
愛情消失的太快,如同風捲殘雲。在瑪麗生下詹姆士·斯圖亞特之後,她愛上了另一個男人。
「為了他,從那天起,我放棄了名譽;為了他,我賭上了權勢和良心;為了他,我拋棄了親人和好友。」
瑪麗的愛情洶湧如潮水,好像核彈爆發,把自己身上蘊含的愛的力量全部消耗殆盡。她就像是一個被愛情的魔藥迷暈了頭的女任,不顧一切地跳進沒有退路、一去無歸的深淵。博思韋爾伯爵用粗狂豪放的男性魅力瞬間將瑪麗俘虜。於是他們聯手弄死了達恩利。不久後瑪麗和博斯維爾伯爵舉在聖十字架宮行了新教儀式的婚禮。這段婚姻徹底的激化了矛盾,瑪麗被懷疑她的臣民們視為淫婦,貴族們都轉而反對瑪麗和博斯維爾伯爵並起兵反叛。
幼年的詹姆斯一世
貴族們將瑪麗囚禁在列文湖城堡,她被迫退位並將王位傳給只有一歲大的詹姆士。
瑪麗·斯圖亞特的一生好像就為了這一次的愛情而活,為了這份感情,不惜殺夫棄國家於不顧。她是這樣的愛著這個男人,直至自我毀滅。
誰勝誰負?命運是個圈兒
折騰了近一年,瑪麗從列文湖逃脫了,在鬥爭失敗後迅速逃往英格蘭。隨即就被伊莉莎白一世囚禁在卡萊爾城堡,在囚禁期間,她說了那句名言:「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我死即我生)。
瑪麗一世
之後就是漫長的囚禁生涯,從26歲到44歲,期間共發生4次企圖劫獄事件,最後一次要了她的命。她被斬首的罪名是:貝比通陰謀,企圖刺殺伊莉莎白。行刑那天,瑪麗身著紅色,表明她是一個天主教殉教者。據說當時人群裡跑出一位新教牧師,他喊道:「女王,現在改信新教還來得及……」瑪麗女王則打斷了他的話,自豪無比的說道:「我生於天主教,長於天主教,願意為天主教殉難。」 這一句話,讓她死後被封為聖徒,躋身耶穌會殉難者之列。
瑪麗一世
瑪麗·斯圖亞特的一生充滿了悲劇傳奇色彩。我一直覺得,如果是一個普通的貴族小姐,瑪麗追逐愛情的行為頂多算是風流故事。而作為一個君主,尤其是地位不穩,國內形式複雜多變的君主,她完全不合格。
若說她沒有野心,也不盡然,她返回蘇格蘭,容忍新教徒在蘇格蘭的發展應該是想做一個優秀的君主,甚至獲得英格蘭的王位。但她的心性好像並不成熟,為了愛情完全不顧大局,有一種飛蛾撲火般的孤勇。她參與了顛覆伊莉莎白一世的陰謀,又跑到英格蘭求救,伊莉莎白怎麼可能幫她復位,為自己培養一個對手?她的每次選擇都十分的草率隨性,所以說她的悲劇命運完全是由她自己造成。
瑪麗之死
可嘆的是,瑪麗被伊莉莎白囚禁多年最後殺害,而當伊莉莎白一世死去後,英格蘭王位最終由瑪麗的兒子詹姆士一世繼承。命運兜兜轉轉,轉了個大圈兒,無常若此,只能唏噓了。
詹姆士一世繼承英格蘭王位後,將瑪麗挖掘遷葬到威斯敏斯特教堂。在那兒,瑪麗的墓穴和殺了她的伊莉莎白的墓穴只有30英尺之遙。而同一墓穴中的還有另一個囚禁過伊莉莎白的女王——瑪麗一世(血腥瑪麗)。活著的時候鬥爭的你死我活,死去卻歸葬在同一片墓地,這,也許就是命運的糾葛吧。
相關閱讀:結婚6次,3個妻子叫凱薩琳,2個妻子被送上斷頭臺,都鐸王朝之亨利八世上
結婚6次,3個妻子叫凱薩琳,2個妻子被送上斷頭臺,都鐸王朝之亨利八世下
英格蘭歷史上最悲催的9日女王,都鐸王朝之簡·格雷
被打落深淵的公主最終走上血腥道路,都鐸王朝之瑪麗一世